村扶贫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1771824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扶贫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村扶贫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村扶贫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村扶贫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村扶贫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村扶贫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扶贫调研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村扶贫调研报告村扶贫调研报告欢迎来到聘才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村扶贫调研报告,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篇一: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我就永昌县焦家庄乡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南沿沟村是金昌市列入甘肃省建档立卡的 15 个重度贫困村之一,XX 年全村贫困面为 14%,目前下降到%。该村属祁连山冷凉灌区,耕地面积 4726 亩,人均耕地约 2 亩,有 9 个村民小组 649 户 2394 人,其中 60 岁以上老年人 304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 南沿沟村主导产业为种植、养殖

2、和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 1000 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90%以上。XX 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养殖业收入占%、务工收入占%、其他收入占%。 二、调研过程 这次调研,总体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集中调研。我先利用三天时间集中调研了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先后走访 30 多典型贫困户,之后又抽调 6 人组成工作组,利用 7 天时间驻村蹲点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南沿沟村及 97 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第二阶段,甄别确认。对照国家关于贫困户的确认标准,对 97 户贫困户逐一进行了甄别确认。最后确定,南沿沟村 XX 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97 户 336 人,XX 年脱贫 64

3、户 221 人,现有贫困户 33 户 124 人。第三阶段,制订措施。针对该村确定了八项帮扶措施,逐项明确了帮扶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及责任领导、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针对贫困户逐一制定了帮扶措施,分别明确了脱贫时限、帮扶责任人。第四阶段,集中交办。现场召开面对面集中交办会,属于面上的帮扶措施由政府有关部门认领限期办理,属于贫困户个体的由联户干部认领限期办理,并张贴上墙,挂图作战。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一)因病致贫。长期以来,许多村民就近在萤石矿、煤矿务工,因工作环境、防尘条件比较差,患上了严重的尘肺、矽肺、内风湿等职业病,致使劳动能力丧失,就医成本上升。目前,97 户贫困户 336 人

4、中因该类疾病和其他慢性病致贫的占%。 (二)因学致贫。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初中和高中学生全部在县城或金昌市区就读,家长租房陪读现象十分普遍,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经调查,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 (三)要素缺乏致贫。一是南沿沟村水资源短缺,灌溉条件差,以大麦和小麦为主的种植业收入有限。二是贫困人口中有近 90%的劳动力年轻人习惯于首选背矿石、打隧道等传统的苦力型工种,思想观念陈旧,务工技能缺乏。三是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四)自然规律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

5、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四、精准扶贫计划 (一)开展医疗服务。组织尘肺、矽肺及风湿类关节炎等职业病医疗组,开展职业病普查,提供医疗防控措施和治疗建议,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 (二)开展科技帮扶。一是组织贫困群众参加务工技能培训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的种养殖能力。三是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适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三)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改造渠道公里,修建蓄水池 1 个并配套其他设施,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

6、积3000 亩。 (四)发展富民产业。扶持以湖羊为主的舍饲养殖业,新增 30 只以上养殖户 10 户以上,优质牧草种植 1000 亩,为留守农民不离乡不离业增加收入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五)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贫困户建房等政策,建设 40 平方米左右居家养老型集中居住点 1 个,规模 50 户以上。 (六)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利用闲置校舍或农宅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并将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运行经费 3 万元,逐步探索建立长效运作机制。 (七)积极协调解决融资难题。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农宅确权颁证工作,解决信贷抵押不足的矛盾。二是用活用足涉农贴

7、息贷款政策,为贫困群众提供金融支持。三是采取政府财政资金贴息的方式,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支持。 (八)建立社会帮扶机制。一是引入工商资本进行结对帮扶,将非公企业纳入帮扶单位范围,壮大帮扶力量。二是多渠道募集村级救助资金,提高救助能力。 五、几点体会思考 精准扶贫必须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要领,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不断拓展内涵和层次,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 (一)确保对象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是扶贫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抓住真实识别贫困、规范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推行挂图作业四个关键环节,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

8、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五个关口,做到精确识别贫困户、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精确实行动态管理“四精确” ,建立“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市有平台”的动态数据库,实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五清” ,从根本上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区域政策代替到户政策的现象,提高扶贫效果。 (二)确保内容精准,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千篇一律、万面一孔是扶贫开发的常见现象,必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深入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易地搬迁、金融支持等扶贫措施,使建档立卡工作与各项扶贫政策相衔接,扶贫措施与贫困现状相对应,确保帮扶到

9、最需要帮扶的群众、帮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三)确保目标精准,解决好坐标系的问题。紧紧围绕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抓住突破基础设施的短板、明确基准内容的对标、盯住完成时限的节点三件大事,对照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按照巩固优势指标、提高较好指标、攻坚弱项指标的要求,分层次推进,立体式帮扶,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四)确保措施精准,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 、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

10、)确保考评精准,解决好导向上的问题。严格落实干部驻村、 “逢提必下”等双联行动工作制度,把双联助推精准扶贫的成效作为干部年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定期督查、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督查考评制度,传导压力,强化担当,引导干部到扶贫攻坚主战场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建功立业。 篇二: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本人就 xx 镇 xx 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 村是 xx 镇最为偏僻、贫困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也是我市建档立卡的重度贫困村之一。该村位于武当山南麓,面积 30 多平方公里,山大人稀,人均收入较低。XX 年全村贫困户面为%,目前下降到%。该村耕

11、地面积 877 亩,人均耕地约亩,有 6 个村民小组 310 户 1086 人,其中 60 岁以上老年人 200 多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 60 岁以上的留守老年人。 xx 村主导产业为坡地种植、家庭小规模养殖和外出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 500 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60%以上。XX 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养殖业收入占%、务工收入占 71%、其他收入占 13%。 二、主要致贫原因 (一)交通不便、环境条件差导致贫困 xx 村是 xx 镇较为偏僻的一个行政村,距集镇中心位置较远,地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自然条件、发展空间、地域环境、基础条件等因

12、素制约,长期以来,该村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普遍很低。 (二)无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贫困 xx 村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少部分常住该村的村民,基本是老弱病残的留守人员,大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但平均不到亩土地,且 90%的是贫瘠的山坡地,经营中需要投入的多,而产出少,几乎无收入;部分家庭养的有一头猪、几只鸡、几只羊,但受交通、信息条件限制,大多自给,不能形成规模,村民没有收入;村集体由于前几年建村部,外欠近百万外债,自己自身难保,更谈不上扶持村民。 (三)自然灾害造成贫困和返贫 该村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

13、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调研中,本人了解到,像杜明山、曹学胜等 20 多户村民,都是因疾病或灾害致贫,该种类型的贫困户占全村 20%左右。 (四)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导致贫困 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该村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

14、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导致贫困 前几年义务教育没有实行免费时,该村不少贫困人口因上学路途遥远、家庭贫困等原因中途辍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该村村民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 20%多,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 6 年,大大低于全镇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只能干一些建筑、挖煤等体力活,是有些收入,但与其他人相比,收入有很大差距。 (六)贫困户主观

15、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导致贫困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该村部份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各单位部门、社会各界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分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为他们捐物、捐钱是应该的,国家应该供养他们。 三、对策及建议 (一)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 XX 年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通过多方协调,xx 村启动了 36 户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方式是农户村民自主联建,国家整合资金,每户补助 3 万元钱。从目前情况来看,该项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资金扶持力度、政策享受户数力度远远不够,

16、导致安置房屋建设进度较为滞后。 建议多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快速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在杨家庙垭子、孙家院、徐家院、白衣庵、中岭高标准建设五个院落,将全村 310 户村民全部集中居住,形成“一线穿五珠“新农村局面,既解决农户住房问题,又将院落建成了新农村景点,为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大 xx 路改建力度 xx 村通向集镇的唯一通道-xx 路,全长 15 公里左右,该路狭窄弯曲、凹凸不平,路况极差。虽然今年上半年借助三万“村村通“活动,对该通村路进行了改造,修建了错车台、增设了标示牌,但还是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改建 xx 路、打通丁白路(xx-白杨坪),将以前米宽的通村路按照山区二级路的标准进行改造,从而带动该村太都湖、杨家庙垭子、白衣庵、厉家院、髻山、黄龙峡等景点旅游资源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脱贫。 (三)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xx 村地大人稀,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发展,拓宽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