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中的有效沟通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70872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子关系中的有效沟通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亲子关系中的有效沟通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亲子关系中的有效沟通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亲子关系中的有效沟通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亲子关系中的有效沟通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亲子关系中的有效沟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子关系中的有效沟通(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亲子关系中的有效沟通 主讲:杭跃跃目录 为什么会产生沟通 沟通的目的 沟通中改变的信念 沟通中改变的动力 沟通的系统观 沟通中关于问题的界定 谁为沟通结果负责 认知方式和沟通的关系 沟通中的榜样效应 沟通中的年龄特征 沟通中的“标签”思维 沟通的信息 沟通的过程 沟通模式 如何一致沟通 练习亲密关系?非亲密关系? 亲子 夫妻 朋友 恋爱 亲属 同事 顾客 领导和下属申明 我们这里讲的有效沟通不同于单纯的説服技巧,不是让孩 子完全听从我们,而是通过有效沟通增进亲子的亲密感、 孩子的良性发展和父母的教育技能。 我们提倡发展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自我负责的态度。 我们接受孩子的拒绝,同时也相信适度

2、的挫折对孩子健康 成长的必要性,经验比知识更为重要。 我们所要做的是通过有效沟通,向孩子提供父母的经验, 减少和控制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风险。 本次课程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也适用于其他亲密关系。为什么会产生沟通 生存的需要? 心理的需要?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自我实现(实现潜能,成为自己能够成为的一切)审美需要(对美的欣赏,通过创造表达自我)认知需要(知识和智慧,好奇心、探索欲和理解力)被尊重的需要(被别人尊重,感到受重视,自由表达,有能力,心情平和)爱和归属感(有能力爱和被爱,学会信任和包容,群体一员,与人交流)安全需要(远离危险,感到安全感)生理需要(食物、水、空气、住所等)沟通的

3、目的 证明我是对的? 让对方听从我? 得到想要的结果达成共识,促进改变?沟通原则之一:坚持有效果,而不是对或错(有效沟通)沟通中改变的信念 改变一定不会发生,除非天掉下来 改变可能会发生吧,我也不知道 改变一定会发生,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想获得认同、有 价值感和内心的快乐沟通原则之二:改变一定会发生,即使外在的改变不行,内在的改变一定可以沟通中改变的动力 我先改变 对方先改变沟通原则之三:谁想改变,谁先改变沟通的系统观 沟通是单向还是双向的? 沟通的系统观:沟通直接发生在二人之间,同时 受到系统的影响。沟通原则之四:沟通系统内任何人的改变都会影响其他人的改变沟通的系统观孩子父亲 母亲沟通中关于问

4、题的界定看问题的方式: ?问题本身:太多、太难(沉重感)把责任 交给别人 ?如何应对问题:积极、主动(控制感)把 责任交给自己沟通原则之五: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谁为沟通结果负责 自己 对方 他人 沟通原则之六:责任自负沟通中的情绪和行为 当我不认同对方行为时:既否定情绪又否定行为 当我不认同对方行为时:既忽略情绪又忽略行为 当我不认同对方行为时:既忽略情绪又否定行为 当我不认同对方行为时:认同情绪,否定行为 沟通原则之七:无条件认同情绪,选择性否定行为沟通原则1、坚持有效果,而不是对或错 2、改变一定会发生,即使外在的改变不行,内在的改变一定可以 3、谁想改变,谁先改变 4、

5、沟通系统内任何人的改变都会影响其他人的改变 5、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 6、责任自负 7、无条件认同情绪,选择性否定行为认知方式和沟通的关系 视觉型:演示,写下来 听觉型:重复重要信息 感觉(运动觉)型:感受、触摸、操作学习风格问卷(改编自依纳爵教学法).doc沟通中的榜样效应 父母的言传身教 夫妻之间的沟通 沟通是一种行为,通过模仿而习得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前道德阶段(03岁):随个人需求而活 动 他律阶段(37岁):服从双亲,单方面 尊重,缺乏自我决定,倾向权威,屈从惩 罚 自律阶段(712岁):平等,公正感,合 作沟通中的年龄特征 婴幼儿期(03岁):控制,安全 学

6、龄前期(37岁):体现权威,发展自主 学龄期(712岁):有时反抗权威,挑战的开始寻求平等、合作 青春期(1218岁):心理学上孩子的第二次诞生,完全放下权威,平等、尊重,协商和合作,契约,允许孩子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责任自负沟通中的“标签”思维 标签:“不听话”,“没用”,“笨蛋”,“胆小鬼”,“烦人 ”等。 如何发现一个“不成器”的孩子的优点并且坚持对于父母而言有 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思维惯性。 去标签欣赏和相信你的孩子在当下已经做得最好,并且有足 够的潜能发展得更好。 孩子自信心的培养需要家长的及时鼓励和认同,成就感是推动孩 子积极行动及提升自信的动力。 方法:针对弱项作自身比较,发现值

7、得表扬的地方,哪怕是1%的进步都需要给予肯定。沟通的信息言语信息(5%10%) 沟通非言语信息:语音、语调、语速(20%) 身体语言(5070%)言语信息(左半脑):来自生存规条,防御,句式:“应该 ”,反映过去、现在、将来。非言语信息(右半脑):经验到的感受,和感官联结,反映当下 。都是真诚但不完整的讯息。沟通的过程A B 1 6 2 34 51、发动者的信息:A B(行为)B的内在过程:2 5 2、感官的利用:听到、看到、嗅到、触到 (照相机语言) 3、赋予解释,产生意义:与过去经验有关(右脑思维) 4、感受(关于意义) 5、关于感受的决定 - 感受能否表达:求生存,聚焦于现实(左 脑思维

8、)a. 规条:关于角色、感受等的规则,如:“我要做一个好学生”、 “我不可以显得弱小”、“哭是不好的”等。b. 心理防御:压抑、投射、忽视、否认。 心理防御机制.doc6:A观察到的结果:B对A的回应(行为)。 a. 发展出:不一致的沟通模式。沟通模式(不一致) 讨好型 指责型 超理智型 打岔型 C S作用:求生存 阻碍:亲密关系的发展 O组成:S:自己 O:他人 C:情境讨好型 行为:道歉、哀求、请求宽恕依赖、过分的好、过分活跃。 言语:”这都是我的错” , ”我不值得” , ”没事,没事”。 情感:被压抑的愤怒 , 焦虑 , 悲伤。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 , 和自我疏离 , 缺乏自信,焦点

9、放在对自己的期待上。 忽略“自己”。 资源:关怀性 , 灵敏性。指责型 行为:控制,批判,吹毛求疵,咆哮斥责,愤怒的神情。 言语:“这都是你的错”,“我完全没有错”,“你从来都没做对过” ,“你到底在搞什么”。 情感:愤怒,孤单,害怕失去控制,被压抑的受伤,挫折感,不信任。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控制,无助,焦点放在对他人的期待上。 忽略“他人”。 资源:自我肯定性(有能量,有领导才能)。超理智型 行为:操控,看起来冷漠而刻板,严肃而高人一等的神情。 言语:逻辑而客观,“人一定要讲逻辑”,复杂的术语,冗长的解释,引用规条和抽象的想法,避开个人情绪上的话题。 情感:孤单,空虚,害怕失去控制,

10、很少显露情绪。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无法表露感受。 忽略“自己”和“他人”。 资源:知识性(解决问题)。打岔型 行为:不安定,移动的,不恰当的,争取注意力。 言语:改变话题,不能专注于一件事情,避开个人情绪上的话题 。 情感:孤单,空虚,害怕失去控制,很少显露情绪。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无自信,无归属感,无法表露感受。 忽略“自己”、“他人”、“情境”。 资源:自发性,创造性。沟通姿态(一致) 对外关系:()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平等,没有侵犯他人空间()接受相同和差别:因为相同而互相吸引,因为不同而彼此学习信任和欣赏 ()分享自我 对内关系:无条件接纳,充满能量,自信,创造性,高自我价值 包括“自己” 、“他人”、“情境”。如何一致沟通 倾听无条件积极关注式倾听:(1)尊重的态度:人生而具有平等的价值(2)欣赏的态度:每个人内在都有一座宝藏;无论你觉得他们多么糟糕,相信在当时你的孩子已经做得最好 表达:(1)认同(先跟后带)行为学的强化技术(不同认知方式)(2) “我”信息(避免指责)(3)具体化(4)问题解决策略增强选择能力和行动力如何一致沟通 觉察:非言语信息,感受预期目标 核实:对方,自己 改变:建立更为一致的沟通方式 练习: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耽误的时间越久,需要的时间越长持续强化积极而有效的沟通方式,直至形成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