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8.16期末复习(上学期)综合测试(A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176627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8.16期末复习(上学期)综合测试(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8.16期末复习(上学期)综合测试(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8.16期末复习(上学期)综合测试(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8.16期末复习(上学期)综合测试(A卷)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8.16期末复习(上学期)综合测试(A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8.16期末复习(上学期)综合测试(A卷)(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期末复习(上学期) 综合测试( A 卷)一、基础知识及应用(33 分)(一)选择题(24 分,每小题 3 分)1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温馨(xn) 应和(h) 归宿(s) 甘蔗(zh)B黄晕(yn) 酝酿(lin) 鞠躬(j) 贮蓄(zh)C广漠(m) 闪烁(shu) 救济(j) 着落(zhu lu)D澄清(dn) 眨眼(zh) 青睐(li ) 自省(xn)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组A呼朋引伴宛转嘹亮 B花枝招展舒活筋骨C不屈不挠天崖海角 D抖擞精神扑朔迷离3加粗词语运用恰当的一句是A看到他这种老气横秋的神态,参观队伍中的一名小伙子突然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B我班的李强同学喜欢学别人的说话腔调

2、,能学得惟妙惟肖。C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鼓舞起来。D这个问题如不妥善解决,类似恶劣事件肯定会 雨后春笋般出现。4下列句子说得清楚简洁的一句是A班干部学习了“三个代表 ”的思想,都纷纷踊跃参加了这次不平常的有意义的活动。B为了夺取联赛的胜利,我们队作了充分准备,以防万无一失。C通过教委严格考核,钟吾中学被命名为“德育先进学校” 。D他喜欢天天在网上聊天,差不多经常上网。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木兰诗出自南北朝郭茂倩编的 乐府诗集 。B 济南的冬天作者是老舍,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 茶馆 骆驼祥子 。C 为学的作者是彭端淑,原题是 为学一首示子侄 。D “吹面不寒杨柳风”

3、出自朱自清的 绝句 。6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是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_。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_ _我们上前去。A跳着领着 B跳着率领C跑着领着 D走着领着7填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衔接连贯的是经过数月的奋战,_,终于战胜了百年未遇的大洪水。A难以想象的困难都被英勇的抗洪军民克服了B英勇的抗洪军民把难以想象的困难全都克服了C英勇的抗洪军民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D英勇的抗洪军民不是把难以想象的困难都克服了吗8下列诗句所描写的季节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C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D忽如一夜春风

4、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二)语言积累运用(9 分)1我们在困境中遇到转机时,就不禁会起起陆游诗句_。2 西江月中预示丰收在望的诗句是_。3下面一段话在词语上不够准确、简明、连贯,请加以改正。大蒜中最具药用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是“蒜素” 。它的含量极低。一吨大蒜就含 1 公斤之多,所以蒜素又称“蒜黄金” 。蒜素有明显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清甘油三脂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斑明显减少。能防治血栓形成。改正:(1)_(2) _(3) _二、阅读(27 分)(一) (14 分)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5、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汤熨之所及也;在,针石之所及也;在,火齐之所及也;在,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依次给文中、处选出一组恰当的词语。 (2 分) ()A肌肤腠理肠胃骨髓 B腠理肌肤肠胃骨髓C肌肤肠胃骨髓腠理 D肠胃骨髓肌肤腠理2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2 分) ()A桓侯又不悦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C汤熨之所及也 D火齐之所及也3解释下列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3 分)立有间() 臣是以无请也()桓侯故使人

6、问之() 使人索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火齐之所及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2 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望桓侯而还走5蔡桓公的病得不到医治的根本原因是(2 分) ()A桓侯曰:“寡人无疾。 ” B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D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6用“”划分文章的层次。 (在原文上划分) (3 分)(二) (13 分)无题黑板上赫然写道:学杂费总计 975 元。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的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 50 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坎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他听见母亲无数次在父亲坟头唠

7、叨:“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在,他考上了,而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取出那钱的“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 “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明白了。打开堂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升学的渴望。一会,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竹篮走了进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他到了学校,老师正在为这

8、个顶尖的学生没来报到而奇怪。忽然看见一个身着蓝色土布衣裤的学生站在门口。 “进来吧!”老师说。他默默地放下篮子,掏出 50 元钱放在红布上。老师惊异地揭开红布啊?!一篮白生生的鸡蛋!老师拿着他的录取通知单,看着这 50 元钱和一篮鸡蛋愕然无语!1给文中加粗字注音。 (1 分)(1)赫( )(2)颤( )2第段中的“盯”和“攥”两个动词表明了“他”什么样的心理?(1 分)3文中写“他不得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可是到了家里,却对母亲说“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 “他”说这句话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最恰当的一项(2 分)()A表达了“他”不想读书的真实想法。B表达了“他”想读书又难以实现愿望时

9、抱怨母亲的心情。C表达了“他”既渴望读书又不想因家境困难而使母亲为难的复杂心情。D表达了“他”渴望读书却因家境困难造成读书无望的苦闷心情。4第段中最能体现母亲理解了儿子良苦用心的一句是“_” 。(1 分)5第段写“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修饰语“呜呜地”表达了“他”_的情感。 (1 分)6第段在“啊”后连用“!” “?” ,其作用是_。 (1 分)7小说结尾用“愕然无语”写出了老师的复杂感情和内心受到的震动。试设想,如果老师当面说出自己的想法,会怎么说?(不超过 30 个字) (2 分)8这篇小说运用了_、_、_、_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2 分)9读完全文,回头看看小说用“无题”作

10、标题的用意,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 分)()A以“无题”作题,能起到激发兴趣,促使读者急于读下去的作用。B小说写的是学生入学时的一件小事,涉及的人物有“儿子” “母亲” “老师” ,涉及的事物有“五十元钱”和“一篮鸡蛋” ,如用“无题”作题,可更好地概括上述人和事。C小说充满人间真情:儿子为母亲着想,母亲为儿子着想,老师为学生着想,使人读后思绪万千,震撼不已,用“无题”作题才能含蓄而绝妙地表现这丰富感人的内涵,起到“无题胜有题”的作用。三、作文(40 分)现实生活中, “真”与“假”同时存在,例如真货与假冒产品,真话与谎言,真人与石像,鲜花与塑料花。请以“真”与“假”为话题写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 字左右。参考答案一、 (一)1B2C3B4C 5C6D 7 C 8D(二)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3 (1)句中“1 吨大蒜就含 1 公斤”改为“1 吨大蒜仅(只)含 1 公斤”(2)句前加上“使”(3)句中的“防治”改为“防止” 。二、 (一)1B2A3一会儿请求故意寻找转身就跑达到4略5A6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臣是无请也居五日遂死。(二)1hchn2带钱不够交费而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3C4母亲明白了5伤心而感动6表现老师揭开红布后的惊异、疑虑的神态7略8语言动作神态心理9B三、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