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艺考高中文学常识之简答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64370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1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编导艺考高中文学常识之简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编导艺考高中文学常识之简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编导艺考高中文学常识之简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编导艺考高中文学常识之简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编导艺考高中文学常识之简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编导艺考高中文学常识之简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导艺考高中文学常识之简答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常识简答题1、 沁园春长沙一词表现了毛泽东怎样的情感?整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答:这首词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湘江秋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万山”“百舸”,问主沉浮;思绪漂移往昔同学少年,指点江山。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我们不但能更深入体味了伟人毛泽东诗词豪情如海、英气冲天的崇高美,而且要以其以天下为已任之远大抱负为榜样,矢志苦学, 立志成材, 有所作为。 沁园春 长沙一词,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

2、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2、戴望舒的雨巷的寓意?“姑娘”的形象?答: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雨巷诗中在表面的爱情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诗中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当时1927 年中国的黑暗社会现实,让人看不到尽头,看不到自由,幸福和希望。 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和戴望舒一样的知识分子要苦苦追寻的救国理想。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苦苦寻找的救国之路,也象征着中国的希望。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 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 “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

3、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3、 再别康桥美在哪里?答: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 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 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 、 “轻轻”、 “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 “轻轻的我走了” ,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

4、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 “柔波”、 “星辉” 、 “软泥”、 “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4、说说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又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安天乐命,质朴乐观;她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 把 “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她还是博大的,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 , “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她梦想能“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

5、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这个原本不太高的希望即使只能是“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她也心满意足了。然而,她又是悲苦的,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的健康,年近40 岁就“含泪的去了! ”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所以诗人才无限深情地唱出了“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 /我敬你 /爱你!5、 烛之武退秦师感想答: 秦晋联合围攻郑国,临战之际, 郑国公顾不得体面, 向一个没有什么身份的烛之武检讨,至此之前没有及早发现烛之武的才华,承认“寡人之过”,说明古代诸侯对谋士的倚重和宽厚大度,不似今人, “说

6、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此篇没有听烛之武论战,但烛先生见了秦穆公时讲的一番话是审时度势切中要害的。大敌当前, 烛之武义无返顾, 顾不得自己年老体迈,勇敢地救国救难于水火。小小如郑国,不用说秦晋联手打击,即使其一,郑国也未必是其对手。郑国如何退秦师,烛之武锦囊妙计是不费一兵一卒,而以外交斡旋,使秦国认识到,灭郑实际上壮大了晋,而晋强于秦不利,从而借他人之兵退了秦师。6、 荆轲刺秦王怎么表现荆轲的性格的?答: (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 “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2)

7、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 , 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 “群臣惊愕” , “尽失其度”, “不知所为” ,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 ,主动进攻未遂, 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 “惊 -引 -起-拔 -走-击” , 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7、 鸿门宴刘邦、项羽的性格,刘邦为什么能死里逃生?答:他们共同的的特性:有敢作大梦的大器量、不在乎

8、世俗评价的大胆行为、过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化危机为转机的能力.但为什么他们的际遇有如天壤之别? 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 ,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 刘邦我行我素,喜欢吹牛 ,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 项羽的失败 ,正是过份依赖军事的结果.他出生将门贵族,崛起于秦始皇大秦帝国动荡之际,他拥有用兵如神的军事天赋,在短短三年内,率领五国联军直入秦都咸阳,终结了大秦帝国,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内;他虽善战,政治谋略却不敌老谋深算的刘邦,灭秦之后一连串失策的扰民、焚宫、封王、杀义帝等举动,引发了四起的民怨及诸王叛乱,终于让长于收买人心的刘邦羽翼丰满 ,布下牢不可破的圈套,霸业昙花一现 ,功败垂成 .却出现

9、全盘皆输的大逆转. 刘邦高明的地方在知人善任,宽宏大量 ,宁愿斗智而不斗力.这正是刘邦能够从风起云涌、诡谲多变的时代里脱颖而出的原因. 8、 纪念刘和珍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 在本文中, 鲁迅先生的情感是深刻而复杂的。我们小组同学认为贯穿全文的感情为:(1)对刘和珍君等进步青年牺牲的深切哀悼、惋惜以及对她们的热情讴歌;(2)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和批判;( 3)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坚定信念和强烈期望。在文中,鲁迅先生一再强调 “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却又感觉到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了”, 他想说的,或者说有必要说的应是很多的,但现实的黑暗又使

10、他出离愤怒,使他感到一种无以言表的愤怒!纪念刘和珍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通过三类人表达出来的。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伤者,再扩大就是请愿的群众 ,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 ,奉献尊敬 ,颂扬她他们的勇毅,告诫她们要注意斗争的方工,激励她们“更奋然而前行”.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 “当局者” ),几个“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对于他们 ,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那些“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以及这种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11、. 9、从小狗包弟中看作者巴金是怎样的人?答: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经历了由爱到嫌的前后变化。小狗的乖巧、 伶俐让作者深为喜爱。 “文革”浩劫开始,红卫兵抄“四旧”,要杀死包弟,作者怕包弟牵连自己,便把包弟像甩包袱一样甩了出去。对待包弟的态度和行为,反映了作者在强大政治风暴面前的无奈,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反映了作者的良知和作者的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10、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答: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 ,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 ,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

12、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 ,到紧张处 ,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 ,有时顿足 ,有时狂笑 ,有时叹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 ,不管, ”那一段,他悲从衷来 ,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口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 ,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 ,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

13、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1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 战争与和平、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12、你认为包身工为何具有如此的震撼力?答: 包身工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直面社会黑暗,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虽然包身工制度的产生有

14、其社会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制度本身也是对人的尊严、人的生存权利、劳动权利的极大蔑视和践踏。到了现代社会,这种制度已不复存在,工人的生活、工作有了很大的保障,可以引导学生新旧对比谈感受。但另外也应该看到,虽然包身工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同样的管理工人的手段还在个别地方零星存在着。我们常常用 “现代包身工” 来指代这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工人。13、 荷塘月色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答:一、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我们从文章题目就能知道,描写的是荷塘和月色,具体说就是: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叶连波、荷下流水以及月色。二、荷塘是“曲曲折折的”、

15、荷叶是“田田的叶子”、荷花是“袅娜地开着的”、荷香是“缕缕”的、荷叶连波是“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荷下流水是“脉脉”的、月色是“苍茫的” 。除此之外,还有煤屑路、杨柳树等等景物。三、 荷塘月色的作者是朱自清先生,他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毁灭、 踪迹、 背影、 欧游杂记、 伦敦杂记等。四、这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

16、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14、 故都的秋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如何看待这种悲凉?答: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 .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 “静” “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 ,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主观感受为主.“,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15、 囚绿记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又要放绿?答: (1)因为爱绿,所以“囚绿”。为什么爱呢?因为作者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