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秦及汉初的九公三卿制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66KB
约15页
文档ID:51762412
秦及汉初的九公三卿制_第1页
1/15

秦及漢初的九公三卿制皇帝丞相 (具決策及行政權)太尉九卿御史大夫武帝以後的九公三卿制皇帝太尉 (不常設)丞相 (執行權)御史大夫 (監察權)內朝 尚書台 (決策權)九卿西漢成哀二帝後的三公九卿制皇帝太尉 (大司馬)丞相 (大司徒)御史大夫 (大司空)內朝 尚書台 (決策權)九卿東漢的情況大致相同,只是三公皆去『大』字秦漢三公制的演變• 秦 • 相權的大小視乎皇帝的個人能力而定 • 西漢初期 • 無為政治原則影響,皇帝對政治都不十分積 極,因此丞相權重 • 丞相和御史大夫位尊權重,以左右皇帝的意 願秦漢三公制的演變• 漢武帝時期 • 內朝的形成 • 內朝有決策權,丞相變為執行命令的外朝官 員 • 尚書權力日增 • 昭帝時期 • 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錄尚書事』輔政,橦 位丞相之上秦漢三公制的演變• 成帝時期 • 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與大司馬及丞相『並 為三公,皆宰相也』 • 東漢初年 • 三公官名去掉『大』字 • 三公變為『坐而論道』的官員,軍政大權集 中於內朝尚書 • 秦至漢切丞相權力特重﹑地位獨尊的現象不 復再秦漢三公制的演變• 漢光武帝 • 『事歸台閣』,權力移至尚書台 • 和帝以後 • 中朝『大將軍兼尚書事』一職,權傾海內內朝之奪權 • 武帝獨權,待從和隨員大幅增加,奪丞相之 權。

• 晚年武帝聽事於內朝,宰相因位尊,不便受 召入內廷 • 助帝者由侍中、尚書、給事中等中朝之官 形成內朝 • 宰相變成聽命之執事官,失去決策權力大將軍之奪權 • 昭帝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成為 內朝最高決策者 • 大將軍由出征之統帥到戰後變為實際攝政 者 • 外朝之官要加待中、給事中等銜才可參予 內朝決策尚書之奪權 • 於武帝時因職出納王命,漸握實權 • 首長尚書令,有時由宦官出任,稱中書令 • 東漢光武鋻於西漢外戚篡位,不設輔政大將 軍,把大權集中於內朝尚書,相權更低 • 三公至此只得坐而論道 • 靈帝時,尚書獨立,稱尚書台或中台 • 尚書漸變為獨立行政機構,反而開始與皇帝 疏遠漢代中央政制的評價 • 優點 • 制度完備 • 有利中央實行中央集權 • 打擊貴族世襲 • 可以制衡皇權 • 簡單靈活 • 有利監察百官 漢代中央政制的評價• 缺點 • 有利君主獨裁統治 • 相權易被削弱 • 名實不乎 • 國家與皇室事務未能清楚劃分 漢代中央政制的影響 • 替後世開創了完備的中央政制 • 確立了中央集權政體 • 替後世創立了監察制度 • 開創君主專制的先例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