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755736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5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职业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高等职业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高等职业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高等职业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高等职业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职业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职业教育(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国际比较北京师范大学 李兴洲目 录 一、国外高职课程改革发展历程 二、我国高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三、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改革 四、德国的高职课程改革 五、澳大利亚以能力为本位的TAFE课程 一、国外高职课程改革发展历程 二战后,世界高职课程取向的变化可以归纳为在 两个端点之间的运动,一点是普适性的课程,一点是 专业性的课程。不同的历史阶段,各个国家及地区在 两个端点之间所处的位置有所变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高职课程的发展大致划分为四 个阶段:(1)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2)20世纪 70年代至80年代;(3)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 期;(4)20世纪90

2、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期。 第一阶段,学科式的普适性课程(二战结束至 20世纪70年代)。 二战结束后,各国人民都希望从战争的阴影 中摆脱出来,找一份工作,安定地生活;政府则希 望经济尽快复苏,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所以,二 战结束后,各国及地区教育处于恢复发展阶段, 高职教育也随之发展起来。不过,此时人民和政 府关注的重点都是数量的增长,对质量没有很高 的要求,当时高职教授的内容倾向于学科式,因 此具有比较明显的普适性特点。 第二阶段,岗位式的专业性课程(20世纪70 年代至80年代)。 这一阶段由于中东石油危机,在资本主义 世界引发了一场规模浩大、前所未有、持续时 间很长的经济危机。由此改变了

3、教育的处境。 整个世界教育都处于普遍下降的态势,与此相 反,世界高职教育却继续得到发展,这与当时 的高职课程改革息息相关。 这时的世界高职课程纷纷向专业性方向转 变,而且这种转变较为彻底,几乎是从一个端 点迅速走向另一个端点,其专业性特征还特别 体现了岗位式的要点:强调毕业就能上岗,就 能工作。可以说,世界高职课程在这一阶段发 生了180度的大转变,这是由内、外部因素共同 作用的结果。从内部而言,高职教育追求新型 大学的特色,区别于传统的精英类大学教育;从 外部而言,就业的压力使得高职课程不得不走 向实用性的一端,强调针对市场培养人才。 第三阶段,关注迁移能力的专业性课程(20世纪80 年

4、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处于 高速发展期。中等教育经历了30年的发展进入了普及 化阶段,高等教育陆续进入大众化阶段。于是,大量 的专业性很强的中等教育后培训课程充斥市场。此时 的世界高职课程也因此呈现出专业性特征。但这种专 业性与上一阶段相比,程度上有所降低。其中也开始 关注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称其为关注迁移能力 的专业性课程阶段。当然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 的联系。 首先,20世纪70年代后期,能力本位课程模 式在世界多国推广开来,广受欢迎。典型的是出 现了三种不同的CBET课程模式:任务本位的加拿 大模式;职业素质本位的澳大利亚模式;胜

5、任能力 本位的英国模式。其共同点是强调“操作能力”。 其次,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在普通教育和职业 教育两个分明的体系中,没有任何桥梁,无法实 现沟通。而恰恰有些个体需要在不同的体系中转 换。 再次,由于科技的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 业之间发生更替,同时人们转岗或转业的现象越 来越频繁,企业界开始抱怨教育无法为人们的转 岗与转业提供必要的嫁接,对个体而言,还得从 头学起。于是,职业迁移能力成为高职课程改革 的关键,出现了“关键能力”及“核心技能”的说法 。 最后,终身学习思潮涌动,让人们接受了“人 的一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的观念,于是为 生涯做准备而不是为即时就业做准备的思想深入 人心。

6、第四阶段,强调继续学习能力的普适性课程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期)。 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世界普遍受 到新时代特征的影响,特别是知识经济、网络时 代、学习化社会等观念的冲击。市场对人才的需 求标准开始转变,于是迫使各级各类教育进行改 变,高职也同样如此。 在这种情形下,世界高职课程又发生了新的 转变,往普适性方向发展,但此时的普适性却不 同于第一阶段的普适性,它不是强调传统大学中 的学科,而是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这样的回 摆不能看作是无效的往复。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 高职课程的普适性在不断增强。发达国家 和地区的高职院校强化了高职课程的适应 性,以提高

7、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变换的适 应能力,与此同时,他们也加强了高职课 程的针对性,以保持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 既要强化高职课程的适应性,又要加强高职课 程的针对性,这就是现代科技发展对高职教育提 出的高要求,但学生的精力毕竟有限。 为解决这一矛盾,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职院 校推出的重大措施就是提高高职学历层次,延长 高职学习年限。 高职学习年限延长后,既强化高职课程的适 应性又加强高职课程的针对性,高职课程的针对 性建立在扎实的普适性课程的基础之上,从而提 高了高职教育的质量。二、我国高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与工作的匹配度较低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具有行业、专业或工种 等职业方向要求

8、的人才的专业教育,有鲜明的职业定 向性。这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具有职业性(即 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和现实性(即以满足产业界对专 业的需要作为首要考虑)的特点。 职业性和现实性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以行业 岗位知识为主线来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与工作 体系有较高的匹配度,才能适应行业及企业工作的需 求。 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与工作的整 合度并不理想,课程与职业的匹配度处于较低的水平 。原因如下: 1.计划经济的影响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及思维模式对高 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高等职业 技术教育课程体系也不例外:非市场特别是学校单方面 的组织课程体系建设

9、,社会的作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积极性得不到激发,课程体系盲目情况不可避免, 无法形成良好的课程与工作相整合的机制;我国高等职 业技术教育在办学模式上采取单一的学校为主体,割 断与行业、企业间的天然的联系,使课程体系失去健 康发展的基础 2.课程内容陈旧 有人曾对课程内容的新颖程度从师生两方面进行 调查。结果显示,有58.4%的教师及47.2%的学生认 为专业课中比较陈旧的课程内容占50%以上。现有的 课程内容不仅不能针对行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取舍, 而且不能反映当前行业最新技术水平,“用昨天的知 识,培养今天的人才,应对明天的工作”是无法满足 市场要求的。 内容的陈旧使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

10、出来的只 能是传统技术的“传人”,而不是具备进入未来职业世 界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技能结 构、情感态度结构的人才,学生很难得到职业世界的 认可。 (二)课程过分追求理论深度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应用,因此,应用性理 当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特征。应用性是指高等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应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关注应用 的条件、手段等,而不是过分强调原理分析和理论推 导;课程的重点在于相关技能的习得和职业态度的养 成,而不是研究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理论学习广度和 深度以实际需要为度,不在于达到掌握“为什么”的水 平,而在于达到通晓“是什么”和学会“怎么样”的层次 ,即达到“知其然,

11、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即可。 以“制图”科目为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要 求学生“识图”、“作图”即可,而不必象普通高 等教育以“画法几何”为其主要内容。 但现实中,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拿来主义”思 想严重,在课程模式上,模仿普通高教分科,采取以 学科中心、或准学科中心的做法大量存在。 学科中心的课程一般按学科的自身逻辑来组织课 程,以强调学科分化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选择课程内 容主要是根据这些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学科 领域内的知识,而不关注学生身上是否引起行为变化 。因此,许多知识实用性差;学科中心课程通常会由于 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而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王国” ,造成了各学科隔离的状况

12、,很难适应当代科技综合 程度提高、知识折旧率加快、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的趋 势。 在我国,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的学 生往往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过分强调理论,通 常会使学生把重心放在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上,这样不仅削弱了实用知识的教学,而且忽 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无法为培养学生专业能 力服务,课程教学实际效率不高。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应该有相应的理论要求, 否则它就不是“高等教育”,但理论必须以“够用”为度 ,以“应用”为主线,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能够指导 实践。因此,在理论深度问题上应遵循适度原则。 所谓“适度”包含“管用”和“够用”两方面:“管用” 是指理论课的内容及深度必须满足相关实践

13、的要求、 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撑内容;“够用”是对“管用”的限制, 指理论课的内容及深度仅限于专业需要及可持续发展 要求,对理论的来龙去脉可完全采用“黑箱”原理加以 处理。 (三)课程与实践的整合程度较低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增加了一些 实践性课程,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仅仅停 留在课程名称上,而不是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 。 目前,基于实践基础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形 成,实践课所占的学时比例还很低。据统计,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课程约占总学时的 25%或更低,而西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达的 国家,实践课程的比例达45%以上。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课程基本上采取普通高等教育所普遍采用的横向“三段 式”课程结构模式。 这种模式假定实践是理论的验证,是理论演示的 自然结果,实践沦为理论的点缀。专业理论课与实习 课缺乏一定的内在联系,两者相互分离,理论课按照 逻辑的顺序与结构来组织,而实践课是根据生产内容 和条件组织的,理论和实践还是“两张皮”,两者很难 真正的结合;“三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