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神经系统解剖幻灯片

上传人:m****5 文档编号:51739620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145 大小:7.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4神经系统解剖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3.4神经系统解剖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3.4神经系统解剖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3.4神经系统解剖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145页
3.4神经系统解剖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1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4神经系统解剖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4神经系统解剖幻灯片(1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神经系统解剖脊髓和脊神经 脑和脑神经 脑脊髓被膜 脑室 脑脊液 脑屏障一、脊髓和脊神经 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脊髓的内部构造 脊神经(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1. 位置:椎管内 上端在平枕骨大孔处接延髓 下端平第1腰椎体下缘 新生儿下平第3腰椎 临床常在3、4或4、5腰椎之 间进行穿刺,检验脑脊液。2. 外 形 前后略扁的圆柱状结构,40-45cm 六纵沟: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后正中沟posterior median sulcus;前外侧沟anterlateral sulcus 、后外侧沟posterlateral sulcus;后中 间沟(上部) 两膨大

2、: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和腰骶膨大( lumbosacral enlargement 一圆锥:脊髓圆锥 一终丝:终丝、马尾3. 脊髓节段 脊髓节31个 C1-8、T1-12 、L1-5、S1-5 、Co1。 前根、后根 脊神经节(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白质 中央管central canal1、灰质 位于中央管周围,断面似蝶形,整 体上呈柱状。 分前角、后角、中间带(T1-L3节段 侧角)1)前角anterior horn (多极)前角运动神经元 大型的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纤维, 控制骨骼肌的精细运动; 小型的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 调节肌张力; 闰绍细胞

3、Renshaws cell 脊髓灰质炎2)后角posterior horn 含有联络神经元,接受后根的传入信息 细长,分群较多 缘层marginal layer,后角背侧的灰质 胶状质Rolandi substantia gelatinosa,在 缘层前方的“”形胶状结构,其轴突上升 或下降参与节段间的联系 后角固有核nucleus proprius,胶状质前方 的大、中型细胞,其轴突构成上行纤维束 胸核nucleus thoracicus,后角基部内侧的 大型细胞,仅位于C8-L3节段。3)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 中间内侧核intermediomedial nucleus,

4、接受后根来的纤维,可能与内脏感觉有关 中间外侧核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占据 C8-L3节段的侧角,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小型多极神经元) 骶副交感核sacral parasympathetic nucleus ,在S2-4节段,由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组成。附: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学说 按照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密度,把脊髓灰质划 分为10层:层相当于后角缘层;层相当 于胶状质;、层相当于后角固有核; 层相当于后角颈部,外侧为网状结构;层 相当于后角基部;层相当于中间带,胸核 也划入此层,在脊髓膨大处,此层可延伸至 前角内侧;层位于前角基部,在脊髓膨大 处只占前角

5、内侧部;层包括各群前角运动 神经元;层为中央管周围的灰质。脊髓灰质特征 纵行三根柱 横断似蝶舞 前动后感觉 中间要自主2、白质 位于灰质周围,主要由纵行的神经 纤维(纤维束)构成 被表面纵沟分为三部:前索anterior funiculus、外侧索lateral funiculus 以及后索posterior funiculus。 固有束fasciculus proprius,参与脊 髓节段内或节段间反射 纤维束、神经束、传导路1)上行纤维束 薄束和楔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小脑束薄束fasciculus gracilis和楔束 fasciculus cuneatus 同侧脊神经后根中内侧部纤维的

6、直接延续; 上行到延髓,分别终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把躯干和四肢的肌、腱、关节和骨的位置觉 、运动觉和振动觉冲动以及皮肤辨别两点间 距离和物体纹理粗细的触觉冲动传向脑部。 薄束传导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感觉冲动; 楔束传导上肢和躯干上部的感觉冲动。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 起自对侧后角缘层和后角固有核,上升 1-2节段后,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的 外侧索和前索上行,分别称脊髓丘脑侧 束、脊髓丘脑前束,两束在脑干合并为 脊髓丘脑束,止于背侧丘脑,在腹后外 侧核换元中继后,上行止于大脑皮质。 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觉 (浅感觉)。脊髓小脑束spinocerebellar

7、 tract 位于外侧索,分为前束和后束 前束纤维主要起于胸髓中部以下两侧灰质 的层,上行经小脑上脚终于旧小脑 皮质。 后束纤维主要起自同侧的胸核,上行至延 髓后经小脑下脚终于旧小脑皮质。 主要传导反射性本体感觉冲动。2)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 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 tract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起自大脑皮质运动区,下行至延髓锥体的下 端,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在外侧索的后 部、脊髓小脑后束内侧下行,称皮质脊髓侧 束;少部分未交叉的纤维下行于前索,居前 正中裂两

8、侧,称皮质脊髓前束,在下行过程 中陆续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 少量纤维直接终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 将大脑皮质的冲动直接或间接地传给前角运 动神经元,支配躯干和四肢的随意运动。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 位于外侧索,起自对侧红核,纤维发 出后立即交叉下行入脊髓外侧索,间 接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调节屈 肌肌紧张。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 tract 位于前索,起自前庭神经核,兴奋 同侧伸肌运动神经元,抑制屈肌运 动神经元。 脊髓白质特征 脊髓白质三个索 下行运动上感觉 薄楔在后深感觉 外侧前索是混合 皮质脊髓管运动 脊髓丘脑浅感觉 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其止

9、 和机能脊髓的功能 传导 反射(三)脊神经 与脊髓相连,提 供脊髓与颈、躯 干和四肢的双向 联系通路。 共31对,包括C1- 8、T1-12、L1-5 、S1-5和Co1对。 前根和 后根在 椎间孔 处合并 而成。脊神经节spinal ganglia 后根,感觉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 前支、后支、交通支和脊膜支 。 四种纤维成分 躯体运动纤维; 内脏运动纤维; 躯体感觉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二、脑和脑神经 脑干 小脑 间脑 大脑 边缘系统 脑神经(一)脑干brain stem 延髓medulla oblongata、脑桥pons 、中脑midbrain、(间脑 diencephalon) 基本生

10、命中枢1、脑干的外形腹侧面背侧面延髓脑桥中脑中间部上部下部延髓腹侧面 倒置的锥体形 上、下界 前正中裂、前外侧沟 锥体pyramid、橄榄olive(橄榄核 ) 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 经和副神经脑桥腹侧面 脑桥基底部、基底沟basilar sulcus 小脑中脚(脑桥臂)middle cerebellar penduncle 三叉神经根 延髓脑桥沟bulbopontine suclus 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 经中脑腹侧面 上界为视束 大脑脚cerebral peduncle、脚间 窝 动眼神经发出背侧面下部 形似脊髓,后正中沟、后外侧沟、 后中间沟; 薄束和楔束、薄束结节gracil

11、e tubercle和楔束结节cuneate tubercle 小脑下脚inf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背侧面中间部第四脑室底 延髓背侧上部中央管向后外方敞 开,构成第四脑室底的下半部; 脑桥背侧大部分构成第四脑室底 的上半部。 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的腔室, 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下续于 脊髓中央管,背侧经第四脑室外侧孔 和第四脑室正中孔通蛛网膜下腔,第 四脑室形似帐篷,顶端朝向小脑,底 呈菱形,故又名菱形窝rhomboid fossa,菱形窝中间以横行的髓纹 striae medulary为界。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背侧面上部 中脑背侧有四叠

12、体:上丘 superior colliculus(视觉反射的 中枢)和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 (听觉反射的中枢)各一对。 滑车神经2、脑干的内部结构 纤维束的交叉走行将灰质柱间断为核 团(团块状或短柱状); 中央管敞开为菱形窝使脊髓的前后角 关系变成脑干的内外关系(两者以界沟 为界,内侧为运动性核团,相当于脊髓 灰质的前柱和侧柱,外侧为感觉性核团 ,相当于脊髓灰质后柱); 脑干内出现了较发达的网状结构。 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脑干的内部结构1)灰质2)白质3)网状结构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上行传导束下行传导束a. 脑神经核 脑干内直接与第-对脑神经相连 的核团,分为运动核和感觉

13、核。 运动核发出脑神经的传出纤维,支 配效应器活动; 感觉核接受脑神经的传入纤维,而 传入纤维的胞体多位于脑神经节内 。躯体运动柱somatic motor column 包括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 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 由大型多极神经元构成,其轴突支 配由肌节衍化的骨骼肌,如眼球外 肌、舌肌。特殊内脏运动柱 special visceral motor column 包括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 疑核和副神经核。 由大型多极神经元构成,其轴突支 配由腮弓衍化的骨骼肌,如咀嚼肌 、面肌和咽喉肌等。一般内脏运动柱 general visceral motor column 包括动眼神经副核

14、、上泌涎核、下 泌涎核和迷走神经背核等副交感神 经核。 其轴突组成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 纤维,至副交感神经节换神经元后 ,节后神经纤维支配平滑肌、心肌 和腺体。一般躯体感觉柱 general somatic afferent column 包括三叉神经中脑核、脑桥核和脊束 核,三者形成一条连续的灰质柱。 接受来自头面部皮肤、眼和口鼻腔黏 膜等处的痛、温、触觉纤维,以及咀 嚼肌等的本体感觉纤维。特殊躯体感觉柱 special somatic afferent column 包括前庭核群和蜗神经核团,前者 接受平衡觉的纤维,后者接受听觉 纤维。内脏感觉柱 visceral afferent col

15、umn 即孤束核,由小型神经元构成的长 柱状核。 接受一般内脏感觉纤维(传导脏器 和心血管感觉冲动)和特殊内脏感 觉纤维(传导味觉冲动)。按其功能分为四类 躯体运动核:发出纤维支配头颈部骨骼 肌运动,共8对。 内脏运动核(副交感核):发出纤维支 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活动。 躯体感觉核:接受头面部皮肤、黏膜、 位听器等躯体感受器传来的冲动。 内脏感觉核:接受头颈部、胸腹腔脏器 (降结肠、盆腔脏器除外)以及味蕾等 感受器传来的内脏感觉冲动。躯体运动核名称 位置 神经 功能 动眼神经核 中脑 支配眼外肌 滑车神经核 中脑 上斜肌 三叉神经运动核 脑桥 咀嚼肌 展神经核 脑桥 外直肌 面神经核 脑桥 面部表情肌 疑核 延髓 、 咽肌、喉肌 副(神经)核延髓 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舌下神经核 延髓 舌肌 内脏运动核(副交感核)名称位置神经功能动眼神经旁核 (缩瞳核) 中脑 瞳孔括约肌、睫 状肌 上泌涎核 脑桥 颌下腺、舌下腺 、泪腺 下泌涎核 延髓 腮腺 迷走神经背核 延髓 胸、腹腔脏器 躯体感觉核名称位置神经功能三叉神经中脑 核 中脑 头颈 部深感觉 三叉神经脑桥 核(主核) 脑桥 头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