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赏析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1739053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1,0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岳阳楼》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登岳阳楼》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登岳阳楼》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登岳阳楼》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登岳阳楼》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岳阳楼》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岳阳楼》赏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简介及教学建议登岳阳楼赏析北京第96中学 高二备课组登岳阳楼登岳阳楼赏析赏析唐代宗大历三年唐代宗大历三年(768)(768)冬,杜甫由湖北冬,杜甫由湖北 的江陵、公安漂泊到湖南的岳阳。这的江陵、公安漂泊到湖南的岳阳。这 里有著名的洞庭湖和岳阳楼。一天,里有著名的洞庭湖和岳阳楼。一天, 杜甫独自登上了这座楼,并写下这首杜甫独自登上了这座楼,并写下这首 千古名诗千古名诗登岳阳楼登岳阳楼。 第一、二句是对句,雄厚有力,开门第一、二句是对句,雄厚有力,开门 见山地直说过去只是听说,今天终于见山地直说过去只是听说,今天终于 登楼见到了。登楼见到了。 登岳阳楼登岳阳楼赏析赏析第三、四句

2、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第三、四句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 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 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极力形容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极力形容 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 第五、六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第五、六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 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 ,惟剩一条孤舟。,惟剩一条孤舟。 登岳阳楼登岳阳楼赏析赏析从意境来说,三、四句宽阔广大,五、六从意境来说,三、四句宽阔广大,五、六 句变得如此狭窄,似乎不太相称。其实,句变得如此狭窄,似乎不太相称。其实,

3、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 。这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这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 第七句第七句“戎马关山北戎马关山北”又一转,这五个字又一转,这五个字 的广阔胸襟,与第三、四句的宏奇伟丽气的广阔胸襟,与第三、四句的宏奇伟丽气 象,上下衬托,十分相称。诗的结尾,是象,上下衬托,十分相称。诗的结尾,是 说诗人凭阑干北望,不禁声泪俱下。这与说诗人凭阑干北望,不禁声泪俱下。这与 诗的开头诗的开头“今今”“”“昔昔”二字是照应的。诗二字是照应的。诗 人昔日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人昔日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 马乱,因而只有老泪纵横了。马乱,因而只有老

4、泪纵横了。登岳阳楼登岳阳楼赏析赏析登岳阳楼登岳阳楼的意境开阔宏丽,历来为的意境开阔宏丽,历来为 人称道。这与诗人一纵一收的笔法固然人称道。这与诗人一纵一收的笔法固然 有关,但主要还是有诗人的思想感情做有关,但主要还是有诗人的思想感情做 基础。由于杜甫爱国爱民的胸襟宽广,基础。由于杜甫爱国爱民的胸襟宽广, 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景色交融成一体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景色交融成一体 ,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金玉诗话金玉诗话 说:说:“洞庭天下壮观,昔骚人墨客,斗洞庭天下壮观,昔骚人墨客,斗 丽搜奇者尤众丽搜奇者尤众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 梦也。梦也。”( (杜诗详注杜诗

5、详注卷二十二引卷二十二引) )登岳阳楼登岳阳楼赏析赏析 一、对一、对“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的品味。的品味。这是名句。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这是名句。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 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意境壮阔,气势极大。写洞庭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意境壮阔,气势极大。写洞庭 湖,孟浩然也有名句:湖,孟浩然也有名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写得极为生动。杜甫这写得极为生动。杜甫这 两句与孟浩然的四句相比,还略胜一筹。孟诗中两句与孟浩然的四句相比,还略胜一筹。孟

6、诗中“ “撼撼” ” 用得有声势,杜诗中用得有声势,杜诗中“ “浮浮” ”字用得更加自然。字用得更加自然。“ “撼撼” ”字是字是 炼字炼出来的,用炼字炼出来的,用“ “浮浮” ”字则不仅要炼字,而且要深入字则不仅要炼字,而且要深入 观察,把握了客观实际,才能逼真地深刻地反映现实观察,把握了客观实际,才能逼真地深刻地反映现实 。尤其是,杜甫的两句与全诗是统一的,浑然一体,。尤其是,杜甫的两句与全诗是统一的,浑然一体, 深沉博大;孟诗全篇头重脚轻,稍见缺憾。深沉博大;孟诗全篇头重脚轻,稍见缺憾。登岳阳楼登岳阳楼赏析赏析二、对二、对“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品味。的品味。

7、诗的开头两句,一般认为,表现了杜甫终于实现登楼诗的开头两句,一般认为,表现了杜甫终于实现登楼 宿愿的愉快。如清人仇兆鳌认为:宿愿的愉快。如清人仇兆鳌认为: “ “昔闻昔闻今今 上上,喜初登也。,喜初登也。”( (杜诗详注杜诗详注) )萧涤非也说,萧涤非也说,“ 昔闻其名,今临其境,言外见得这也是一件快事昔闻其名,今临其境,言外见得这也是一件快事”( ( 杜甫诗选注杜甫诗选注) )。傅庚生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傅庚生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 杜甫怀着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许许多多杜甫怀着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许许多多 感触,才写下这开头两句: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感触,才写下这开

8、头两句: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 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 情。如果是喜悦之情,与结尾情。如果是喜悦之情,与结尾“凭轩涕泗流凭轩涕泗流”也连不也连不 到一起了。到一起了。( (见见唐诗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 )登岳阳楼登岳阳楼赏析赏析一 一 1.1.颔联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 然景象然景象? ?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 是这样的自然景象: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是这样的自然景象: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 ,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

9、辰都,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 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颔联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颔联1010 个字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个字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 际的巨大形象。置身在这样的诗境,心灵际的巨大形象。置身在这样的诗境,心灵 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得到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得到 提升。提升。 登岳阳楼登岳阳楼赏析赏析一 一 2.2.颈联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诗的意境由宽阔突 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0、。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 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浦起龙说,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浦起龙说,“不阔则狭不阔则狭 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到尾联,意境又到尾联,意境又 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 一个整体。杜甫为什么一个整体。杜甫为什么“亲朋无一字亲朋无一字”,一身,一身 是病,只有是病,只有“孤舟孤舟”呢呢?”?”因为因为“戎马关山北戎马关山北 ”。于是杜甫只能。于是杜甫只能“凭轩涕泗流凭轩涕泗流”了。诗人面了。诗人面 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伤时忧世的感情。

11、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伤时忧世的感情。 登岳阳楼登岳阳楼赏析赏析二二 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进行比较 ,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 不同。不同。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 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 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

12、带走自己愁苦之心 ;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 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 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 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 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 同。同。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基本写实,意旨深厚, 又多变化,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又多变化,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 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