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人教必修课件二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51738353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木叶”》人教必修课件二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说“木叶”》人教必修课件二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说“木叶”》人教必修课件二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说“木叶”》人教必修课件二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说“木叶”》人教必修课件二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木叶”》人教必修课件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人教必修课件二(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 ,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 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 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 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 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 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 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 文系。193 3年秋出版了第一 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 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 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 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 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 林庚教授

2、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 、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 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 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 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 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 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 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 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 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 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 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 多精辟的创见。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 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

3、野与窗、问路集等六 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 等。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 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 河北为例。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 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 到用“落木”。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 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所 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 后代诗人

4、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 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 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 ,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 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我 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 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 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正因为有这个特

5、征,所以九歌中的“木 叶”才如此生动。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 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 ,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至于“落木”,比“木 叶”更显得空阔。“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 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 净了。 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 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 字。第

6、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 有这些特征。第七段是小结。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学者,也是诗人。他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 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 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 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 、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繁茂的枝叶 特 树 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 木 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 树: 饱满 味 木: 疏朗 场 树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 木 秋风叶落1诗歌的语言

7、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 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 ,“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 ”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 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 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 ,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 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 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

8、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 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 ,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 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 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 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 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 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 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第4、5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

9、象上具有哪些艺 术特征?“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 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 ”,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 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 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 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 考虑

10、文字洗炼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 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 ,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 ,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 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5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 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 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 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墙角数枝梅,1凌寒独自开。2 遥知不是雪,3为有暗香来。4【注释】:1

11、数:几枝。 2凌,冒着。 【简析】: 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 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王安石卜算子 咏梅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 (一)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 骚人阁笔费评章 。 梅须逊雪三分白 , 雪却输梅一段香 。 雪梅 (二)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 有雪无诗俗了人 。 日暮诗成天又雪 , 与梅并作十分春 。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

12、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早 梅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墨梅 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村前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 梅花绝句 (陆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杂诗之一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杨柳枝词 ( 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 曹雪芹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

13、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红楼梦咏红梅花 (梅字) 曹雪芹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临江仙.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 是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 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发南枝。花 肥 花肥 。梅之佳境:淡阴、晓日、薄寒、细雨、轻烟 、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 禽、孤鹤、清溪、小桥、竹道、 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 、林 间吹笛、膝下横琴、石 枰下 棋。梅之佳态: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

14、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梅之佳友: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雪中四友迎春、玉梅、水仙、 山茶;五清梅、竹、松、水仙、月季 ;五洁水、月、松、竹、梅。梅之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梅之风韵(宋.林逋)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状梅之精神(明.高迪)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道梅之气节(元.杨维桢 )青与绿林庚“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 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 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 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 ,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

15、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 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 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 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 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 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 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 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 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 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对比阅读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 “渭城朝雨浥轻

16、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 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 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 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 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 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 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 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 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 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 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 ,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 种性格的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