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技术总结草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31790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76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农业技术总结草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态农业技术总结草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态农业技术总结草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态农业技术总结草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态农业技术总结草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农业技术总结草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农业技术总结草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城市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技术总结报告 (2006年4月17日) 一、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的背景、依据和基础条件( 一)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地理位置 海城市位于辽宁省中南部, 辽东半岛腹部城市群中 , 地理坐标为东 经 1 2 2 1 8 1 2 3 0 8 , 北 纬 4 0 2 9 4 1 1 1 , 东、南、西、北分别与岫岩、大石桥、大洼、台 安、辽阳等县(市)接壤,东西长80 公里,南北宽 44 公里,全境总面积2732 平方公里。图 1 海城市地理位置图 地形地貌 海城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长(春)大 (连)铁路以西系辽河、浑河、太子河冲积平原,海拔高程520 米,

2、面积约为 1400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 52% 。中部为山区向西部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属 低坡岗丘陵区,海拔 100200 米, 面积约为 400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15% ; 东部山区属千山山脉延伸部分,海拔300600 米,面积约 900 平方公里,占全 市总面积的 33% 。 图 2 海城市地势分布图 气候特点 海城地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均日照时数为 2661 小时,年平均气温为 8.5 ,10以上积温为 3508,无霜期 165 天左右;全年降雨量为 690mm 左右,其中降雨多集中在7、8、9 三个月,降水量高达438mm ,占全年63.4%;全市湿度指标( N

3、K )在 0.6 0.7 之间,属半干旱状态。总体上全市呈现明显的夏热冬冷、四季分明、降雨季节性强的气候特征,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和雹灾。近10 年来,海城市年均降水呈现震荡下降趋势,年均温度呈现震荡上升趋势,气候暖旱化趋势较明显。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降水量(mm)88.599.51010.511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气温(0C)图 3 海城市气候暖旱化趋势 土壤类型 海

4、城地处松辽平原,耕地土壤肥沃,共有棕壤土、草甸土、稻田土、沼泽土 4 个土类,细分为 7 个亚类、 25个属及 60个土种,目前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1.81%,基本恢复到 5 年前水平。 河流水系 海城境内有大小河流28 条,全部天然河道总长656.4 公里,年平均径流量 4.37 亿立方米,主要过境河流有浑河、太子河、大辽河,长度分别为 31.6 公里、 34.7 公里和 27.5 公里,呈浑河、太子河两大主要水系;境内主要河流有海城河、五道河、杨柳河、三通河、他山河、毛祁河,长度分别为88公里、67 公里、44 公里、20公里和 36.6 公里。地下水总储量为 3.46 亿立方米。海城市

5、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7.15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为3.68 亿立方米。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衡,正汛期(7、8 月)地表径流占年径流的 60% ,农灌期( 5、6 月)地表径流只占年径流的5.6%。图 4 海城市水系图 生物资源 海城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植物类可分为69 个科,1500多种高等植物,动物类共55 个科, 203 种。 5 年间林木总蓄积量由110 万立方米提高到仅生产木材就达900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000 年 35.3%提高到 37.8%。图 5 海城市主要植被分布图 土地资源 海城市土地资源总面积为2732平方公里,2005 年林地 937.97 平方公

6、里,草地 1.72 平方公里,坑塘水库 59.35 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 331.04 平方公里, 耕地 1382.23 平方公里, 未利用地 18.59 平方公里。 与 2000 年相比, 林地、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均有所增加。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林地草地坑塘、水库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平方公里2000年2005年图 6 海城市土地资源概况矿产资源 全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金属和非金属矿藏24种, 其中菱镁和滑石矿产资源储量均居世界之首,分别为 26.4 亿吨和 5700万吨,有“镁都之誉”。在牛庄以北至腾鳌一带,地热资源也十分丰富。图 7 海城市矿

7、产资源分布图 行政区划 海城市现辖 25 个镇, 3 个管理区和 1 个开发区,由税费改革前的 572 个行政村合并为 416 个。 人口状况 全市人口113 万人 , 其中农业人口85 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5.22%,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0 年的 10.16 下降到 0.39 。020406080100120总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城区人口乡镇人口人口(万人)图 8 海城市人口情况 经济发展 2005 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266 亿元,比 2000 年增加 90.8 亿元,年均增长 8.7%,其中,一、二、三产业结构由 “九五”的 11:54:35调整为“十五”的 9.4 :52.

8、6 :38,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3.9%、8.1%、11% 。地区财政收入实现15.5 亿元,年均增长21.1%,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实现6 亿元,年均增长 9.9%。全市大农业总产值实现45.1 亿元( 生产者价不可比 ) ,农业增加值实现 25 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000 元,年均增长 3.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5.8 亿元,年均增长10.3%;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276 亿元,年均增长 6% ;出口创汇 2.3 亿美元,年均增长 12.1%;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由 43% 下降到 38% 。 公共事业 5 年来, 全市科技教育、交通电信、城镇建设、外经外贸以及其它各项社会

9、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其中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 99% 以上,已有 3.5 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资格,占农村劳动力的1/7 ,实施科技项目累计240项,其中国家级65 项,共引进推广各种农业新技术成果235 项,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 ,农业科技贡献份额达到61% 。在交通电信方面,5 年来,累计投资 12亿,改扩建城乡道路490 公里,其中村级柏油路370公里,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在邮电通信方面,城乡电话普及率分别达112 部/百户、72 部/ 百户, 建成了 319 个电话村。城乡有线电视普及率达72% 。全市到目前已累计调入外资由1.7 亿美元增加到 3.6

10、亿美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结束,全市供电量达到 22。4 亿千瓦时。其它卫生、体育、人民生活和城市建设也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提前进入小康,正向更加富裕型迈进。 环境保护 实施生态农业项目五来, 我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到 2005 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0 年的 35.3%增加到 37.6%。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由2000年的 85% 达到 98% 。各个分区内大气环境状况全面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区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全市5 条主要河流水质已由2000 年的类水质达到 II类以上水质标准。畜禽粪便处理率由2000 年 30% 上升到 98% ,总处理量达 230

11、 万吨。全市生物肥施用面积比例由2000 年的 10% 上升到 51.2%,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由2000 年 1.61 上升到 1.81 。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面积由 2000 年的 3 万亩增加到 172 万亩。( 二) 、制约海城市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1)东部山区矿产开发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十五期间海城市积极工作, 多方协调, 组织各方面力量, 围绕解决矿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实施了包括封山育林、矿山植被恢复等重点工程,封山育林总面积达50万亩,矿区植被恢复 1.6 万亩。但是,由于东部矿产开发区正是海城市的水源涵养区 ,目前东部矿区生态环境破坏总面积还有

12、5722 公顷。据专家测算,海城市因矿产开发大约年损失水源涵养能力90 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丧失小型水库1 个(小型库为 10 万1000 万立方) 。 另外在矿产企业分布密集的地区水土流失都比较严重,目前因矿产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000 公顷(2)西部平原环境污染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五期间,海城市以创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为目标, 对水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大力整治, 海城河、五道河上游以及王家坎、 上英、三道岭等水库水质属于较清洁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河流末端的水环境问题还是不理想, 农药化肥及畜禽粪便造成的面源污染对西部地区的

13、水环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目前海城河、五道河下游末端均为劣五类水质,大约有40个村庄,得不到清洁水的保障。作为我市的种植面积30 万亩主要大米产粮区,其中分布在温香、西四、牛庄和望台7万亩稻田(图 1-17) ,因污水灌溉农产品品质受到一定影响,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3)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十五期间,海城市水利事业发展迅速。 修缮了部分水库, 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7.8 万亩。全市修建 100KW以上提水站达 13 座,新修灌溉机电井达2132 眼。农村饮水工程到建成160 处,其中乡镇供水工程16 处,建成人畜饮水工程59 处,蓄水池 292 座,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但

14、是应该清楚的看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海城市水资源供给形势不容乐观。 2005 年海城市工业、农业、生活总需水量为43402 万 m3,可供水量只有 42500 万 m3,缺口为 900 万 m3,预测 2010 年缺口为 10000 万 m3。农业灌溉用水由原来的30% 上升到 40,但按照国国家节水灌溉技术 (SL207-98)大于 55的标准和国际先进水平80以上均有较大差距。(4)生态农业机构人员配置以及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尚需加强。十五期间,我们海城市通过实施省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在机构设置和技术队伍上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但是专职少、兼职多,基层机构和技术队伍不完善,水平和素质低仍然是突

15、出问题, 在农业环保上还没设专门机构, 执法大队的执法队伍素质还有待提高。个别镇区存在重发展经济,轻保护生态环境,环保意识薄弱的现象,有些地区甚至只要经济效益, 不要生态环境, 一些本不该立项的项目未经科学论证,就盲目上马, 留下了环境污染的隐患。 一些企业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把环保投入看成增加经济成本,不愿在环保治理上投资。( 三) 、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与潜力我们海城市完成了省五年期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项目,在发展生态农业上探索出了新的路子, 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 特别是在领导组织机构、 综合技术配套、模式建立和推广、技术服务体系等等方面,取得了先发的优势,为我们全面开展十一五生态农业建

16、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者我们海城市在区位优势、 经济发展优势、 产业优势、 环保优势等各个方面仍然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基础和前提条件,为此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市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被列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即:到2010 年把我市初步建设成为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生态市。 我们海城市无论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实现循环经济上都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特别是我市作为国家粮油优势产区, 作为东北冬淡季蔬菜主产区, 作为特色南果梨主产区,发展生态型农业是我们未来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确保农民增收的源泉, 因此必须始终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主导,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 抢占市场, 挖潜增效,真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将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力整治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二、生态农业建设的目标与技术路线(1)建设目标: 我市实施的生态农业建设的目标就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实施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