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28092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腹地,长江横贯东西,省域地势呈三面高、中间低、向南敞开的态势。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诸山环绕;中南部为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与洞庭湖相连。东西长约740 公里,南北宽约 470公里,土地总面积 18.59 万平方公里, 辖 12 个省辖市、1 个自治州, 39 个市辖区、 24 个县级市(其中 3 个直管市)、 37 个县、 2 个自治县、 1 个林区。一.湖北省各类用地数量湖北省土地利用呈“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格局。根据2005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全省农用地面积1466.38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88

2、%;建设用地面积 136.76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6%;未利用地面积255.74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3.76%。1. 农用地耕地面积 467.52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15%,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鄂北岗地和鄂东沿江平原。园地面积 42.66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9%,主要分布在长江山峡河谷地带、清江流域和鄂南幕阜山区。林地面积 793.89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71%,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分布较少,与湖北省的地貌特征基本一致。牧草地面积 4.45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4%,主要零星分布在十堰、恩施和黄冈等地。其他农用地面积 157

3、.87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9%。2. 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面积24.18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0%,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98 平方米。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72.07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8%,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 202 平方米。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面积40.51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8%。3. 未利用地全省未利用地面积255.74 万公顷,扣除河流、湖泊水面、沼泽地、苇地和部分滩涂等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湿地,宜耕后备土地十分有限。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19972005年间,全省耕地累计减少 27.44 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耕地3

4、.05 万公顷。同期我省人口净增加205.9万人,人均耕地从 1.27 亩下降到 1.16 亩。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与农业生产用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面临两难矛盾。水土流失与污染较重,耕地质量总体偏低。2005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为34.4%,山地丘陵地区,特别是鄂西山区和大别山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耕地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土壤耕作环境呈恶化趋势,存在重用轻养、占优补劣现象,耕地质量总体偏低。全省中低产田数量占耕地面积的73.4%。土地利用较为粗放,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不高。 城镇土地利用效益不高, 闲置土地、废弃工矿用地较多,存在着土地征而不用、征多用

5、少的现象;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引导,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村庄用地不减反增,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路边店”、“独家院”。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潜力有限。截止2005 年,全省耕地后备资源不足26.67 万公顷,且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分布在偏远山区,生态脆弱,开发利用难度大,易引发水土流失。三.解决湖北省土地利用问题的对策1、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按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求,明确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任务和措施, 建立并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共同责任机制。2、节约集约用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要求,明确节约集约用地目标、 任务和政策措施, 建立和落实节约集约

6、用地评价制度、激励与约束机制。3、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 大力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促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建设。4、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围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科学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 加强对市州土地利用的调控,促进我省区域发展战略的落实。5、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按照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统筹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用地, 制定和落实生态环境建设用地的保护和利用政策,创造人地和谐的宜居环境。四.土地利用目标1、 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

7、护。 确保 383.33 万公顷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2、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提高农业垦殖率和国土开发利用强度。3、各项合理的建设用地得到有效保障。为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项合理建设用地需求必须得到满足,同时要充分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4、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充分利用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提高各业各类建设用地的容积率和经济产出率。5、 高产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得到全面推进。, 农用地利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不断推进,产出效益显著提高。6、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土地生态结构和空间布局更趋合理,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化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水土流失和污染得到控制和治理,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