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整理】1.3 第三节 文言句式整合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51727693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7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整理】1.3 第三节  文言句式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18年整理】1.3 第三节  文言句式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18年整理】1.3 第三节  文言句式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018年整理】1.3 第三节  文言句式整合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018年整理】1.3 第三节  文言句式整合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整理】1.3 第三节 文言句式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整理】1.3 第三节 文言句式整合(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 文第一章 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三节 文言句式整合基础过关训练句 式 整 合【判断句式整合】 1“者,也”表判断。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 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也”表判断。 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3“者,”表判断。 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 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4“者也”表判断。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 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

2、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无标志判断句。 有的判断句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6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判断。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7用“是”表判断。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 8用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9用“非”表否定判断。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被动句句式整合】1用介词“于”表被动。 如:

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2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表被动 。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为”、“为所”表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 5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6动词本身表被动。 如:戍卒叫,函谷举。(

4、过秦论)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省略句句式整合】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有呼应下文省,有对话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 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 ,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译文时要注意。 如:(静女)爱而不见,(静女的男朋友)搔首踟蹰。(静女)2省略谓语。 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 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 则) 一鼓作气,再(鼓

5、)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除臣(为)洗马。(陈情表) 3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 语。 如: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 以从(公命)。”(段太尉逸事状)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4省略介词。 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 如: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黔之驴)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鸿门宴) 赐之(以)彘肩。(鸿门宴)【宾语前置句式整合】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孰、奚、曷、胡、恶、安、 焉”等。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6、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 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 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未之有也。(孟子)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惟)”, 构成“唯(惟)是(之为)”的格式。 如:惟弈秋之为听。(弈秋)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4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如:

7、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5文言文中,“自”作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 如: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后置句句式整合】1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 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 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其形式有: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 者”的格式。 如: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 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陈涉世家)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 定语”的格

8、式,表示定语后置。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 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数量词作定语的后置,构成“中心词数量词(定语)”的形 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 宴) 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 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

9、的位 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 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文采不表于后世。(报任安书)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后置。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固定句式整合】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 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 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按表达语气 的种类分为四种: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在高考中经常考查的固定结构。 1“以为”、“以为

10、” “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 、“认为”相当。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 山记)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 秦论) 但更多时候,“以为”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 下两种情况:在“以为”、“以为”的句式中,“以”是介 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 ”、“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 做”。 如: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在“以(之)为”、“以为”的句式中,“以” 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 的宾语。这种句式,相

11、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 为(觉得)是”。 如:(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2. “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 ,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 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 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 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 ”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师

12、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3“如何”、“奈何”、“若何” 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 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 ,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为什么”等。 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鸿门宴)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 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 、“若何”,这种格式可译作“对(拿、能)怎么样(怎 么办)”。 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 公移山)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

13、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 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为“怎么样”。 如: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4“何以为”、“奚以为” 文言文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 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 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 用得着呢”。 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5“何之有” “何之有”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 前置宾语,“之”是

14、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 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6“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 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 可译为“吗”。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 吗”对译。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7“无(毋)乃乎(与、欤)”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 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 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 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

15、可译为“恐怕(只怕 、大概)吧”。 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注意:“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 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 ”则偏重于反问) 8“得无(微、非)乎(耶)”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译为“能不 吗”或“能没有吗”。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当“得无乎”用于表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 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 如: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9“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指代人时,可译为“谁”,指代事物时 , 可译为“哪”或“哪个”。 如: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 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 孰”字就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