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复习提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27165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学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环境管理学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环境管理学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环境管理学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环境管理学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学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学复习提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管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 : (广义)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称为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不包括由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发的环境变化,指的是狭义的环境问题。2.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 一书,第一次将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问题联系在一起来寻找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不是局限于从生产技术上去找根源。3.我们共同的未来进一步将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并明确指出, 环 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4.环境问题产生的三个层次:一是在思想观念层次上的;二是在社会行为层次上的;三

2、是人类社会自然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层次上。5.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1)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环境管理可以通过建设一种环境文化来为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变服务。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 )2)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相对于对思想观念的调整而言,环境行为的调整是较低层次上的调整,然而却是更具体、更直接的调整。 人类的社会行为可以分为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和行为本身三大组成部分。从行为主体来说,还可以分为政府行为、 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三张。其中政府行为起着主导的作用。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都是由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

3、所构成的整体或系统。)3)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 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环境管理的三项任务是相互补充、构成一体的。 其中环境观的转变是根本性的。环境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在短期内对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会有明显的效用。行为的调整是具体、直接的调整,可以比较快地见效。“环境 -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的物质基础和表现形式,对这种物质流的控制是观念转变和行为调整的具体方法和实践。因此,对于环境管理来讲,上述三项任务不可偏废。6.环境管理是人类社会管理人类社会作用与环境的行为,管理对象 则是政府行为、 企业行为和

4、公众行为。7.环境管理中,政府、企业和公众都是环境管理的主体。政府是环境管理中的主导性力 量。8.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一下几个方面:1) 政府决策的科学化2) 政府决策的民主化3) 政府施政的法制化要防止和减轻企业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一下几个方面:1)从企业调控自身行为的角度,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行清洁 生产、 使用清洁的原材料和能源,尽可能的使用由废弃物转化出的资源,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等。2)从政府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主要有: 一是形成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 市场竞争环境, 在宏观上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引导和监督。二是严格执

5、行环境法律法规,制定恰当的环境标准,实行各种有利于提高企业环境保护积极性的政策, 创造有利于企业环境保护的法治环境。三是加强对有优异境表现的企业的嘉奖,与企业携手共创环境友好型的社会。3)从公众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主要有: 一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积极购买绿色 产品和服务; 而是公众作为个体或通过社会团体对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三是公众个体作为个体或通过社会团体对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三是公众个体作为政府的公务员或企业的员工,通过自身的工作促进企业环境保护。要防止和减轻公众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一下几个方面:1)从公众调控自身行为的角度,公众应提高环境意识,购买和消费绿

6、色环境产品和服务,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积极参与有利环境保护的活动。2)从政府对公众行为调控的角度,应当加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公众的生活和消费行为,以利于环境保护; 规范和引导非政府公众组织的环境保护工作。3)从企业对公众行为的调控角度,应当提供绿色的时尚环保产品引导公众的消费潮流,尽可能满足公众对绿色消费品的需求;对企业员工不利于环境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通过支持公众环保组织影响和引导公众行为。9 区域环境 是各种环境物质流的交流、汇通、融合、转换的场所,因此区域环境管理可以看做是前三类环境管理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如城市、农村、流域上的综合或继承,从而构成了环境管理

7、的核心。区域环境管理是环境管理学的核心内容,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点和中心。9.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并通过了里约宣言 。10.生命周期评价(LCA ) :对原材料开采、加工合成、运输分配、使用消费和废弃处置的产品生命的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11.环境管理学是一门为环境法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以及技术依据的科学。12.环境管理学的特点:1)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2)环境管理学是综合性科学3)环境管理学是正在发展的科学13. 环境管理的 基本职能 :规划、协调、监督环境监督的内容包括第一,监督环境政策、法律、规定和标准的实施;

8、第二,监督环境保护规划、计划的实行;第三,监督各有关部门所担负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执行情况。13.环境管理工作系统包括:决策系统; 执行系统和保证系统(保证系统包括技术保证和行政保证两个方面。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1.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 )2.可持续发展的 主要原则1) 持续性原则2) 公平性原则3) 共同性原则3.三种生产理论:在三种关系中物质的流动是基本的,它是另外两个流动的基础和载体。它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此处的“生产”指有输入、输出的物质转变活动的全过程。4

9、.三种生产的概念:1)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 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2)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产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质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质生产环节。3) 环境生产则是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和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5.三种生产的基本参量:1) 物质生产环节,其资本参量是社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2) 人口生产环节, 其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包换消费水

10、准、消费入口和消费出口比三个基本分量。提倡绿色消费、清洁消费、重视文化生活,是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消费模式的主要内容。)3) 环境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污染消纳力和资源生产力。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文明历程可以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环境生产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承认环境生产子系统的存在及其在系统中的基础地位,才是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6.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 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环境生产环节是人口生产环节和物质生产环节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世界系统”或 “环境-社会系统”的稳定运行依靠三种生产环节之

11、间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畅通来保证。人口生产是这个世界系统运行的原动力。2) 三种生产理论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环境生产环节在输入-输出上的不平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这种输入、输出上的不平衡,导致了自然环境系统运行的不稳定,从而导致了世界系统结构和运行的不稳定。3) 三种生产理论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4) 三种生产理论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发生在 不同的“生产”系统的界面上。5) 三种生产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7.环境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人作用于环境”的行为。人类社会行为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划 分,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三

12、类;从行为内容上来划分,可分为政治行为、经济行为和文化行为等。8.界面 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9.界面上的活动:一般来说,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作为环境系统要素的自然资源、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表征环境状态的环境质量,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界面则是商品,而三种生产之间的共同界面则是废弃物。10. 国际贸易 是不同国家物资交流的界面,是沟通的各国物资流动的通道。11. 国家之间的联系首先是贸易和文化上的联系,特别是贸易上的联系。因此,国家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物质上的联系,主要发生在贸易这个界面上。第三章 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1. 法律手段的基本特

13、征:1)法律产生要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2)法律是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体系,它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或不应当做什么,并通过国家机器的保障,强制执行。3)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且这种强制性是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3. 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样品标准和方法标准。4. 行政手段主要特征: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第四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1. 环境监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和时序性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常规监测:环境要素监测、污染源监测;(二)特殊目的监测:研究型监测、污染事故监测和仲裁检测。环境监测

14、的保证:监测数据达到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1)准确性2)精确性3)完整性4)可比性5)代表性2. 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1)国家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 准和环境基础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2)颁布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区,两种标准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执行地方标准,没有颁布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区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规定的,仍执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

15、准。总之, 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之间是全局和局部,一般和特殊,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国家标准具有全局性、统一性和指导性,地方环境标准则具有更大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可行性,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完善。3.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分为三级五类:五类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三级包括国家级标准,地方级标准和环保总局标准。4. 五类环境标准的关系a.环境质量标准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主要依据之一;b.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手段;c.环境基础标准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确定基本的原则、程序和

16、方法;d.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是制定、执行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主要技术依据 之一。e.环境标准样品标准是实现上述标准的基本物质条件。5. 环境质量基准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基准值 是纯科学数据,它反映的是单一 学科所表达的效应与污染物剂量之间的关系。6目前较发达的工业国家都采用“最佳实用技术(BPT) ”和“最佳可行技术(BAT ) ”的方法制定排放标准。7. 在指定排污量或排放浓度的分配方案时,必须在明确了环境目标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第五章 区域环境管理1. 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不独立和不完全的生态系统。也称“非自律系统”。由于该系统内部的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相比数量显著不足,分解者有机体严重缺乏,因此大量的能量与物质,需要靠人力从外部输入。2. 所谓城市环境管理就是通过调整城市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是城市生态系统得到良性运行。自 80 年代以来,城市环境管理也逐渐由单纯环境污染控制转向城市生态环境管理。3. 生态城市 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之一。生态城市是指生态健康的城市。4. 城市各级人民政府是城市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责任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