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完整笔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26631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38.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完整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完整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完整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完整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完整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完整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完整笔记(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力古代汉语 (古汉语通论)笔记(精华版)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 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 韵,上声29 韵、去声30 韵,入声 17 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 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 ) 、横(一)、直()、撇()四种或点、横、直、撇、折( )五种依次排列。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 至 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

2、、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2、 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 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3、王引之字典考证 、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4、 中华大字典 陆费逵、 欧阳溥存主编, 1915 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 注音用 集韵 的反切,还加注直音。5、 辞源 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 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3、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 年修订为 “ 以语文为主, 百科为副 ” 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 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6、 辞海 1936 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 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 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汉 语大词典偏重古今复音词语。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形体。分析字形结构或探

4、讨词的本义时,一般都应参考说文。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反切校定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根据214 部编,可供检索。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指出古今词义的不同。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最佳注本、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 、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对字义的来源和发展有较细致的分析。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着重虚词的特殊用法)和近人杨树达词诠 (注音字母,即有常用又有特殊,适用于初学古汉语的人),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 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

5、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通论(二)1、语言既有继承性,更有发展性。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2、基本词汇:从古至今意义几乎没有变化,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继承性、 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汉语词汇中只占极少数。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3、一般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难点不在同,而在异;不在“ 迥别 ” ,而在 “ 微殊 ” 。例如, “ 劝” 、“ 给” 、“ 再” 。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差别,要对各个不同时代的词义差别给予高度注意。因此我们除了要依靠较好的字典和辞书,以及文字学专著之外,有时还需自己进行比较归纳。通论(三)1、古代汉语以单

6、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2、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A、换了完全不同的词。B、加上词头词尾。C、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3、复音词的四大类:A、大部分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最初并没有凝结成一个词:a、没有固定形式,可以自由组合,可以颠倒。b、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我们读古书时,应当把它们当作复音词来理解。但词素的本义不能不管。这一类复音词 的每一个词素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可分可合,不同于单纯的复音词。B、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

7、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如“ 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 ” 指的是 “ 有急 ” ,“ 缓” 字无意义。C、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也认为是复合词。如:天下、足下、君子、小人、先生、将军。D、真正单纯的复音词,在古汉语中少见。绝大部分是连绵字。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 如匆匆、 津津。 连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两个音节,绝不可拆开来讲。4、辨析同义词:A、 说文、 尔雅,主要是以同义词来解释字义。B、绝大多数同义词之间都不完全相

8、等,要注意细微的差异:含义、使用范围、使用条件。C、泛指, “ 浑言 ” ;特指, “ 析言 ” 。连用时是泛指,对举时是特指。通论(四)1、本义:词的本来意义。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如许慎说文。有的词的本义已经消失。2、引申义: 从本义 “ 引申 ” 出来的, 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转注即引申义。 如,“ 向 ” ,本义是 “ 向北的窗户 ” 。引申为 “ 朝着 ” 、“ 对着 ”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3、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两者的区别:A、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B、词义的

9、引申是指某词在产生了新义之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这种情况很多,也最重要。既增强了语言的稳固性,又使语言丰富化了。4、以简驭繁,重视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两种情况:A、多个意义环绕着一个中心。B、一环套一环,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5、字形与词义的关系:字形字的本义 词的本义 引申义6、值得注意的情况:引申义距离较远,为了要求区别,另造一个字来代表。如,“ 树”另造 “ 竖” 。7、假借义:朱骏声所谓“ 本无其意,依声托字” ,与本义不相干。只是借用,不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如,解通邂(解后即邂逅)。通论(五)1、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

10、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六书是六艺之一。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 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 艺文志的。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 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从、武、信、休、。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

11、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E、转注:说法不一。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 ;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F、假借:许慎 “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以令长为例。如“ 令 ” 本为 “ 发号 ” 的令,后来借用为“ 县令 ” 的令。3、造字之法又归为两类:A、没有表音成分的纯粹表意字,包括象形、指事、会意。B、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4、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象形文字以图画为基础,但图画决不是文字。会意和形声在多数情况下

12、也都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我们可以认为上古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象形文字(注意:象形文字和象形字不同)。5、六书当中最重要的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式是形声。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意义范畴并不等于词义本身,不能从意符知道本义。但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某一个形声字的几个意思中,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申义或假借义。对意符有三点注意:A、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和假借义、引申义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形声字本义可能早已消失,如“ 试” ;有的形声字的本义并不处于主要地位(不常用)。B、后起的形

13、声字的所谓“ 意符 ” ,不一定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不必拘泥于所谓“ 意符” 去深求本义。如悬、影。C、意符对异体字的影响:a.有些意符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如:彳辵足走、言口欠、言心。b.异体字也可以是声符的替换。如:暱昵。c.意符通用且声符替换。如:愬诉。6、540 部首的建立,是说文的重大创造。它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依照六书体系),而不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六书体系)。明代梅膺祚字汇把部首减为 214 部。研究文字学的人在讨论字的本义时,所根据的是 说文 部首,不是后代的部首。7、意符和部首的区别:A、意符对声符而言,部首对所统属的各个字而言。B、原则

14、上意符都可以作为部首,但部首不一定都是(大多数情况下是)形声字的意符。8、隶书的产生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大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是古文字和今文 字的分水岭。王力古代汉语 (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通论(九)1、否定句: 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 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 不 ” 、“ 弗 ” 、“ 毋” 、 “ 勿” 、“ 未 ” 、“ 否” 、 “ 非” ,可以是动词如“ 无” ,可以是代词如“ 莫 ” 。2、上古汉语里, “ 不”“毋 ”“未”“莫” 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最正常的结构,不是“ 倒装 ” 。如:我无尔诈,尔无我

15、虞。3、不能将代词宾语前置的否定句:A、“ 弗”“勿”“非”“无” 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B、宾语不是代词的。“ 君”“子” 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大多不用此结构。如“ 若不 许君 ” 、“ 吾不能早用子 ” 。4、“ 不”“弗” :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语法意义上的区别:a、“ 不” 后的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如:勇者不惧。老妇不闻也。b、“ 弗” 后的动词一般是及物,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带宾语的非常少见)。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c、都不能否定名词。因此:1)“ 不” 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2)“ 弗” 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5、“

16、毋”“勿” :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 不 要” 或“ 别” 。古书上 “ 毋 ” 常写作 “ 無” 。语法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a、“ 毋 ” 和“ 不” 相当, “ 毋 ” 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b、“ 勿” 和“ 弗” 相当, “ 勿 ” 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带宾语的少见)。c、“ 毋 ”“勿” 后面的名词都用如动词。如:毋友不如己者。王無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d、有时候, “ 勿” 字用于陈述句,意义和“ 不” 差不多。如:齐侯欲勿许。6、“ 未” :“ 未” 和 “ 未尝 ” 的区别:a、“ 未 ” 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 没有 ” 。b、“ 未尝 ” 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 不曾 ” 或“ 没有 过 ” 的意思。c、“ 未 ” 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d、“ 未尝 ” 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e、 “ 未” 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