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陈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最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26554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7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亦陈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最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王亦陈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最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王亦陈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最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王亦陈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最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王亦陈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最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亦陈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最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亦陈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最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设计(论文)开 题 报 告题目李家河水库面板堆石坝枢纽设计及工程量计算专业水利水电工程班级水工 124学生王亦陈指导教师许增光2016 年一、毕业设计 (论文 ) 课题来源、类型本次毕业设计的内容是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境内李家河水库面板堆石坝及工程量计算。李家河水库枢纽位于灞河的一级支流辋川河中游河段,距西安市约68 千米,距蓝田县县城23 千米,是解决西安市东部用水紧张的骨干供水工程之一,是以浐河以东城镇供水为主,兼有发电的中型水库。李家河水库工程供水设计流量为每秒3.15 立方米,多年平均供水量7230 万立方米。水库枢纽工程的等别为等工程,主要永久性建筑物为3 级,次要建筑物为 4 级

2、。正常运用的水库防洪设计标准为50 年一遇,非常运用的校核洪水标准为500 年一遇。李家河水库正常蓄水位取为 880m,死水位为839m。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1)巩固、加深我们所学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增强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深记忆,并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全面掌握的目的;(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我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正确应用的目的。让我们自己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以具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学习新知识,提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进一步提高我们设计、计算、绘图、编写设计报告、使用规范手册的能力

3、以及对于计算机软件( Word 、Auto CAD等)的熟练掌握、应用能力;(4 )提高我们的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和翻译能力,扩大专业词汇量,提高外文专业文献的阅读和翻译能力;(5)本次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总结和运用,通过对李家河水库的了解和个人知识的掌握,本次毕业设计采用李家河水库混凝土重力坝枢纽设计及工程量计算作为题目。主要解决重力坝枢纽设计和工程量计算问题,包括枢纽布置,枢纽调洪演算,坝型的选择和比较,大坝尺寸设计 , 大坝稳定计算等。运用几年来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结合毕业设计任务,提升了我们的综合能力,使我们成为合成的水利人才。三、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3.1

4、 我国水利枢纽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水利兴天下定,天下定人心稳。 60年来,一项项重点水利工程发挥效益,一片片绿洲奇迹般诞生,一个个民生水利工程润泽山峁,水利为农业乃至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促进国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成为造福人民群众的历史丰碑。60年的成就充分说明,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长江、黄河、乌江、澜沧江、红水河等大江大河和一大批中、小型河流的水电开发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工程技术的同时,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深山峡谷、大流量河流、复杂地形地质条件、恶劣气候条件、高地震烈度和高

5、海拔地区,建起了一座座高坝和大型水电站,解决了设计和施工中的技术难题;建立了从勘测、规划、设计、科研到施工、运行管理和安全监测的一整套标准化技术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电建设技术。尤其是三峡、二滩、小浪底、天生桥一级等水电工程的成功建设,标志着我国水电技术已经迈上新的台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3.2 国外水利枢纽工程的发展趋势国际河流与国内河流一样,在开发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在上游建以发电为主要目标、对河流径流进行调节的高坝水库,上中游水库蓄洪可减少下游洪水;在下游地区,则建设多利用目标的水库。尽量减少淹没损失等。然而,由于国际河流流域跨越了国界,其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生态、环境影响

6、将呈国际化,远比国内河流复杂,国界作为最高级别的行政界线对流域整体的分割,各国间难以形成国际河流开发与保护共识或达成共识的时间较长1。 各国水利都在随社会经济进步而不断发展,大致可以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划分,即:工业化之前、工业革命开始至二次世界大战前、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 70 年代中期、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至 80年代末、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五个阶段。23.3 对土石坝的认识土石坝泛指由当地土料、石料或混合料,经过抛填、辗压等方法堆筑成的挡水建筑物,也称作当地材料坝。土石坝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坝型。土石坝由于能够充分利用当地材料,节约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 使得其造价远远

7、低于与其他坝型;又因为土石坝施工工艺简单, 工期较短,使 得 土 石 坝 是 目 前 世 界 坝 工 建 设 工 程 中 应 用 最 为 广 泛 和 发 展 最 快 的 一 种 坝 型 。土石坝施工时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开挖料,包括当地土料、石料或混合料,土石坝的施工即是将这些材料经过抛填、辗压等方法堆筑成的挡水坝。33.4 土石坝的分类按坝高、施工方法或筑坝材料分类土石坝按坝高可分为低坝、中坝和高坝。我国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SL 274-2001) 规定:高度在 30m 以下的为低坝;高度在 30-70m 之向的为中坝;高度超过 70m 的为高坝。按施工方式分类土石坝按施工方式可分为碾压式

8、土石坝、水力冲填坝、水中倒土坝和定向爆破修筑等类型。其中,碾压式土石坝最为普遍。碾压式土石坝是用机械将土料分层碾压密实,是应用最广泛的施工方法。根据施工方法、 施工条件及土石料性质的不同,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程序包括铺料、整平、洒水、压实、质检等工序。为了不使各工序之间相互干扰,可按流水作业进行组织。按在坝身内的配置和防渗体的材料(1) 均 质 坝 : 坝 身 的 绝 大 部 分 由 一 种 主 料 筑 成 , 整 个 剖 面 起 防 渗 和 稳 定作用。(2) 土质防渗体分区坝:坝体断面由土质防渗体及若干透水性不同的土石料分区构成,可分为心墙坝、斜心墙坝、斜墙坝以及其他不同形式的土质防渗体分区

9、坝。(3) 非土料防渗体坝: 坝体断面由非土质防渗体 ( 沥青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其他人工材料 ) 及若 干 透 水 性 不 同 的 土 石 料 分 区 构 成 , 这 种 坝 又 称 作 人 工 材 料 心 墙 或 斜 墙 坝 。(4) 多种土质坝:坝身主要部分由几种不同的土料所构成的坝称为多种土质坝。43.5 土石坝的施工技术3.5.1 反滤层为防止坝体和坝基土在渗流出口处发生管涌、流土等渗透变形,下游渗流出逸处须设置反滤层。5反滤层一般由层不同粒径的透水性材料(如砂石料)铺筑而成,其粒径沿渗流方向由细到粗,层次大体与渗流方向正交。 反滤层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能通畅地排出坝体内渗透水流,能

10、保护坝体及坝基土不发生渗透变形,不致被带出的细粒土淤塞而失效。63.5.2 工程测量与岸坡处理根据施工图纸,对各建筑物的轴线方向桩和起点及原始控制点进行复测校核。开工前,应复测设计单位移交的各控制点、水准点的坐标值和高程,若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则应进行平差后作为施工的控制点和高程点; 复测各建筑物原始纵横断面, 对大坝放定坝脚清基及填筑起坡的边线,其施工桩号应与设计采用桩号一致。放清坡线时,一般较填筑起坡线放大1.0m。清坡完成后,施放填筑起坡线,在坝体填筑过程中,心墙、坝壳每上一层料必须进行一次边线测量,并绘制在断面图中,断面比例尺寸宜采用 1200。开始填筑前,应绘制清基地形图和建基面纵断面

11、图,按清基完 的地形测设填筑起坡线。73.5.3 土石坝坝体充填灌浆技术我国水利工程中病险水库数量大,病险问题多。8从土石坝这种在中国水利工程中地位极为重要的水工建筑物浅析, 又由当前工程实际大量研究显示, 我国存在大量早期建设的土石坝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有限,加上早期的防渗理论并不是很完善,运行管理的不恰当,该类土石坝工程都存在一些渗流问题,给工程的正常运行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因此采取坝体充填灌浆技术对其进行除险加固显得极为迫切。在众多坝体修复施工技术中充填 式灌浆技术当下应用广泛,且其在经过大量的工程实践中,表现出了良好的修复效果,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施工简便,造价低廉,目前是极具广阔应用前景的

12、坝体灌浆方式,将此项技术应用到工程大坝除险加固实际问题当中,不仅能够弥补堆石体结构稳定性差的缺点,积极解决工程大坝的安全隐患,且进一步提高了工程大坝自身的稳定性。9 施工方法和意义: 在土石坝堆石体坝基的建造时黏土浆液将通过一定的压力以渗入方式浇灌到堆石体内以达到填充堆石体的相应缝隙的效果来提高土石坝坝基的稳定性,进而增加了土石坝坝体的牢固性。 此项施工方法达到了与水利工程地质条件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为工程地基做好防水和防渗作用。10 3.6 土石坝施工中存在的问题3.6.1. 渗流的控制根据我国早期的土石坝工程的资料统计,由渗流而引起的破坏事故率约占31.7%。其中大型水库占 11座而对于中

13、小型水库而言, 漫坝冲垮者最多 , 占 51.5%,其次就是渗漏导致垮坝,占29.1%,由此可见渗漏造成的溃坝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因此确保对坝体和坝基的渗流控制是保证土石坝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11渗流控制的控制理论是在工程实践中的发展和运用起来的,是实践反馈的结果,其中渗流的基本原理、渗流场的分析方法、土体渗透稳定性三大部分,是渗流控制理论的基础。而渗流控制技术是渗流基础理论的实施措施,它主要包括灌浆技术、反滤坝技术、土石坝坝坡滑动破坏加固技术、土石坝坝体灌注粘土浆加固技术、坝体和坝基的密度加固技术、土工合成材料加固技术以及防渗墙及其坝体坝基加固技术等。总结起来产生异常渗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4、:1. 坝体填土与排水体之间的反滤层设计不正确,层间系数过大,或施工时有错断混层现象,或填土不够密实,过大的渗流使填土向排水体流失,都会造成反滤层破坏失效。反滤层在整个防渗体系中是尤为关键的环节,即使前面的防渗体裂缝或出现渗漏通道,只要反滤层工作正常,排水降压,渗漏破坏就不会扩大。 2. 防渗体没有直达基岩或底部连续可靠的粘土层,在开挖截水槽时, 因施工困难,半途而废,从而留 下隐患。 3. 土石坝两岸岸坡产生台阶状。应该开抢成较平顺的坡度,为减少开挖可以变坡,在上下两坡度转折处,两坡角之差不应大于 15 20,若有平台,则平台处填土高度与平台的两端的填土高度,高差悬殊沉陷量突变,容易产生裂缝

15、,导致渗透破坏。123.6.2 土石坝对承受时间方法在地震分析中的应用抗震设计的基本目标是在经受强烈地震的结构,其相应的故障安边际。 大坝高重要性的结构,就其一生中需要连续服务, 并在普罗巴 -BLE 溃坝情况下的灾难性后果之一。因此,这些结构的安全,应可以通过逻辑和精确的方法严格调查。在续航时间过程中,结构受到一组专门设计的加强的加速度,其中反应谱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比例增加,并在该时间间隔期间根据测得结构的耐久时间,他们可以抵抗施加的动态激励。在本文中,使用ET的方法,并考虑弹性分析过程中,两个动态性能在众所周知操作下基于地震混凝土坝(OBE )进行了评价。对 ET过程的基本知识进行了简要检讨。在实际地震,续航时间的分析结果的福尔瑟姆和科依纳水库,根据ET加速功能并考虑到大坝水库的相互作用,已提交和相比,相当于响应的频谱分析并且还时程分析。在非线性分析,采用弥散裂缝的方法,根据ET加速科依纳水库的表现功能进行了研究,并在ET方法的潜在混凝土坝非线性分析进行评价。它显示出该混凝土重力坝的抗震性能可在ET方法与合理的逼近预测。133.6.3 大坝地震分析大坝坝体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一系列振动台试验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