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 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26095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 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上海市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 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上海市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 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上海市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 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上海市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 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 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 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学校民族精神 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德育研究室 陈镇虎一、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四个确保”的需要2、上海发展的需要3、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4、青少年茁壮成长的需要1、独立性精神世界的“脊柱” v 主体意识缺陷之一:人格上的依附性v 独立见解缺陷之二:人格上的盲从性v 共生意识缺陷之三:人格上的不相容性v 创造意识缺陷之四:人格上的保守性2、丰富性精神世界的“血肉” v 大勇缺陷之五:精神世界缺乏“力量” v 大悟缺陷之六:精神世界缺乏“智慧”v 大气缺陷之七:精神世界缺乏“高度” 3、独特性精神世界的“相貌” v 结构健全是前提v 个性差异是实质v 发展潜能是目的 发展的三个维度青少

2、年儿童精神世界4、青少年茁壮成长的需要l个人生命的源头活水l族群归属是人的基本需要l国情知识与责任承当l从文化根源中汲取发展的资源热爱亲人和家乡,服务同胞,报效国家,这些都是使个体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大道理,它们最容易激发人的热情,聚焦人的能量,提升人的目标,提高人的创造力。这不仅是因为每个人都与自己的家庭、家乡、同胞和祖国有着原始生命的本源性关系,因而成为个人生命力的“源头活水”;还因为个人所从属的这些社群,时间上比个人久远、价值上也比个人丰富,是个人一切文明素质的总根源。 l “族群归属”是一种自然纽带,人们因为这而产生相互理解,并“分享一种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情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想法,

3、以及亲密交流 的可能,简言之,分享共同的生活方式。” 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人就处在漂游无根的状态,没有了家园的感觉。他仍然可以有个人的事业和追求,但很难再有为自己的同胞和祖国而工作的那份崇高感和满足感。让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伟大智慧、中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同时了解人口的压力、资源的限制等种种严峻现实,对国情有准确乃至深切的了解,既能增强青少年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信心,更能激发他们对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真切的责任意识和道义承当,从而将爱国之心变为个人具体的志业和践行。人的文明教养只以本民族传统为唯一源泉和根脉。没有人可以在无根的状态下成就自己,缺少了或迷失了文化认同的人容易发生自我认同的

4、困难。青少年坚定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认同,不仅能从这种认同中获取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能从中获取文化传承的智慧与价值。 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 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民族精神教育将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弘扬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根据上海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后一段时期,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国 家 意 识古代“天下”观的核心是民族共同体,“以天下为己任”是国人的传统。国家意识教育正是要引导青少年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命运是与自己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从而培养对国

5、家的认同、忠诚与热爱。国 家 意 识国 家 观 念国 情 意 识国 家 安 全国 家 自 强文 化 认 同文化认同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旨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尊、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和伟大复兴而奋斗。文 化 认 同民 族 语 言民 族 历 史革 命 传 统人文 传 统公 民 人 格中国传统文化极重个体的道德修身、人格养成,以“内圣”为个体人生最高目标,留下极其丰富的精神资源。古人推崇传统道德人格,并没有公民人格内容,我们并不苛求封建社会产生公民人格,但今天弘扬传统美德,必须提出发展现代公民人格的要求。公 民 人 格社 会 责 任 诚 信 守 法平 等 合 作勤 奋

6、 自 强三、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载体 课内、课外两大体系(一)在课程、教材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二)在课外活动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在课程、教材建设中弘扬和 培育民族精神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使之作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小学品德与社会和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充分发挥自然学科的重要作用。 (二)在课外活动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课外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它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外实践活动两大领域。 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开展节庆教育积极开展仪式教育 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承载作用充

7、分发挥校园硬件环境的潜移默化功能积极发挥学校媒体网络的重要作用 课外实践活动“兴趣活动”和“探究活动”,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 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活动。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社会调查、 军政训练、农村劳动、企业实训等途径。充分利用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 施、社会服务等丰富资源。五、党团队组织学生民族精 神教育的重要力量加强对基层学校党、团、队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学生基层党组织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导航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自我教育的优势。 六、教师素质的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关键育人先育师 加强领导队伍建设 加强德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团队干部培养 加强校外辅导员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结 束 语民族精神的实质就是“族群归属” 归属于最大的族群,是国家认同;归属于久远的族群传统,是文化认同;这种归属内化于个体的知、情、意中,则为 国民人格, 在当代社会则为公民人格。因此,民族精神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战略 抓手。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任重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