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PPT课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51724820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6.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PPT课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欧阳修朗读字音解题翻译写景顺序线索层次练习1词语小结情景交融整体把握要点勾勒分析鉴赏小结练习2结构图示配乐朗读滁 壑 琅玡 辄 霏晦 暝 伛偻 肴 蔌洌 奕 颓觥 筹 翳chhLngzhfihumngylyosligngchuyytuy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 ,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 ,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 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 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 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

2、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 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 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 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 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 情。解题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 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 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 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 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 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 记。翻译课文,注意画线词语的解释。林壑尤美山行六七里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壑,山谷。尤,尤其,特别。山行,沿山而行。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 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故自号曰醉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自谓,自称。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至于负者歌于途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宴酣之乐至于,连词,多用于 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互文,即泉香洌而酒也香 洌。洌,水清。 肴,荤菜。蔌,菜蔬。杂然,错杂。陈,摆放。酣,尽兴地喝酒。已而夕阳在山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 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 ,第二个“乐”字是名词。词语小结 而泉香而酒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杂然而前陈者朝而往,暮而归而不知人之乐而年又最高:表并列(轻读)表承接 (轻读)表修饰(轻读)表

4、转折 (重读) 表递进表修饰 (轻读)(轻读)“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 应有较长的停顿。环滁皆山也;琅玡也。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下列画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环滁皆山也(滁州)林壑尤美(山沟)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草木茂盛)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水流动的声音)C饮少辄醉(就)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飘扬)D云归而岩穴瞑(昏暗)觥筹交错(酒杯)C消散下列句中“而”字应重读的一句是( )A往来而不绝者B

5、而不知人之乐C起坐而喧哗者D临溪而渔B下列骈散结合的句子朗读节奏处理有误的一项是( ) 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B作亭 谁?山之僧智仙也。C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D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B者本文共有21个“也”字,每一个都 表示一小层的意思,如此层层相扣,逐 步推进,使新的艺术境界不断出现,内 容不断加深。请看看,每一小层都讲了 什么内容? 环滁琅琊酿泉醉翁亭(亭的环境)作亭者名之 者命名之意(亭名的由来)引子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如何 表现主旨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 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 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扣“闻水声”,都 暗

6、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 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 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 出了全文的主线。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的勾出全文的主旨。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 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 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 环境;接着写亭

7、的近景,用乌翼作比,有 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 ,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 文写景抒情的基调。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 “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 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 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 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 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 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 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小结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文章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用了21个“也

8、”逐层描绘出新的艺术境界。整体把握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 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 ,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 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 “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 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在山水之间, 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 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要点勾勒全文以“乐”字为主线,贯穿始终。 文章一开始写望琅玡,写“山行”和“闻 水声”,都暗寓一个“乐”。待“山水之 乐”一笔点出,便

9、将“乐”字逐次展开, 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指出“乐亦无穷 ”;待到写“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分析鉴赏“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 乐其乐也”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包括四层意思:滁州风景如画,四时之景无不 可爱,作者心旷神怡,留连忘返。滁州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农闲时可以到名胜处尽情游乐,滁人 快乐,太守也感快乐。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林壑(Ahu Bh)尤美( ) 山肴(Ayo Bxio)野蔌( )觥(Agung Bgng)筹交错( )云归而岩穴(Axu Bxu)暝(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Ay Bxi)也( )伛(Ay By)偻提携( )。A

10、BA BAA 对下列画线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 A蔚然(茂盛的样子)饮少辄醉(就)B伛偻提携(驼背)野芳发而幽香(芳草)C树林阴翳(遮盖)颓然乎其间(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D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B花选择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环滁皆山也。B太守自谓也。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B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A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译文: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纵横散乱,太 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 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 又)能用文章来表

11、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文:那面容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 众人中间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 D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 ,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A下面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水落而石出者 云归而岩穴暝 佳木秀而繁阴 山间之朝暮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风霜高洁山间之四时也 晦明变化者野芳发而幽香ABCDD“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代在散文 方面有成就的八位名家是 、 、 、 、 、和曾巩。 醉翁亭记作者 ,是 朝 家, 家。他自号 ,又号 。这篇文章选自 。苏辙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欧阳

12、文忠公集欧阳修宋文学史学醉翁六一居士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和 自然结合。抒情乐写景阅读语段,回答问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 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 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 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 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 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 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 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 之酒也。最能说明醉翁亭命名之意的一句话是醉翁亭琅玡酿泉西南诸峰这段随作者观察对象的变化,从 大到小、由远及近地介绍了醉翁亭的环 境。请将作者观察、记叙的对象按顺序 填在下面的方框里。环滁皆山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写出文段中的两个成语。峰回路转本文中还有哪些成语?水落石出觥筹交错醉翁之意不在酒前呼后应这个文段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 在原文中用“”标示,并分别归纳层 意 (各不要超过5个字)。文段可在“醉翁亭也”和“作亭者 谁”之间分成两个层次。前一层写亭的环境,后一层写亭名 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