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必修一地理资料【详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22852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92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必修一地理资料【详细】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湘必修一地理资料【详细】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湘必修一地理资料【详细】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湘必修一地理资料【详细】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湘必修一地理资料【详细】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必修一地理资料【详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必修一地理资料【详细】(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 【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 亿千米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三、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3.天体系统的层次4.太阳系(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5.(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分类:按位置分:地内行星水、金;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按特征分

2、: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绕日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 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2. 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3.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1)外在:公转轨道的安全性;太阳光照的稳定性。(2)内在: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 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地球的体积和质量 (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2.电磁波范围: 0.150.

3、4微米紫外线, 0.40.76微米可见光, 0.764微米红外线。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 平方厘米面积上, 1 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二、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2.太阳活动: 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3.太阳活动的特征:周期性:11 年;整体性:群发。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地球

4、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可能与地震有关联。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 140 亿光年)(1250 多亿个)(2000 多亿个)(地球和月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绕转中心地轴太阳绕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相关轨道赤道(大圆)黄道(椭圆)运动周期真正周期1 恒星日 =23时 56分 4秒1 恒星年=365 天 6时 9 分 10 秒假性周期1 太阳日 =24 小时1 回归年=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运动速度角速度处处相等, 15/小时。极点为

5、零近快远慢(平均 1/d)近日点 1 月初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零近快远慢(平均30km/s)远日点 7 月初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产生地转偏向力;产生地方时;影响地球形状。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相互关系地球自转的同时进行公转,地轴的倾角66.5不变;黄赤交角23.5的大小不变。一、地球的自转1.角速度:即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计算过程为:360/24小时=15/小时。除极点外,处处相等。2.线速度:即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计算公式为:v=2R /24 小时=1670cos (R-地球半径, -纬度)记住: 01670千米/小时、 301447千米/小

6、时、451181千米 /小时、60837 千米/小时。3.昼夜交替:产生原因:地球自转。 (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4.地转偏向力: 偏转规律: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5.地方时: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地方时不同。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 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 分钟。北京的地方时为12 时,那么“北京时间”为12 时 16 分。6.时区:全球划分为24 个时区,每 15一个时区。7.区时:某时区的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注意】:东 12 区和西 12 区的特殊性同时异日。“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 =120E经线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

7、时。如:北京时间为 12 时,北京的地方时为11时 44 分。8.日期变更线(注意有两条)国际日期变更线(固定的、人为规定的):理论上 180经线,实际上一条折线。西早东晚。顺减逆加。零时经线(向西移动的、自然的) :决定了新旧日期的范围。东早西晚。【注意】:北京时间为 9 月 10 日 12 时,美国西部时间为9 月 9日 20 时。9 月 20 日 12 时轮船用了 5分钟越过 180经线,到达时间可能是: ABC A.9月 20 日 12 时 05 分、 B.9月 19 日 12 时 05 分、 C. 9月 21 日 12 时 05 分。二、地球公转 1.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

8、:1月初;远日点 7 月初。近快远慢。2.晨线和昏线:弃暗投明晨线;弃明投暗昏线。昼弧和夜弧的份额就是昼长和夜长的份额。3.日照图上的四个时间:平分昼半球的经线12 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0 时;晨线和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6 时;昏线和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 18 时。4.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6 月 22 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北半球 各地昼长夜短;且昼达到了一年中最长,夜达到了一年中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反之。 【注意】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5.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日出时间 =12 昼长/2 日落时间 =12+

9、昼长/2 6.太阳高度:【注意】 :昼半球太阳高度 0;夜半球太阳高度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7.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时刻(12 时)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90) 。正午太阳高度有年变化特点。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H=90 (即地理纬度、 直射点纬度)(很重要) 【注意】 :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 楼高( h)与楼距即影长( l )的关系: l = hctan H 8.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纬度变化:【注意】: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季节变化: 6 月 22 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回归线以北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 正午太阳高

10、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9.四季的划分:(1)形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都有随季节变化的规律。(2)划分: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 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秋季冬夏两季间的过渡季节。欧美四季划分:二分二至为四季的起讫点。中国传统四季划分:“四立”为四季的起讫点。北温带气侯四季划分: 3、4、5春; 6 、7、8夏; 9 、10、11秋; 12 、1、2冬。10.五带的划分:(1)形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都有随纬度变化的规律。(2)划分:热带有直射,无极昼、极夜;寒带有极昼、极夜,无直射。温带既无极昼、极夜,又无直射。【注意】:如果黄

11、赤交角变大,热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本节联系图: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注意】: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莫霍面:大陆地下33km处, 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 (纪念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古登堡面:地下2900km 处, 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纪念德国科学家古登堡)地壳平均厚度 17 km。 (陆壳平均 33 km,洋壳平均 6 km)地壳= 硅铝层(陆壳) + 硅镁层(洋壳)【注意】:软流层(深度约410 km 处)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注意】:岩石圈= 地壳+ 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

12、包括软流层)内部圈层范围及厚度组成物质主要特征地壳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 17 km。陆壳平均 33 km,洋壳平均 6 km。硅铝层、硅镁层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双层构造: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硅镁层(连续分布)地幔莫霍面和古登堡面(2900km)之间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上地幔底部、下地幔地核古登堡面(2900km)以下极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外核(液态或熔融态)、内核(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地球生态系统= 大气圈+ 水

13、圈 + 生物圈+ 岩石圈1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太阳系的家族,八大行星。2东加西减。地方时、区时的求算。3顺减逆加。或(东来加,西来减)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的换算。4近快远慢。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规律。5 (弃暗)投明为晨,(弃明)投暗为昏。日照图中晨昏线的判断。6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左右手定则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注意】: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1)按存在形式分:气态矿物(如天然气)、液态矿物(如石油、天然汞) 、固态矿物(如石英,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地

14、球公转黄道面昼夜长短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昼夜长短纬度变化五带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四季地球自转赤道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33 2900 6370 5100 400 1000 A面B面C层2000-3000 D E F G H (2)按组成成分分:金属矿非金属矿(有方解石、云母、石英、金刚石等。)(二)岩石(1)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2)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有两个突出特征: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在高温、高

15、压条件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二、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地质循环是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循环。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热能机械能。(二)岩石的转化1.四个方框: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 四个循环过程: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注意】:一出三进是岩浆,一进三出是岩浆岩。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形式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放射能、热能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火山、地震形成高原、高山或盆地,起建设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固结成岩、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起破坏作用。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岩石圈不是完整的, 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并且板块边界相对活跃,板块内部相对稳定。相邻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 ,或 彼此分离 。 (即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板块边界类型:边界类型板块运动地形标志举例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山脉、岛弧、海沟。阿尔卑斯山、喜山、台湾岛、马里亚纳海沟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