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21269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71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清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清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清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清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位于清西陵的泰陵之西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昌陵性质陵寝建成时间1803 年(嘉庆八年 ) 现地理位置河北省易县永宁山太概述昌陵 清清昌陵是 嘉庆皇帝 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位于 清西陵 的泰陵之西。 它的神道在泰陵圣德神功碑亭南与之相接,是唯一与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沿途三孔平桥一座,西行300 米北折, 建有清朝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往北部分与泰陵皆同。唯隆恩殿地面独具特色。 清代 皇陵 都是 皇帝 本人或嗣皇帝为先皇建造的,只有昌陵是嘉庆皇帝的父亲乾隆皇帝 为他督造的,是父亲 给儿子造陵。2 简介昌陵 清昌陵的建筑形式与

2、布局,跟泰陵 基本一致, 其豪华富丽亦不亚于泰陵。隆恩殿大柱包金饰云龙,金碧辉煌,地面用贵重的花斑石墁地,黄色的方石板上,带有紫色花纹,光滑耀眼,好像满堂 宝石 ,别具特色。 昌陵有 清朝 建立的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此后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圣德神功碑亭。从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宝城,一应俱全, 但昌陵的宝城比泰陵还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黄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纹,光彩耀目,满殿生辉,素有“ 满堂宝石 ” 之称。嘉庆皇帝的皇后 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 ,回音效果绝妙无比,可与北京天坛 的回音壁相媲美。昌陵西边是昌西陵和昌妃园寝,分别葬着孝和睿皇后和妃嫔

3、等人。嘉庆皇帝遵循父亲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陵寝的制度,在,按照乾隆为他选好的陵址,于即位当年开始兴建,到1803 年(嘉庆八年 )完工。这是清西陵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寝。与此同时兴建、同时完工的还有嘉庆皇帝17 位嫔妃的园寝 昌陵妃园寝。嘉庆帝来到陵寝视察, 见陵寝壮观华美,十分满意,封赏了负责工程的官员。但是随后嘉庆陵寝修建中出现的一系列弊案被接连爆出,先是承办昌陵工程的嘉庆帝的小舅子盛住贪污五万两加价银和四万两采购银;随后又爆出了石像生造假案。在昌陵工程基本完工后5 年,也就是嘉庆十三年的六月, 西陵守护大臣永鋆奏报嘉庆帝发现昌陵工程有工程质量 问题,由于连月大雨,好几处建筑出现

4、渗漏,嘉庆帝立即派人查看,经过检查发现昌陵几乎所有建筑都存在工程质量问题。嘉庆帝大怒,严厉处罚了承修人员,紧接着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修。3 位置构造清昌陵位于泰陵西1 公里,修建于1796 年-1803 年(嘉庆元年到八年),内葬仁宗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 昌陵的建筑规模与规制和泰陵基本相同,唯隆恩殿地面独具特色。昌陵隆恩殿地面铺墁采用的是珍贵的紫花石(天然花斑石 ),每块62 厘米见方,磨光烫蜡,不滑不涩,砖缝如线,平亮如砥, 石面呈黄色, 缀以天然形成的紫色花纹图案,其状如 竹笋 、似春蚕 、若芙蓉、像绒球,在阳光照耀下,似满堂宝石铺地。另外,朝房、圣德神功碑楼、隆恩门、隆恩殿、配殿、明楼、

5、宝城、宝顶等较泰陵更为宏大。昌陵神厨库位于神道碑亭的左侧,座东朝西独立成院,红色围墙,黄瓦盖顶。 院内共有四座建筑,进大门迎面是东神厨,黄琉璃瓦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它是此院的主体建筑,过去内设巨型灶一座,长案五副,是专为祭祀时制作供品的地方,神厨前面南北两侧是神库,皆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是专门储存原料和存放供品的库房。东南角是一座黄琉璃瓦盖顶,重檐歇山式的方形建筑省牲厅。 省牲厅是礼部屠户杀牛宰羊的地方,每次 祭祀 的整牛整羊,均在这里宰杀蒸煮。清昌陵昌陵省牲厅,呈正方型,边长11.22 米,台阶高0.85 米,后部有烟囱一座、抱厦三间,与正厅相连,为灶室烧火处。抱厦南北长10.62 米,

6、东西宽3.60 米。正厅内地面中心,有一个长方形石池, 南北长 2.25 米,东西宽 1.60 米,池底和池的四壁均为青白条石,池底有孔,下通水道,直通神厨库南面的马槽沟,以排出池内污水。靠东墙有巨型灶一座,南北长 6.46米,东西宽2.53 米,高0.70 米,灶为正方型,上安铜锅两口,每口直径1.53 米,深0.80米。西南角有一口大铜水缸,缸口直径1.70 米,深 1.55 米,为了便于舀水,缸的下部埋进地下,并稍加偏斜。4 修建历史谥号碑1796 年(嘉庆元年 ),清朝入关第五代皇帝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即位,他遵循 父亲 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陵寝的制度,在泰陵之西500 米处选

7、定了陵址,于当年开始兴建,到 1803 年(嘉庆八年 )完工。 工程结束后, 陵寝定名为 “ 昌陵 ” 。这是清西陵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寝。与此同时兴建、同时完工的还有嘉庆皇帝17 位嫔妃的园寝昌纪园寝。昌陵从始建到现在已经历了两个多世纪 的风雨沧桑, 但省牲厅及室内设施依然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这已成为清代皇家陵寝中唯一的珍品,它既是皇家豪繁祭祀的实物档案,又是人们研究陵寝建筑的佐证。昌陵陵址名为太平峪,原是乾隆为自己选定的万年吉地。后乾隆有旨渝:“ 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 意思是父子两代皇帝不可在同一陵区建陵。所以乾隆又在东陵另选了陵址,与祖父康熙相守,把西陵太平峪赐

8、给了儿子嘉庆,让其与祖父雍正为伴。龙凤门清朝埋葬皇帝皇后有条规定:皇后先于皇帝而薨,可葬于帝陵的地宫,但石门不闭,要等着皇帝 。若皇帝先于皇后而崩,葬入地宫后必须关闭石门,皇后死了再另外建陵。嘉庆二年,孝淑睿皇后薨逝,因地宫尚未建成,故将皇后的棺椁安放在静安庄。嘉庆八年昌陵建成,就将皇后的棺椁移至昌陵地宫。奉安之后,嘉庆看到办事大臣的奏折上有“ 掩闭石门,大葬礼成” 八字,十分生气,对大臣们说:“ 太平峪吉地是皇考 赐朕的,不是赐皇后的。关闭石门不是让朕另卜吉地吗?朕定遵皇考旨意,决不更易。” 嘉庆驾崩后,打破石门既闭不可复开的规定,奉安昌陵地宫,与孝淑睿皇后合葬。嘉庆的另一个孝和睿皇后,死于

9、嘉庆之后,所以另给她修建了昌西陵。清仁宗于嘉庆25 年 7 月 18 日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逝世,享年61 岁。5 三大特点三孔桥来西陵的游客, 大多先游览泰陵,以为再无别的陵寝能与泰陵比其实不然,昌陵宏伟的建筑不仅与泰陵大体一致而且明楼宝城隆恩门,大碑楼等建筑比泰陵更为高大与其它帝陵相比,昌陵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隆恩殿地面铺设独特其他帝后隆恩殿地面均为金砖 是用料考究, 烧制精细的砖, 皇家御用,谓之金砖墁地,惟昌陵隆恩殿为紫花石铺墁,又称豆瓣石。二是隆恩殿内东暖阁之佛楼,上下两层上层有木雕垂花,精湛优美,涂金闪亮,下层有木制边饰,朱红底色,鲜丽耀眼,历经180 余年的磨蚀,至今保存完好

10、,色泽如初。三是地宫结构比其他帝陵宏大,镌刻精细。6 妃园寝妃园寝安葬嘉庆帝众妃的陵寝,位于昌陵与昌西陵之间。最南端为单孔拱桥一座,享殿东西山墙各连一道卡子墙,开一门通往后寝院。 殿后有一道宇墙,正中开一6 米宽的豁口,这种做法与其他妃园寝不同。宇墙北分布着四排17 座宝顶,计 皇贵妃 2 人, 妃 5 人, 嫔 7 人, 贵人 3 人,分别是:南起第一行葬 2 位,即和裕皇贵妃刘佳氏(道光 13 年卒)、恭顺皇贵妃 钮祜禄氏 (生皇 5 子惠亲王绵愉,咸丰10 年卒,年74 岁,是最后一个葬入昌妃园寝的人)。往北第二行葬5 位,从东往西分别是晋妃、华妃 侯氏(嘉庆9 年卒) 、恕妃完颜氏、庄

11、妃王氏(嘉庆 16 年卒)、信妃刘佳氏(道光2 年卒) 。往北第三行葬8 位, 从东往西分别是李贵人恩嫔乌雅氏 (道光 26 年卒)、吉嫔荣嫔梁氏 (道光 6 年卒) 、 逊嫔沈氏(乾隆 51 年卒) 、 简嫔关氏(乾隆 45 年卒) 、 淳嫔董氏 (嘉庆 24 年卒) 、安嫔苏完尼瓜尔佳氏(道光17 年卒) 。往北第四行葬2 位,从东往西分别是玉贵人、芸贵人(嘉庆10 年卒)。7 墓主生平嘉庆清仁宗睿皇帝嘉庆名爱新觉罗 颙琰(公元 17601820 年) 乾隆皇帝 第十五子,乾隆禅让给他而继位,为清代入关后第五帝,在位24 年( 1796-1820) 。病死,终年61 岁。卒谥受天兴运敷化绥

12、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庙号仁宗。 道光帝即位, 于“ 孝恭 ” 前加上 “ 光裕” 二字。葬河北易县清西陵昌陵。嘉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被密建为皇储。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 (1795 年)九月三日,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 。 第二年 正月初一 日, 受乾隆帝禅位即帝位。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嘉庆四年(1799 年 )正月,乾隆帝死后,开始亲政。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 咸与维新 ” 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 和珅 ,罢黜、囚禁和坤亲信死党。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诏罢贡献,黜奢崇俭。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 纤悉无隐 ” ,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