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演示1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1720369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2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演示1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演示1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演示1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演示1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演示1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演示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演示1(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 先秦文论 w先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闻一多文学的历 史动向一文指出:w 三百w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 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 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 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我国文学 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 它是唯一的 类型。w一、先秦文学批评的特点:w先秦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时期。比较而 言,先秦文学理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w1、文学和文学批评尚未形成专门学科,文史 哲合一,文学批评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 。诸子之学是文学批评的摇篮。先秦尚无专 门的文学及文学理论,文艺思想往往和哲学 、史学等杂糅在一起。 w2、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

2、篇为圭臬,诸子百家皆 主“诗言志”之说。先秦文论广泛涉及到了包括天 人关系、美善关系、文质关系、言意关系、诗乐关 系等在内的文艺问题。诗言志是先秦文学批评的一 面光辉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批评的开山 之主。w3、先秦文学批评处于草创时期,无理论批评专著问 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吉光片羽 ,散见于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中。然而,在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进程中,先秦诸子的文学观 念与文学批评,却是中国文学批评的长河之源。w二、尚书尧典w尚书尧典所提出的“诗言志”说,是中国 古典诗学与文学批评的奠基之石,朱自清称 之为“开山的纲领”;尧典显露出重视文 艺的教育功能的倾向;尧典并

3、提到了原 始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 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 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 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 尚书尧典w 1、 胄子:一说未成年的人,一说嫡长子,一说贵族子 弟。 w 2、 直而温:正直而温和;宽而栗:宽宏而庄严。w 3、 永:通咏,一说长,这里指徐徐吟唱。 w 4、 夺:失去,或搅乱。 w 5、 於:叹词,音乌。 w 6、 拊:轻轻叩击,音抚;石:石磬。 尚书 尧典的文学理论简析w1、诗言志w 顾名思义,“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用来 抒发作者的情志的。这概括了诗歌基本特

4、点 ,对我国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 自清先生称之为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诗言志辨序)w诗言志的观念,在先秦时代相当普遍。如: w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曾记载赵文子对叔向说: “诗以言志。”但这里的“诗”却不是指创作诗篇 ,而是指“诗三百”中现成的诗篇。襄公二十七年( 前546),郑伯享赵文子于垂陇,郑国子展等七子应 赵文子之请赋诗言志。所谓赋诗言志,是借“诗 三百”中的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子大叔赋 野有蔓草,即借该诗中“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之句表达自己与赵文子相见的愉快心情,左传 记载这种史实很多。可知春秋时列国间公卿大夫在 进行外交活动时,常常这样赋诗言志。赋诗者往往 不管原诗

5、的整体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 ,这叫做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 齐国卢蒲癸的话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清楚地表明了当时人们的这种观念。w由于对“志”的含义的不同理解,以及相应的文学 倾向的影响,“诗言志”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个 支派: w(1)重志:要求诗歌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对人进 行道德规范。志,指规范性的情,要合乎礼义道德 。 w如,孔子提出“思无邪”,诗大序要求“发乎 情,止乎礼义”,要“温柔敦厚”等等;唐韩愈、 柳宗元、元白等人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宋代朱熹 等理学家的相关理论等。这一派的观点违背了艺术 规律,片面强调了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严重窒息 了文学的发展,

6、影响也不大。 w(2)重情:强调诗歌对于抒发个体情感的作用。w陆机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沈约宋 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以情纬文”,萧刚答 张赞谢示集书曰:“寓目写心,因事而作”等等 。重情理论的缺点在于,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性、客 观性及其教育作用,因而对文学创作带来了不良影 响;是对诗言志理论的片面发展。但同时,对诗歌 艺术规律的总结贡献较大。w(3)情志并重。从批评史的角度来看,“诗言志” 理论的主流是情志并重。近人闻一多先生曾从分析 字形入手,指出,“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 ,记录;三,怀抱”,并进一步阐述说“志与诗原 来是一个字。” w唐代孔颖达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在

7、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孔颖达的理论使 情志并举在理论上得以确立,这标志着中国传统诗 学对诗歌本质特征的体认已趋于成熟。此外,刘勰 、钟嵘、白居易、叶夑、王夫子等人都是主张情志 并举的。这一认识既强调了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 容,又重视了文学本身的抒情性特点,对文学创作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w2、诗歌的教育(或曰教化)作用,此即所谓 诗可“持其性情”之义。美刺和言志都反映了 古代人们对于诗歌的一种认识:作者通过诗 歌表标准。这里对于乐的理解不应只局限于 音乐,而应想到包括音乐、诗歌等形式在内 的文艺对人们所产生的教育作用。当然,舜 所指之乐,是正统之声,是王室之声,其内 容必须符合礼教规范

8、w3、文学产生之初诗、乐、舞三位一体,紧密联系 的现象.w早期口头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原始歌谣。这是诗 歌的鼻祖,应该也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在开始 乃至其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它是与乐、舞结合在一 起的。这是它的特点之一,也是与当时人的进化、 文明程度紧密相关的。尚书尧典及吕氏春秋 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 歌八阕”这是原始歌谣此一特点的文献佐证。孔子以前的文学理论w 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 其政。史为书,瞽(音鼓)为诗,工 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 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w 左传 襄公十四年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

9、 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 传语,近臣尽规(一作辨),亲戚补察,瞽 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 行而不悖。国语周语上w 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 :“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 ”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 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 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 谓不朽。w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三、论语及孔子中的文学理论思想w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生于 公元前五五一年(周灵王二十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 周敬王四十一年)。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10、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鲁国司寇,摄行政事。其后因 道不行,54岁时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自称“如有 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但终不见用。68岁归鲁,晚年致 力于教育和整编古籍。其思想学术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w在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论乐、论诗、论文的一些 见解,为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文艺 理论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w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曰:“贫而无 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 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 学而w卫风淇奥(音玉

11、) w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 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 ,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 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 ,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 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w毛诗序“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 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 是诗也。” w淇:淇水。奥(音玉):水边弯曲的地方。绿竹: 一说绿为王刍,竹为扁蓄。猗猗(音恶,平声): 通阿,长而美貌。 匪:通斐,有文采貌。切、磋、 琢、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均 指文采好,有修养。

12、 瑟:庄严貌。僩(音县):宽 大貌。赫:威严貌。咺(音宣):有威仪貌。 谖( 音宣):忘。 琇(音秀)莹:美石,宝石。会弁( 音贵变):鹿皮帽。会,鹿皮会合处,缀宝石如星 。 箦(音责):积的假借。茂密的样子。 绰:旷 达。一说柔和貌。猗(音以):通倚。重较(音虫 觉):车厢上有两重横木的车子。为古代卿士所乘 。戏谑:开玩笑。虐:粗暴。 w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w 论语 为政w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w 论语 八佾w(注:佾:音易,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为一佾。舞蹈 用人的多少,表示贵族等级的差别,天子八佾,公六佾,诸 侯四佾。)w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问

13、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 卫风 硕人),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 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 八佾 w朱熹集注:“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於素也。” w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後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 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後可加文饰。”w郑玄注: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 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以礼成之诸子 集成。 w w子谓韶(传为虞舜时期乐曲,表现禅让), “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传为周武王 时乐曲,表现武王伐纣),“尽美矣,未尽 善也”。 w 论语 八佾w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14、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w 论语 雍也w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w 论语 泰伯w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w 论语 宪问w陈亢问于伯鱼(孔鲤的字)曰:“子亦有异闻乎? ” w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 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 乎?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w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 子之远其子也。” w 论语 季氏w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音而,近。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w 论语 阳货w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w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w1、文道关系 w 后世儒士所谓“道”,即孔子所谓德”, 圣人之德即后学之道。所以,所谓文道,即 文德。 w 在孔子看来,文是重要的,但道德的修 养是在文之上的。有修养的君子,文的成就 与水平必然高,反之则未必。不诚实的巧言 佞语,他是反对的。所谓“巧言令色,鲜仁 矣。”w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音替,孟子云善 兄弟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w 论语 学而w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