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新陈代谢症候群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1717193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心新陈代谢症候群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小心新陈代谢症候群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小心新陈代谢症候群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小心新陈代谢症候群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小心新陈代谢症候群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心新陈代谢症候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心新陈代谢症候群(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陳代謝症候 群 V.S 糖尿病防治新陳代謝 (Metabolism)概述: 1.新陳代謝:人體為維持生命和修 復機能,進行許多生化反應與能量 轉變,涵蓋體內所有生理活動,包 括荷爾蒙、內分泌及六大營養素, 藉以進行體內外各式各樣的活動, 然後向體外不斷排出代謝產物,維 持體內的平衡,形成了所謂新陳 代謝。2.新陳代謝速度大約是每10年5 。3.影響新陳代謝因素包括年齡、性 別、運動量、體重、氣候、內分泌 或遺傳。新陳代謝 (Metabolism)概述:4.新陳代謝是西醫專有名詞,中醫提到的 名詞是代謝異常。 5.一般常稱為新陳代謝內分泌科、新陳代 謝科或內分泌專科常見的新陳代謝疾病:糖尿病、

2、高血脂症、高 尿酸症、肥 胖、骨質疏鬆症。常見的內分泌疾病: 甲狀腺功能障礙(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內分泌 失調、腫瘤等) 腎上腺功能障礙(庫氏症群) 泌乳激素過高 副甲狀腺功能障礙 腦下垂體疾病 性荷爾蒙功能障礙(更年期症群、性發育障礙等) 新陳代謝 (Metabolism)概述:6.若體內新陳代謝失去平衡,體內或細胞內 各種作用物質不平衡(過多或不足),過多 則積聚體內產生不良影響,不足則代謝遲 緩身體機能產生障礙。 醣類代謝不良易產生血醣失調-糖尿病、 低血糖。 胺基酸代謝不良易產生尿酸過高-痛風。 脂肪酸代謝不良易產生膽固醇過高-心臟 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症)。 熱量代謝不良

3、,易產生體重失調-肥胖或 過輕。 新陳代謝 (Metabolism)概述:7. 新陳代謝異常的自我檢測警訊,當身體出現下 列這些症狀,請多加注意:跟以往相比突然變得很容易感到飢餓。腸胃蠕動變快(腹瀉)或變慢(便秘)。心悸、心跳加速。沒有減重,但體重突然減輕。檢測基礎代謝的功能:不易流汗、易頭暈、 易失眠、易倦怠、常打哈欠。檢測水分代謝功能:有水腫現象、易口渴、 水喝的很多但排尿不多、喜歡吃重口味。檢測脂肪代謝功能:不喜歡運動、喜歡甜食 及含糖飲料、喜歡吃油膩油炸、勾芡的食物 。檢測血液循環功能:易手腳冰冷、易發生靜 脈曲張、生理週期不正常、易長痘痘。 代謝症候群之判定標準以下5項危險因子中,若

4、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Metabolic Syndrome - 國民健康局) 危 險 因 子異 常 值腹部肥胖(Central obesity) 腰圍(waist): 男性 90 cm 女性 80 cm 血壓(BP)上升SBP 130 mmHg DBP 85 mmHg 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C)過低男性 40 mg/dl 女性 50 mg/dl 空腹血糖值(Fasting glucose)上升FG 100 mg/dl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上升TG 150 mg/dlWHO統計資料概述:根據WHO資料顯示 1.2005年全球約有1億8 千萬人有糖尿病。

5、2.到2030年糖尿病人數 將倍增。 3.2005年全球約有1.1百 萬人死於糖尿病。 有80%糖尿病死亡者發生於中低所得國 家。 有50%糖尿病死亡者為70歲以下人口。 有55%糖尿病死亡者為女性。 4.如果沒有積極防治, 未來10年死亡數將增加50%。糖尿病為一慢性病且伴有諸多併發症,是 我國近年 來死亡率增加快速之疾病之 。糖尿病歷史:糖尿病自紀元前l55O年在Ebers的紙草紙抄本 中,就已為人所知。 2200年前寫成的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醫學書黃 帝內經中,稱糖尿病為消渴症,從遠古時代 就被認為是一種具有虛弱、多渴及頻尿特質的 疾病。 1674年Willis在英國首先指出糖尿病人的尿有

6、甜味。 1776年英國利物浦的Dobson證實甜味起因於糖 類。 1815年法國化學家Chevreul指出在糖尿病病人 尿液中的糖是葡萄糖。 1921年兩位加拿大的醫師Frederic Grant Banting及Charles Herbert Best首先發現可 以成功控制糖尿病的胰島素。 從1923年開始,胰島素開始用來治療糖尿病病 患。 在1979年Goeddel完全藉基因工程合成人類胰 島。胰臟與胰島素:胰臟,俗稱腰尺,位於胃後下方橫 置扁長型的器官,重120-150gm,不到 1/4公斤約10公分左右。 主要功能包括內分泌及外分泌兩部份。 消化腺:外分泌部分直接分泌各種消化 酵素至腸

7、道中,幫助消化食物。 胰島(尾部):分泌荷爾蒙至血液中- cell分泌胰島素。- cell分泌升醣素。此兩者與血糖控制有關。如何定義糖尿病(Diabetes)?糖尿病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的新陳代謝 異常的疾病。 主要是由於體內的胰島素分泌缺乏、 不足、作用不良,細胞不能利用糖份 或消耗少,存留在血液中,血中糖份 增高糖尿病。 血中葡萄糖過多,超過腎臟所能回收 的極限時,隨尿液排出,造成尿中出 現糖份的現象,即是糖尿病得名 的原因。 糖尿是血糖增高所致,並非是腎臟出 現問題。 血糖超過所訂的標準就算是糖尿病, 不一定要有尿糖的存在才算是。糖尿病診斷標準(ADA):正常成人空腹血糖是115mg/dl;

8、飯後2小時 血糖是140mg/dl。若出現下列情況即可 診斷為糖尿病:隨機的血糖是200mg/dl或以上,同時合併 出現典型糖尿病症狀,就可診斷為糖尿病 。空腹血糖值有2次是在140mg/dl或以上。口服葡葡糖耐受試驗 ,抽血檢查2小時後 的血糖值是200mg/dl或以上,且重複試驗 得相同結果時,即可診斷為糖尿病。診斷糖尿病是依據血糖值的高低來判斷,血 糖值的高低同時也是追蹤糖尿病人最重要 的依據。你是糖尿病高危險群嗎?可改變因素: 體重過重,BMI25。 腹部、腰圍堆積脂肪, 腰圍大於80; 90為肥胖。 酗酒。 高血脂250mg/dl。 高血壓140/90mmhg。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9、活動量減少。 情緒壓力。不可改變因素: 姙娠糖尿病史或曾生下巨 嬰4000公克。糖尿病家族史。種族/民族。年齡45歲,65歲更是高 危險群。有血管疾病病史。糖尿病類型:以病因學的觀點將糖尿病分成下 述類型:第型糖尿病(Type I) 。 第型糖尿病(Type II) 。 續發性糖尿病。 姙娠糖尿病。 營養不良型糖尿病。 葡萄糖耐受不良。第型糖尿病(胰島素絕對性欠缺造成)以前稱為幼年型糖尿病或胰島素依賴 型糖尿病。 佔所有糖尿病患者3-5。 通常發生於30歲以下,常被稱為糖 寶寶。 每年新增150-200位新案例(30歲以下) 。病因: (確切病因目前並不清楚)1.特殊體質。2.病毒感染併發胰臟

10、炎而誘發糖尿病 發生。3.遺傳。第型糖尿病(胰島素絕對性欠缺造成)發病通常比第二型糖尿病要快且嚴 重。 被診斷為第一型糖尿病,就須每日 注射胰島素才能控制血糖。 全民健保將第一型糖尿病列為重大 傷病。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可正常活動與工 作,但維持健康是要有耐心與用心 ,且需持之以恆。 發病後若無適當治療,易產生糖尿 病酮酸中毒(DKA) 。 酮酸中毒嚴重時會出現昏迷甚而危 急生命,此時即需積極住院治療。第型糖尿病(相對性胰島素欠缺造成)發病年齡最常在40-50歲之間,在此年 齡中約有10的人罹患第型糖尿病。 以前稱為成人型糖尿病或非胰島素依賴 型糖尿病。 與遺傳有關。 胰島素抗性:是構成非胰島素

11、依賴型糖 尿病的重要病因。 致病機轉原因是多重的。 常伴隨肥胖而來。 病情比第型糖尿病輕。 一般可用飲食、運動、口服降血糖藥物 來治療。 約佔所有糖尿病患者95。續發性糖尿病:非先天性。 發病年齡不一定。 後天的胰臟疾病或內分泌失常 所引發。 藥物、毒品所引起。 胰島素結構和功能不佳所致。 若能找出原因加以摒除,糖尿 病就會消失。營養不良型糖尿病(WHO):發生在熱帶地區開發中國家的糖 尿病。患者都很年輕(30-35歲以內)、瘦 弱。由於蛋白質的缺乏或食物中含有 有毒物質(氫化物) ,使病人胰臟 纖維化、胰島被破壞所致。患者通常需注射大量的胰島素, 但極少發生酮酸中毒。目前為止台灣尚未有這樣的

12、病例 出現。姙娠糖尿病:懷孕時才出現 。 生產後大多又回復正常。 有過姙娠糖尿病的婦女為第型 糖尿病高危險群。 常見於:1.高齡懷孕。2.羊水過多。3.曾生下4000公克以上 巨嬰者。4.糖尿病家族史。5.肥胖的婦女。葡萄糖耐受不良:是指75公克口服葡萄耐糖試驗,2小時 血糖值介於140和200mg/dl之間謂之。 是介乎於正常與糖尿病的特殊狀況,是 多變化的。 有可能回復到正常,也可能於日後發展 演變成糖尿病。 也可能持續不變的仍然是葡萄糖耐受不 良的病人。 葡萄糖耐受不良沒有症狀,亦極少會出 現慢性病變,但大血管的病變機率仍高 於正常人且與糖尿病患者相似。糖尿病症狀:三多一少典型症狀:多尿

13、、多吃、多喝、 體重減少 (不明原因)。 全身症狀:口乾舌躁、全身倦怠、虛弱、 四肢無力 神經症狀:神經酸痛。 皮膚:皮膚乾癢、黴菌感染。 四肢:手腳冰冷、四肢傷口不易癒合。 腹部:腹痛、腹瀉。 情緒:易怒、脾氣暴躁。 泌尿生殖系統:小便失禁、尿道感染、 腎病變、腎衰竭、性功能減退、女姓外 陰部搔癢。 眼睛:視力減退模糊。 有些人也可能不覺得有任何不適症狀。 糖尿病併發症:急性併發症: 低血糖。 酮酸血症 高血糖昏迷 乳酸酸血症慢性併發症: 1.大血管病變: 以心臟血管的大血管併發症最為嚴重。 心臟血管疾病是第2型病人最主要的致 死原因。 發生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的機會是一般人的3-5倍。 2

14、.全身感染。 3.微血管病變 眼睛病變:輕者視力模糊,重者失明。 腎病變:早期無症狀,蛋白尿、高血壓、水腫、腎功 能退化、腎衰竭、尿毒症。 4.神經病變 酸、痛、麻、辣是末梢感覺神經病變病人常有的感受 。 下肢無力是運動神經受損的表現。 自律神經失調。 5.足部問題: 是使病人必須住院治療的因素之一。 導因於自律神經、感覺神經、運動神經的 病變、周 邊血管阻塞、細菌感染等。 由於病人有神經病變,血管阻塞,又易感染,使足部 易發生潰瘍、壞死甚至需要截肢,且在施行截肢手術後 3-5年內,約有30-60%的病人的另一下肢也逃不過截肢 命運。糖尿病治療之目的:預防糖尿病之的發生,為上上之 策。 控制血

15、糖達到正常或近乎正常值 。 減輕不適症狀,進而改善及維持 良好的生活品質。 預防急性及延緩慢性併發症的發 生。 治療或改善並存的疾病(如高血 壓、高血脂等)。 減少糖尿病的死亡率。 糖尿病治療:第型糖尿病: 1.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 效果不佳。 2.最主要的治療手段是 胰島素注射。 3.配合均衡飲食治療。 4.適當運動。 5.衛生教育。第型糖尿病 體重控制、減重。 飲食治療。 適當運動。 口服降血糖藥物。 血糖控制不佳、腎衰 竭、懷孕、急性併發症 、外科手術等應考慮使 用胰島素治療。治療基本方法: 飲食運動藥物衛教,四者缺一不可。糖尿病飲食治療原則:目前無單一硬性規定之飲食療法,需就 個人狀況,與營養師討論並設計出個別 適用的飲食方案。 開始宜由專業之營養師擬定飲食總量及 分配,並加以示範。 總熱量為理想體重30大卡/公斤體重/ 天。 均衡飲食,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 減少進食高糖份的食物。 減少進食高脂肪及油膩的食品。 多食高纖維食品,減緩醣類的吸收。 味道宜清淡。 減少出外進食,避免應酬喝酒。 定時定量,有助於維持理想體重及控制 血糖值。糖尿病常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