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光致电子转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15464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光致电子转移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第七章、光致电子转移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七章、光致电子转移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七章、光致电子转移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七章、光致电子转移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光致电子转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光致电子转移(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光致电子转移第七章、光致电子转移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PET) is often responsible for fluorescence quenching.What is the Electron-Transfer ?Photo-induced Electron-TransferExcitation of DonorExcitation of DonorPhoto-induced Electron-TransferExcitation of AcceptorExcitation of Acceptor激发态电子转移示意图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

2、与电子交换能量转移不同, 它可形成离子自由基对(离子自由基对(ionic radical pairionic radical pair)不同的电子转移方式不同的电子转移方式n 通过空间的电子转移通过空间的电子转移, Through space, Through spacen n电子给体和受体间的直接接触电子给体和受体间的直接接触, Direct contact, Direct contactn n通过键的电子转移通过键的电子转移, Through bond, Through bondOuter-Sphere Electron-TransferThrough spaceInner-Sphere

3、Electron-Transfern Direct contactElectron-Transfer via a Bridgen Through bond荧光猝灭的电子转移和能量转移机理n荧光猝灭过程:可有1)电子转移 猝灭和 2)能量转移 猝灭。n电子转移猝灭常数和扩散速度常数相接近。因此通过猝灭常数测定,可判断过程的性质。电子转移能否发生与电子给体与受体的氧化电子转移能否发生与电子给体与受体的氧化/ /还原电位有关!还原电位有关!n WellerWeller公式公式的应用:n如 ,则电子转移过程能够发生什么是电子转移过程的驱动力?n过程的自由能变化 DG0 可看作为驱动力,n按 Rehm-

4、Weller 公式可以计算出 DG0 式中的 EOX 电子给体的氧化电位Ered 电子受体的还原电位 DE0,0 为激发所提供的能量C为一数值不大的常数激发态和基态的氧化还原性质Reductive and oxidative electron transfers电电子转转移可在一个络络络络合物的中合物的中间间间间体体内发发生。即可在中间间体内发发生有效、而非绝绝 热热的物种电电子态态的变变化式中 内即是所谓谓的络络合体。但由于有溶剂剂分子存在,因此事情就并不 如此简单简单 。这这里存在有接触的离子自由基对对(contact radical ionic pair, CRIP),以 及溶剂剂分子分

5、离的离子自由基对对(solvent separated radical ionic pair,SSRIP)D A图图. 在溶液中电电子受体与给给体间间的电电子转转移,和不同离子自由基对对的形成Contact radical ion pair (CRIP) & Solvent Solvent radical ion pair(SSRIP)AD+A-D*SSRIPSSRIPCRIPCRIP可以认为认为 ,在溶液中 CRIP 与SSRIP间间存在着相互转换转换 的关系:而这种转换的速度,则取决于一系列条件,包括:温度, D-A 间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电荷分离的速度常数k1依

6、赖于溶剂的极性 例:D蒽为电子给体,A四硝基甲烷 k1=108(二氯甲烷)k1=1010(正己烷)对于SSRIP,它还有着比CRIP更髙的溶剂化重组能。除溶剂的影响外,还须考虑电子转移与能量转移间的平衡问题。 因为激发的电子给体或受体,还可能存在下列的三种过程:将不会发生能量转移。而当满 当 时,能量转移将会发生oror对对于刚刚性体系,由于熵变熵变 S的减小,因此S可忽略不计,上式可写成: S值约为值约为 0.04 Gibbs/mol有关电电子转转移的平衡存在着下列关系: 在气相中,基态条件下的电子转移可有下式:在气相中,激发态条件下的电子转移可有下式:ED*(即 E*)则为辐射所提供的帮助

7、。(也可写成E0,0)。有关电电子转转移过过程的平衡,可有下式 :Get = Eo(D+/D) Eo(A/A-) Het TSoet当激发物种处于溶液中时,则电子转移的G将包括除气相中的结果外,还 应考虑溶剂的影响,如前述的SSRIP以及相关的重组能等,例:G0,说明该过 程能自发进行 !Weller 经验公式,Get = Eo(D+/D) Eo(A/A-) E0,0 C C值为在溶液中粒子间的库仑作用项,这里取 0.2 Examples of electron donors and acceptors in the excited state电子转移的两种理论电子转移的两种理论:nWelle

8、r公式和Marcus理论。nWeller公式是由实验得出的结果n而Marcus理论则是从理论得到的Marcus electron transfer theorySolvent molecules in fluctuation constant change in energy of donor-acceptor complexAt critical solvent configuration D*A complex has same free energy as D+A- Gibbs energy of activation Free energy required to reach this

9、 configurationD*AD+A-反应应物DA与产产物D+A- 沿反应应坐标标的非绝热势绝热势 能面Lippy MarcusLippy 和Marcus 的电子转移模式 n n重组能重组能可从势能图中,等能反应(G0)下,反应物与产物的平衡几何形状间 的垂直分离值,来加以表示。可以看出,如果不存在有预重组的情况下,重组能应 当也是一个在电子转移过程中需要加以克服的“能垒” 早期早期LibbyLibby模型模型u 按MarcusMarcus的理论的理论,在非绝热势能面图中,电子是以谐振振荡频率,来回运动于 反应物的抛物线,每一周期则可穿越过渡态两次。因此,只有很小的(电子偶合)机 会,使体

10、系过渡到产物态去。这一状况称为 非-绝热的限定。而在量子力学中,对它 的描述是借助于一级微扰理论,即通过谐振微扰,而得到Fermi黄金规则。如下式:VR:为电子偶合矩阵元,这是体系的一个弱的扰动,一般与给体和受体之间的中心距离 FC:状态的Franck-Condon权重密度,是反应物和产 物等能核波函数的重叠积分将FC式代入电子转移的反应速度kET 公式,就可得到著名的:反应速度对G0的Marcus 曲线。即反应的自由能=重组能时,曲线上出现极大值,并可进一步出现所谓经典的、非 直观认识的结果即在即在GG即反应的驱动力变得更负时,速度反而下降了即反应的驱动力变得更负时,速度反而下降了。 正常区

11、反转区正常区反转区G 0G Marcus的理论明确的指出:在电子转移过程中,随着电子转移驱动力的增大 ,转移的速度存在一个先增大,而后减小的过程。即随着驱动力的增大,会出 现一钟罩式的图像。超分子化合物对光诱导电子转移理论研究的贡献在化学过程中的电子转移,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其重要性自不待言。nRehm-Weller 的经验结果,和 Marcus 理论所得到的 log k 对G0作图,即反应速度常数和电子转移驱动力的关系,分别列出如下:Rehm-Weller equationMarcus theory超分子化合物的分子内电子转移G = (G 0 + ) 2 / 4 = 内 + 外 k ET =

12、exp (-G/ RT) 势能面图 重组能G活化能kET 速度常数G 0 自由能The Reorganization EnergynThe Reorganization Energy For organic reactions, i is often dominant Large values of lead to slow electron transfer therefore plays a similar role to thepromotion energy in the VBSCD-approachInner Reorganization Energy (i)因构型变化而产生的内重组

13、能CoordinateOuter ReorganizationEnergy (o)Marcus Theory电子转移的势能函数Reaction Coordinate电子从中性二胺转移到正离子的氮醌化合物,而变成新产物, 可引起构型变化.e:Marcus TheoryMarcus TheoryMarcus TheoryThe Inverted RegionAcc. Chem. Res., 1996, 29, 522Acc. Chem. Res., 1996, 29, 522-DGLog k- -D DG = G = l ls s + + l lv vnormalInverted由由 Marcus

14、 Marcus 所导出的理论公式所形成的所导出的理论公式所形成的离子对离子对在距离上,在距离上,应应 当是固定的,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反转区当是固定的,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反转区Marcus电子转移理论实线 Weller理论虚线 Marcus理论Miller 和 Closs等采用了刚刚性的碳氢氢化合物为间为间 隔体(Spacer), 并在其两端联联有电电子给给体与受体,如下式所示:D 联联苯 A 萘萘,菲,芘的衍生物以及不同的醌类醌类 化合物 How How 证实证实 ?Marcus理论大胆预言了电子转移反转区的存在电子转移反转区的存在以G0为函数的分子内电子转移速度常数图(溶剂:甲基四氢呋喃,T=2

15、06K)Closs,G.,et.al. J.Phys,Chem.,1986,90,3673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92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92n“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 in chemical systems“ nRudolph A. Marcus USA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Pasadena, CA, USA b. 1923 (in Montreal, Canada) Rudolph A. Marcu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