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表界面.ppt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1712200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表界面.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表界面.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表界面.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表界面.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表界面.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表界面.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表界面.ppt(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表界面2复合材料的界面形成过程与现象p界面现象:复合材料是由性质和形状各不相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元复合而成的,在两种材料之间界面相。 p界面现象: 表面吸附作用与浸润 扩散与粘结(含界面互穿网络结构) 界面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范氏力和化学键合力)p界面的粘结强度是衡量复合材料中增强材料与基体间界面结合状态的一个指标。对于结构复合材料而言,界面粘结强度过高或过弱都不利于材料的力学性能。34PMC、MMC、CMC、C/C等复合材料体系对界面要求各不相同,它们的成型加工方法与工艺差别很大,各有特点,使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十分复杂,理论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增强体表面预

2、处理或改性阶段。I.界面设计与控制的重要手段II. 改性层成为最终界面层的重要组成部分III.为第二阶段作准备(2)第二阶段:增强体与基体在一组份为液态(或粘流态)时的接触与浸润过程。I.接触吸附与浸润交互扩散化学结合或物理结合。化学结 合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浸润II. 界面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复合材料的界面形成过程 (formation of the interface of composites)5(3)第三阶段:液态(或粘流态)组分的固化过程,即凝固或化学反应。I.界面的固定(亚稳态、非平衡态)II.界面的稳定(稳态、平衡态)p在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中涉及:a.界面间的相互置换:如,润湿过

3、程是一个固-液界面置换固-气表面的过程。b.界面间的相互转化:如,固化过程是固-液界面向固-固界面转化的过程。p后处理过程:固-固界面自身完善与平衡的过程。6A. 非单分子层,其组成、结构形态、形貌十分复杂、形式多样界面区至少包括:基体表面层、增强体表面层、基体/增强体界面层三个部分;B. 具有一定厚度的界面相(层),其组成、结构、性能随厚度方向 变化而变化,具有“梯度”材料性能特征;C. 界面的比表面积或界面相的体积分数很大(尤其是纳米复合材料)界面效应显著(复合材料复合效应产生的根源);D. 界面缺陷形式多样(包括残余应力)(residual stress),对复合材料性 能影响十分敏感。

4、复合材料界面结构与性能特点 structure and property characters of the interlayer7PMC界面区域示意图1-外力场;2-树脂基体;3-基体表面区;4-相互渗透区;5-增强剂表面区;6-增强剂8界面的功能与设计(design and control of interlayer)p 界面具有双重功能:传递应力需要一定界面结合强度,但不是愈高愈好;界面破坏界面结合愈弱,界面破坏形式愈丰富,能量耗散愈多,高的界面粘接强度,不一定带来材料整体的高强度和高韧性。p 在脆性纤维-脆性基体复合体系中,强的界面结合往往导致各组元相中及相间的应力集中和脆性断裂、破坏

5、形式单一,不涉及界面破坏,其能量耗散仅限于产生新的断裂表面。p 弱的界面结合强度有时能带来材料整体高的力学强度和韧性。可以发生多种界面破坏形式(如纤维拔出、脱粘、应力再分配等),从而消耗大量的外界功,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避免脆性断裂或灾难性破坏。因此,要求界面: 适宜的粘接强度 最佳的界面结构和状态 与界面相联系的理想的 微观破坏机制9复合材料界面的控制v 复合材料界面的控制是通过界面粘合状态、界面层特性的调整及控制以使复合材料达到最佳的综合(如强度、韧性等方面)性能。v 孤立地将界面认为是零厚度的二维面,仅考虑该面两侧的粘接问题是远远不够的。v 界面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存在于增强纤维与树脂基

6、体之间的过渡区。v 探讨界面层所需的性能,调整界面相结构,来控制复合材料的性能。 10界面残余应力 1)热残余应力p 热膨胀系数的不同、环境温度的变化是多组分材料存在热残余 应力的根本原因。p 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多半高温固化成型,成型温度与使用温 度有很大差别;增强纤维与基体间热膨胀系数也存在很大差异 。2)固化残余应力p 环氧、酚醛、不饱和聚酯、聚酰亚胺等树脂,在固化过程中都 伴随着体积收缩。p 纤维具有较高模量,树脂基体的固化收缩会在材料内部形成很 大的固化收缩应力,这将导致材料过早脱黏破坏或脆性断裂。11界面残余应力的作用与消除p 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复合材料界面处的残余应力时刻有释放的

7、趋势。p 当界面应力大于基体的屈服强度时,界面应力就以基体的塑性变形被松弛掉。p 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界面应力和外界应力共同作用就会在材料薄弱部分产生局部裂纹,大量局部裂纹的张开松弛了部分界面应力。p 当材料本身不能抵抗界面应力作用时,界面应力就要以材料失稳或破坏得到松弛。p 必须调整和控制界面处的残余应力。p 消除界面残余应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引入膨胀单体。12界面化学反应及界面稳定性控制 p 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化学反应对于改善纤维与基体间的黏合性能是极为有利,界面黏合强度的增加可使纤维的增强效果得以更好地发挥,纤维表面处理技术就是竭力促使界面的化学反应发生。p 金属基复合材料(也包括许多陶瓷基

8、复合材料):在制造过程中,纤维与熔融金属要么不浸润,一旦浸润就发生严重的界面反应,导致纤维的损伤和复合材料性能的降低。p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控制研究多数集中于在增强纤维表面预先涂层,以改善与基体的浸润同时起到防止不良界面反应发生的阻挡层作用。 13碳纤维的表面处理p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对有机纤维进行预氧化、碳化等工艺处理、除去有机纤维中碳以外的元素、形成聚合多环芳香族平面结构。碳纤维的分子结构介于石墨和金刚石之 间,是一种含碳量在90%左右的无机高分子纤维。p石墨层片微晶原纤碳纤维单丝普通型 高强度型 高弹弹性模量型 14p密度1.82.1gcm3,但强度却可以与普通钢相比,它的密度不足钢的

9、1/4,但强度可以比钢高十倍;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高导电导热、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抗蠕变、热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优异性能。p石墨微晶在整个碳纤维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碳纤维由外皮层和芯层两 部分组成,外皮层和芯层之间是连续的过渡层。碳纤维的截面图如图所示。皮层芯层皮层的微晶尺寸大,排列有 序整齐,结构均匀;芯层微晶尺 寸较小,排列无序,结构不均匀 ;过渡层的性能则介于皮层和芯 层之间。碳纤维的表面处理15碳 纤 维 处 理氧化处理 氧等离子气体的干法氧化 化学或电解进行的湿法氧化非氧化处理 表面沉积无定型碳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加涂碳化 硅、碳化硼、碳化铬等 等离子体气体聚合及共聚涂层

10、改性 高效晶须化碳纤维氧化处理:能改善碳纤维表面与基体的浸润性、相容性能在表面形成许多活性官能团,这些官能团能与树脂基体形成 化学键合。碳纤维非氧化处理:主要用于C/C复合、CMC、MMC复合体系。碳纤维的表面处理碳纤维表面的含氧官能团的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数量越多结合力越强。碳纤维表面含氧官能团主要有羧基、羟基和羰基等。16碳纤维表面官能团与树脂之间相互作用示意图 臭氧氧化法: 碳纤维表面的不饱和状态的碳原子进行氧化,使其生成含氧官能团。CF 表面转变为亲液性表面,与基体环氧树脂溶液的接触角减小 ,并与基体树脂的环氧基发生化学反应。臭氧氧化法断面有拔出的裸露纤维 (未经表面处理)拔出的碳纤维

11、粘结成簇 (经O3表面处理)臭氧氧化法阳极氧化法:采用电化学氧化法对PAN基碳纤维进行连续表面处理,碳纤维表面的不饱和状态的碳原子进行氧化,使其生成含氧官能团。碳纤维表面的羟基数量显著增加,提高活性碳原子数与非活性碳原子数比,使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提高49%。 碳纤维电化学表面处理前后XPS表面化学分析结果阳极氧化法1770cm-1峰为C=O振动峰,在酸性条件下氧化,此峰应为羧酸峰; 1590cm-1峰为C=C振动峰,应为芳核; 3840cm-1峰有可能是O-H振动峰,但是它稍微偏离了正常的O-H伸缩振动频率范围(3700cm-13100cm-1) 。u工艺1:碳纤维置于水中,水浴加热 至80,恒温10min,然后过滤,干燥。 u谱带扁平,未见明显的特征峰u工艺2:碳纤维置于浓硝酸中,水浴 加热至80,恒温10min,然后洗涤,过 滤,干燥。3840cm-11770cm-1液相表面氧化法1590cm-1化学沉积镍涂层(MMC):采用涂层短碳纤维为增强体的镁基复合材料的断口较为平整,纤维拔出较少并且只出现了较少的微裂纹;而未涂层短碳纤维增强的镁基复合材料的断口上出现了较多的微裂纹。微裂纹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碳纤维与基体之间的润湿性较差,在受到外加应力时容易产生界面脱粘所致。化学沉积涂层体积分数均为 5.0%的涂层与 未涂层短碳纤 维增强镁基复 合材料的拉伸 断口形貌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