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地形下覆盖层探测河床深厚的几点体会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51711560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4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峡谷地形下覆盖层探测河床深厚的几点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峡谷地形下覆盖层探测河床深厚的几点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峡谷地形下覆盖层探测河床深厚的几点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峡谷地形下覆盖层探测河床深厚的几点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峡谷地形下覆盖层探测河床深厚的几点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峡谷地形下覆盖层探测河床深厚的几点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峡谷地形下覆盖层探测河床深厚的几点体会(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各位专家、同仁大家好 !峡谷地形下河床深厚覆盖层探测的几点体会韩连发 李 强 林伯余1.前言在波的传播过程中,总可以找到同位相各点的几何位置,这些点的轨迹 是一个等位相面,叫做波面。惠更斯曾提出次波的假设来阐述波的传播现象 ,建立了惠更斯原理惠更斯原理可表述如下:任何时刻波面上的每一点都 可作为次波的波源,各自发出球面次波;在以后的任何时刻,所有这些次波 面的包络面形成整个波在该时刻的新波面。 地面地震勘探方法的原理就是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地面下传播过程中遇 到反射界面后,再传向地面,通过地面埋设的检波器接收反射(和折射)到 地面的地震波信号,经过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换后,再运用数据处理方法 对

2、地震波进行必要的处理,形成地震剖面,在地震剖面上解读地质构造等信 息,或者进一步运用反演方法对地震波数据信息进行反演,获得与地下地质 更密切的弹性参数、物性参数等等数据,为地质学家提供与油气、煤层等相 关的指示信息,这就是地震勘探方法的原理。1.前言河流覆盖层是指经过各种地质作用而堆积在河床基岩上的覆盖层(松散堆 积物)。深厚覆盖层是指厚大于40m的覆盖层。世界各地的河流在河谷中广泛分布有覆盖层,中国河流覆盖层厚度一般 在数十米至百余米。局部地段在数百米。国内有报道是大渡河支流南哑河冶 勒水电站坝址覆盖层最大厚度更是在420m以上。在西南地区,河床深切,覆 盖层较厚。苏洼龙水电站坝址区的覆盖层

3、厚度在70-95m之间;怒江松塔水电 站坝址的覆盖层在60-100m之间。覆盖层的勘测方法按规范要求,需要查明基岩面起伏变化情况,河床深 槽、古河道、埋藏具体范围、深度及形态。在窄床、深厚覆盖层的探测中, 应注意旁侧基岩对靠近岸边的地震测线的旁侧影响。对坝址区的覆盖层探测 中,还同时探测是否有顺河构造,往往采用地震折射法。2.折射法的原理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遇到弹性分界面时,将产生反射、透射现象,它和 光学中的反射、透射一样,也遵循相关的反射、透射定律。设地下有一水平 速度分界面R,上露地层的速度为V1,界面速度为V2(V1将水、沉积层与河床基岩三层介质问题看成二层物理模型来处理。我们知道水的纵

4、波速度在1500m/s左右;由松散沙砾石组成的河床沉积 层的纵波速度在1800-2300m/s之间;二者的波阻抗差异很小,不能形成明显 的折射界面,在实际工作中,可做一层来看待。在最终结果加以说明。2为克服盲区和直达波干扰的影响,一般布置侧线时,与河面斜交, 使测线长度足够长。从前面的地震折射波原理可知,地震折射波法有盲区,在布置测线时 ,考虑盲区外,还应该有足够长的相遇段。以达到物探工作的目的。3实际工作中,为了消除水流的干扰,得到信噪比高的有效波,一般 采用激发点与接收点互换的方法。在野外工作中,一般采用河中激发,为了解释的需要,激发点最好在 同一个深度;而在岸两边各布置两个检波器,一个做

5、相遇点,一个做追逐点 。做追逐点的检波器尽量远,由于在水中激发,能量是足够的。4.应用实例在某电站坝址区,水 面宽在100120m之间 ,开始时未考虑覆盖层 的深度,垂直河面布置 测线,相遇时距曲线没 有相遇段(图3),工 作目的未到达。后经过 分析,考虑覆盖层可能 有一定的厚度,采用斜 线布置,测线长度在 200300m左右,最终 到达物探工作的目的。图3 垂直河面布置的测线4.应用实例图4 斜河布置的测线4.应用实例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地 形、地质条件,灵活的选用 观测系统,开展物探工作, 布置测线,在某电站坝址区 ,江水在江左岸通过,河水 面宽120m,而江右岸有一 滩地,宽有250m左右,根 据实际情况,滩地与河面做 横河测线,在解释过程中, 采取不同的V1速度,而解释 成果有5090m之间。图5 滩地与河面联合的横河测线5.结束语在水电站前期工作中,采用水上地震折射法探测河道覆盖层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布置测线。应该注意的是,根据费马原理,我们测得是最小时间,也就是时间最短,反映在解释成果就是最小厚度,这点应该在报告中加以说明。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