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南省南阳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703435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336.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河南省南阳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生物】河南省南阳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生物】河南省南阳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生物】河南省南阳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生物】河南省南阳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河南省南阳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河南省南阳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4-20152014-2015 学年省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学年省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生物试卷一、选择题(一、选择题(5454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1.51.5 分)分)1 (1.5 分)人类精子发生过程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胞中染色单体数最多可达 92 条B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是不同的C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两个相同精子的概率最大为( )23D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分离之前考点: 精子的形成过程分析: 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

2、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 2 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 2 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

3、4 个精子,但只有 2 种基因型解答: 解:A、人有 46 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可形成 92 条染色单体,A 正确;2B、由于 DNA 复制时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因此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是不同的,B 正确;C、在正常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可产生两个相同的次级精母细胞,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可产生两个相同的精子,所以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两个相同精子的概率最大为 1,C错误;D、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D 正确故选:C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明确一

4、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可形成 4个共 2 种精子2 (1.5 分) (2015江西一模)细胞分裂是生物体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图表示某植株体细胞分裂,下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DNA 数目加倍B图表示某动物睾丸内的减数分裂,此细胞产生 Aa 精子的几率是 0C图是某高等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一定代表的是卵细胞D图、所示细胞的染色体行为分别对应于图的 BC、DE 段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3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细胞只有 3 条染色体,因此只能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

5、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属于有丝分裂中期图;细胞只有 3 条染色体,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产生的子细胞图中表示一条染色体上的 DNA 分子数的变化,一般 AB 段表示 DNA 分子的复制,CD 段表示着丝点分裂的结果解答: 解:A、图是处于分裂中期,下一个时期为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 DNA 数目不变,A 错误;B、图有同源染色体,而且是着丝点位于赤道板中央,图为有丝分裂图象,B 错误;C、图可能是卵细胞或极体,C 错误;D、图的 BC 段表示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DE 段表示无染色单体,D 正确故选:D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考查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的特点,

6、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理解能力,并能根据所学知识准确判断细胞所属分裂方式和时期,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3 (1.5 分)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标记的某动物的睾丸细胞,等位基因 A、a 被分别标记为红、黄色,等位基因 B、b 被分别标记为蓝、绿色细胞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A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 2 个B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 1 个C时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 2 个D图中精细胞产生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异常4考点: 细胞的

7、减数分裂;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分析: 本题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随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先回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然后结合题图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解答: 解:A、分析题图可知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着丝点分裂,向每一极移动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 1 个,A 错误;B、分析题图可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等位基因已经发生了分离,因此向每一极移动的荧光点红、黄色不能同时出现,蓝、绿色也不能同时出现,B 错误;C、为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发生了复制,基因加倍,此时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因此该细胞中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 2 个,C

8、正确;D、分析题图可知,图中的精细胞存在等位基因 B 和 b,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 B 与 b 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分离所致,D 错误故选:C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基因的行为变化,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基因的变化,正确分析题图弄清楚表达的细胞分裂方式和发生的时期是解题的突破口,对减数分裂过程的染色体行为、数目变化的熟练掌握的结对题目的关键,D 选项是难点,解题时先从形成的异常精子的特点入手去分析4 (1.5 分)一变异雄果蝇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 如果不再发生染色体丢失,则对其精原细胞分裂所作的推断,正确的是( )A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 25%染色体数是正

9、常的B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 50%染色体数是正常的5C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 50%染色体数是正常的D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 100%染色体数是正常的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区别: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离,然后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解答: 解:AB、该细胞中多了一条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产生的子细胞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会形成一个正常和一个异常的次级精母细胞,故正常染色体数的精子应有 50%,故 A 错误,B 正确;CD、如果是

10、有丝分裂,由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离,使染色体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因此所形成的子细胞都和母细胞一样,都是异常的,故 C、D 错误故选:B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区别,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5 (1.5 分)如图是某种动物细胞生活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 AC 段BCD 段、GH 段的染色体与核 DNA 的数目之比为 1:16C图中显示两种分裂方式,M 段可表示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D“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现象与 AH、HI 所代表的生

11、理过程有关考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的规律性变化;细胞的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C 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CH 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HI 表示受精作用,IM 表示有丝分裂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解答: 解:A、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分裂结束后染色体数目减半,故对应 AC 段,A 正确; B、CD 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细胞中有姐妹染色单体,故染色体与核 DNA 的数目之比是1:2,而 GH 段减数第二次分裂已结束,着丝点已分裂,故此时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

12、 的数目之比 1:1,B 错误;C、图示中显示两种分裂方式,且 IM 段可表示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B 正确;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进行的是有性生殖,从而使得生物具有多样性,D 正确故选:B点评: 考查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知识,难度中等,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6 (1.5 分)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 S 型菌存在某种促进细菌转化的因子B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促成 R 型细菌向 S 型细菌转化的物质是 DNAC艾弗里用化学方法将 S 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分别研究其作用D将 S 型细菌的 DNA 与 R 型细菌混合后

13、可将 R 型细菌全部转化为 S 型细菌7考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分析: S 型细菌有多糖类的荚膜,有毒性,能使小鼠死亡;R 型细菌没有多糖类的荚膜,无毒性,不能使小鼠死亡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 型细菌小鼠存活;S 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R 型细菌小鼠死亡;验证明了 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的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即 S 型细菌的 DNA 能将 R 型细菌转化成有毒性的 S 型细菌解答: 解:A、由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R 型细菌小鼠死亡,所以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加热

14、杀死的 S 型菌存在某种促进细菌转化的因子,A 正确;B、艾弗里将 S 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开,分别于 R 型细菌混合,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B 正确;C、艾弗里用化学方法将 S 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分别研究其作用,从而得出 DNA 是遗传物质的结论,C 正确;D、将 S 型细菌与 R 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说明无毒的 R 型细菌转化成了有毒的 S 型细菌,但转化效率是很低的,所以从死亡小鼠体内能分离到 S 型细菌,也能分离到 R 型细菌,D 错误故选:D点评: 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实验的理解,能灵活运用

15、所学知识解决新情景下的问题本题解题的关键就是只有 R 型活菌+加热杀死的 S 菌的 DNA 才能转化为致死的 S 型菌7 (1.5 分) (2015洛阳一模)赫尔希与蔡斯用32P 标记 T2 噬菌体与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32P 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也不排除有少量放射性8B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降低C本实验的目的是单独研究 DNA 在遗传中的作用D本实验说明了 DNA 在亲子代之间传递具有连续性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析: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培养时间要适宜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

16、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短,噬菌体还未完全侵染到细菌内,也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解答: 解:A、用32P 标记 T2噬菌体的 DNA,与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经过搅拌、离心,32P 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也有可能有少量噬菌体为侵入到细菌中,导致上清液有少量放射性,故 A 正确;B、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故 B 错误;C、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噬菌体只将自身的 DNA 注入到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故 C 正确;D、噬菌体 DNA 注入到细菌内,会产生许多同样的子代噬菌体,说明 DNA 在亲子代之间传递具有连续性,故 D 正确故选:B点评: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相关知识,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