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51703433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的演变百 家 争 鸣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背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新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的 思想主张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 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一.明清思想活跃的背景:1.政治:2.经济:3.阶级:4.思想: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阶级矛盾、民族矛 盾尖锐,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 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程朱理学依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认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历 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李贽李贽(1527-1602)(1527-1602)是是明朝明朝后期后期具有封建叛具有封建叛 逆色彩和战斗精神逆色彩和战斗精神的著名思想家。的著名思想家。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李贽故居(福建泉州)人生经历:人生经历: 求学求学做官做官入狱入狱性格特征:性格特征:正直清廉、正直清廉、“ “离经叛道离经叛道” ”代表

3、作代表作 : 焚书焚书 藏书藏书李贽(号卓吾又号 温陵居士) 思想主张思想主张(民本思想飞跃突破)(民本思想飞跃突破)1、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否 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2、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不能以“圣人”之 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 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4、主张男女平等。另外,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 ,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材料一:李贽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尧舜同普 通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圣人。种地、做生意,一切 谋生活动,都是普通人的物质利益,这些就是道。材料二:李贽还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

4、 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 不欲富贵,未之有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 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 取高官厚禄罢了。 问:上述两段文字主要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李贽主张人们应该有平等地位,反映了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 封建特权,尊重普通人的利益和地位;他提出人皆有私,揭露道学先生的虚伪,反映了其反对宋明理 学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和对纲常礼教的揭露、批判。3、评价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 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强调个性发展,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 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 有民

5、主色彩。顾炎武顾炎武(亭林先生)(亭林先生)黄宗羲黄宗羲(梨洲先生)(梨洲先生)王夫之(王夫之( 船船 山先生)山先生)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1 1、共同的生活背景:、共同的生活背景:政治政治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 的危机日益加深;的危机日益加深;经济: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根源)(根源) ;思想:思想: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经历:经历:都参加了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都参加了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 ,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曾

6、参加浙江南明鲁 王政权的抗清斗争。鲁王政权失败以后,他带 着老母东奔西跑,险些被清政府捕去,后来长 期在故乡隐居。黄宗羲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 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宋元学案 和明儒学案等。明夷待访录是在1663 年写成的一本字数不很多的著作,但是鲜明地 表达了他的民主思想,因此被清政府长期列为 禁书。人物生平简介:2、黄宗羲的思想:1、敢于批判君主专制,这是其思想的最精彩处。“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2、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他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 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3、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代表作:明夷待访录评价: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

7、动作用。3、顾炎武的经世至用思想A、倡导经世致用,崇实致用。 B、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C、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 ,寄之天下之人。” D、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评价: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 ”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 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它的主旨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它的主旨 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 要到实践中求真知,做有利于国计民要到实践中求真知,做有利于国计民 生的实事。生的实事。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 和现实结合,解

8、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 从中发挥自己的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从中发挥自己的政治见解,并用于社 会改革。会改革。什么叫“经世致用”?顾炎武顾炎武亭林先生亭林先生材料: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 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 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 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 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 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 贱,与有责焉耳矣。 结合材料,如何理解亡国与亡 天下?亡国:改朝换代,统亡国:改朝换代,统 治者政权的变更。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亡天下:民族、文化 的沦亡,关系到整个的沦亡,关系到整个 民族的命运。民族

9、的命运。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4、王夫之的思想(1)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变化有 规律可循。 认识论: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 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具有朴素的 辩证法思想 评价: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 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2)政治思想以“循天下之公”为主旨。从三个方面深刻 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第一,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第二,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第三,法治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

10、限 制君权。 (2)学术思想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 主张“经世致用”,提倡以史为鉴,将 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努力构筑具 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5、三者的共同观点(1)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 下为主,君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称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 责焉”(近代梁启超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 极求真并实践。 (3)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 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认为“气”(物质) 在先,“理”(精神)在后,认识来源于实 践(唯物主义认识论)。6、不同的思想特点5、唐甄论“凡为

11、帝王者皆贼也”唐甄-清初经世致用之学的积极倡导者之一,著 有潜书。大胆地批判专制君主。猛烈地抨击“官”。唐甄思想的局限性: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的腐败行为的批判并没有上 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在他的思想深处,仍然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鲜明的 君主之上。其思想仍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 ,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 反不谓之贼乎!天下难治,人们以为是民难治,实 则不然,“难治者,非民也,官也”。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唐甄的观点:评价评价: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 进步思想

12、家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 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 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 影响。构成中国启蒙思想的洪流影响。构成中国启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 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 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 基础。基础。2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 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