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课件58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00588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家思想课件58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道家思想课件58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道家思想课件58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道家思想课件58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道家思想课件58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家思想课件5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思想课件58(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化通论中国文化通论道家思想所谓“道家”,是指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宗脉的学术派 别的总称。是“道德家”的简称,因老子道德经而得名。是春秋战国 时期兴起的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老子和庄子是其主要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另外,据说关 尹、列子、杨朱等也是道家学派早期的一些思想大师,而何晏、王弼、 阮籍、嵇康、郭象、陶渊明等则是魏晋时期援道入儒或调和儒道的一些 著名人物。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是老子和庄子,另外,管子 、吕氏春秋、黄老帛书、列子、淮南子等古代典籍 ,它们或也是道家的代表作,或保留了丰富的道家思想资料。 道家、道家代表人物、道家经典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 老子 、 庄子 、 黄老学

2、派 。司马谈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派。之后道家思想渗透在 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魏晋玄学是道家思想最明显的复兴 思潮。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流 派之一,与儒家相互激荡,相辅相成。个人认为:在中国的传 统思想中,儒家是表,道家才是真正内在。儒家其实是吸收道 家思想本质的;后来的佛教、道教都是在以道为本质上出现的 。可以说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道家的文化。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 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 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个人的品格修养。 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 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道家思

3、想与道教的根本区别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家追求的是清静无为,顺应 自然。 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教追求的是益寿延年,得道成仙 。一、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 展1、道家思想的创始阶段老子道家思想的产生A、道家创始人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 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 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 子,隐君子也”。 老子的名字与长相 老子的籍贯与工作 老子为什么写作道德经点击播放点击播放B、道德经传说中道德经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老聃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道家思想的经典道德经之所以得到广泛的流传,主要是因为它的篇幅 很短,加上言语古朴精练。道德经的主要内涵v道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是“道

4、”。 “道”是他用 以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最高范畴。1、道是构成世界的本体。2、道是创造宇宙的原动力。3、道是天地万物运转的法则 :一是“无为”;一是“柔弱”。 道【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 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域中有四大,而人 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 二十五章) 【译文】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 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 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 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

5、叫做“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 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道v【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 母也。 (第一章) v【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 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 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 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 “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 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道【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四十二章 )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

6、身包含 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 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 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 和谐体。道的作用【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 神,其神 【译文】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 不要频繁翻动导致破碎,要注意掌握火候 。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 是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 。无为:通过无为产生有为。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 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 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三十七章 )【译文】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 不

7、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 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 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 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无为:通过无为产生有为。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 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译文】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 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 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

8、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 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无为:通过无为产生有为。 【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 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译文】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 诡秘的办法去用兵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 人民就自然淳朴。” 。 无为【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 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第九章)【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 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 藏;

9、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 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 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无为而治【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 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 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 章)【译文】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 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 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 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 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 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无为【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

10、其易 ,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 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 ,故终无难矣。(第六十三章)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 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 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 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 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柔弱:柔事物的生存状态

11、,有很大灵活性;弱即低姿态【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 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 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 十六章)【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 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 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 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柔弱:柔事物的生存状态,有大的灵活性;弱即低姿态 。【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 不能久,而况于人

12、乎?(第二十三章)【译文】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 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 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 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柔弱:柔事物的生存状态,有大的灵活性;弱即低姿态【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 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 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 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 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 ,“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道德经经典名言v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 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v合抱的大树,生长

13、于细小的萌芽;九层 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 ,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道德经经典名言v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 无形;道隐无名。v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 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 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 无声。道德经经典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 、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 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 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 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 才

14、算真正的长寿。道德经经典名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 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 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 ,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 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 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道德经 朴素的辩证思想 老子哲学中有许多极可宝贵的精华,这就是他朴素的辩证 法思想。他认为,事物的自身都包含着他善,任何事物都是正 与反、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

15、的甚至相反相 成,所谓“曲则全,校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 惑”,这些对立统一的关系,都可以物极必反,互相转化,“正 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从这些辩 证观点出发,老于建立了他的策略思想,即以弱胜强,以柔克 刚等等。但过分强调“柔弱”,也给他的思想带来许多消极性、 如消极退让,无为而治,否定进步等。2、道家思想的发展阶段庄子庄子庄子名周, 字子休 ,宋国蒙人, 曾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 时。庄子一生不为名利所动, 淡泊名 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所著书五十二 篇名庄子。大旨本于老子, 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对后世哲学、文 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点击图片播放影片点

16、击图片播放影片庄子的逍遥游生命的境界层次第一个层次: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 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第二个层次则是宋荣子: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 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 分,辩乎荣辱之竟,斯以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第三个层次的人是列子:夫列子欲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 行,犹有所待者也。 第四个层次则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A、庄子理想人格的标志1、这种人了解人生痛苦的根源。 2、这种人懂得并掌握如何摆脱各种限制的方法和途径。3、这种人有超凡的精神境界和脱俗的生活方式。 3、道家思想的分化与六边黄老之学3、道家思想的分化与六边黄老之学3、道家思想的分化与流变黄老之学所谓黄老之学,是指由老学与黄帝 崇拜结合而形成的学说,其思想如司马谈所说 “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可黄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