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33号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1700330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6 大小: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风民俗33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民风民俗33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民风民俗33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民风民俗33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民风民俗33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风民俗33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风民俗33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风民俗立春风俗 东郊迎春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 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 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 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 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 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 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 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 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 ),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 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

2、,士庶交相庆贺, 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 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这种“拜春“的活动 ,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 式,又称行春。 关于少数民族的资料,风俗,饮食习惯,居 住环境(至少2个民族) 傣族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 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傣族人大 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常 春,盛产稻谷、甘蔗、樟脑、咖啡等农作物,经济作物 ,出产柚木、紫檀、铁力木等珍贵木材,还有野象,犀 牛、金丝猴、孔雀等珍禽异兽,被称为“孔雀之乡”。傣族男子上身穿短衫,下着长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 布

3、或青布包头。有纹身的习惯。妇女穿窄袖短衣和筒裙 。住房是干栏式建筑,西双版纳、德宏瑞丽一带的竹楼 别具风格。傣族信奉佛教,过去西双版纳未成年的男子 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才能还俗回家。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 风格,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图片服饰简介 苗族: 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苗族妇女 的衣着美观、大方,大襟上衣绣有花饰图 案,下身穿百褶裙,犹如开屏的孔誉尾, 非常富有民族特色。苗族妇女的服饰是苗 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苗族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虹染,工艺精 湛,深得国内外赞誉。 别致的民间工艺品 民间工艺品-剪纸艺术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工艺品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 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较其它 水晶工艺品,玻璃工艺品,陶瓷工艺品,树脂工艺品,普 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 ,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 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 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工艺 品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已发现的最早 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学者们则认为 可推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 俗,而虽已找到蔡伦以前的东汉纸张实物,严格意义上的 剪纸恐不会早于汉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