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稳态与环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00034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稳态与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高三生物稳态与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高三生物稳态与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高三生物稳态与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高三生物稳态与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稳态与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稳态与环境(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一轮复习必修3稳态与环境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必修3稳态与环境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免疫调节 植物的激素调节 种群和群落 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 护 生态系统的功能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组成:骨髓、淋巴结、胸腺、脾、扁桃体 功能: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 场所2.免疫细胞 组成:吞噬细胞淋巴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功能:发挥免疫作用3.免疫活性物质 组成: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 功能:发挥免疫作用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卫功能 第一道防线:皮肤

2、和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组成: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非特异性 免疫类型及过程 体液免疫 在多数情况下,抗 原、抗体结合后会 发生进一步的变 化,如形成沉淀或 细胞集团,进而被 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细胞免疫 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 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 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免疫失调病 过敏反应 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自身免疫病

3、概念: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举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 概念: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类型: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遗传、生来就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AIDS)原因:感染了HIV,T细胞被破坏传播途径:血液、性、母婴预防:洁身自爱,不共用卫生工具世界艾滋病日:12.1监视和清除功能 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 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三、免疫学的应用 1.预防接种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 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 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 免

4、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 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 原体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 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 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体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 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 止病原体的伤害。2.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 3.器官移植 免疫抑制剂:类固醇、环孢霉素A 机制: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使免疫系统暂时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植物的激素调节一、生长素的发现 1.问题提出:植物的向光性 概念:在单侧光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机制: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于向光侧,导致两侧生长不均匀

5、,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意义:有利于接受光照二、过程 1.达尔文 单侧光照使胚芽鞘 的尖端产生某种刺 激,这种刺激传递 到下部的伸长区 时,造成背光侧比 向光侧生长快2.詹森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 刺激可以透过琼脂 片传递给下部3.拜耳 胚芽鞘的弯曲生 长,是因为尖端产 生的刺激在其下部 分布不均匀造成的4.温特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 刺激是一种化学物 质,并把这种物质 命名为生长素5.郭葛 首先从人的尿中分 离出具有生长素效 应的化学物质 吲哚乙酸,继而才 从高等植物中分离 出生长素,并确认 它就是吲哚乙酸二、植物激素的概念 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 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 著

6、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三、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1.产生 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 的种子 原料:色氨酸2.运输 纵向运输 极性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横向运输 部位:茎尖、根尖、芽尖、胚芽鞘尖端 原因:光照或重力等因素分布不均匀 方向:从向光侧到背光侧从背地侧到近地侧3.分布 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种都有分布,但相 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 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 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四、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机理:促进细

7、胞纵向伸长影响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 2.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3.表现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4.例证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茎背地性和根向地性 的原因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侧芽 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 宝塔形树冠5.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长素的应用:解除顶端优势 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促进果实发育,培育无子果实 防止落花落果 除草剂激素名称合成的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生理功能赤霉素幼芽、幼根 和未成熟的 种子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1.促进细胞纵向伸长

8、,从而 引起茎秆伸长和植株增高; 2.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 促进萌发细胞分裂素根尖、茎尖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 部位1.促进细胞分裂; 2.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 的衰老脱落酸根冠和萎蔫 的叶片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 期的器官1.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 ; 2.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 落乙烯广泛存在于 植物体,成 熟的果实含 量最多广泛存在于植物体, 成熟的果实含量最多1.促进果实成熟; 2.促使器官脱落五、其他植物激素六、激素调节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2.意义:使生物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适应环境变化,并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 七、植物生长调节剂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

9、调节作用的 化学物质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调查方法:取样调查法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意义: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2.出生率和死亡率 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增长率: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4.年龄组成 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增长型:老年个体很少,幼年个体很多 稳定型:各年龄

10、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和密度的变化趋势5.性别比例 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意义:对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1.构建种群增长模型 方法: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意义:更直观地反映种群的增长趋势2.增长曲线 “J”型曲线 产生原因: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数学模型:NtN0t 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呈“J”型“S”型曲线 产生原因:环境条件(空间、食物、天敌等)的制约 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

11、允许的最大值(K值,即环境容纳量)后将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三、群落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 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 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3.结构 垂直结构 特点:分层现象 成因:光照植物分层动物的栖所、食物分层动物分层 水平结构 特点:不同种群呈地段性分布 成因:地形变化、湿度、盐碱度、光照 、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4.演替 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 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类型: 初生演替 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

12、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 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干扰正常演替生态环境破坏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 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3、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生产者: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自养生物,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分解者:只能利用已经死亡的生物体内的有机物腐生异养生物,大多数细菌和真菌、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完成物质循环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联系 特点: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除初级消费者外,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成因:一种生物常以多种生物为食一种生物常被多种生物所食 意义: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14、和能量流动的渠道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基础:负反馈调节4.组成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 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 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 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 定性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适度利用,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对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 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

15、生态系统的内部 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三、生态环境的保护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现状:基数大,增长快 前景:21世纪中叶达到峰值后开始缓慢下降,基本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资源的压力水资源的压力能源的压力森林资源的压力环境污染的压力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全球性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 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 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 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

16、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 间接价值:生态功能远远大于直接价值 潜在价值措施 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 关键: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 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 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生态系统的功能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2.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3.总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非照射到该生态系统的太阳能的总量4.过程5.特点 单向流动:不能逆转,也不能循环 原因:食物链上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是捕食关系;能量最终转化为热能形式,而生物体不能直接利用热能逐级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