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1698009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8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2010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2010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2010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2010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10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管理学 期末复习教师教师: :蔡天明蔡天明手机手机:13913301519:13913301519E- E-mail:mail: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 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 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不包括由自然因素(如地震和海啸)引发的环境 变化。环境管理的定义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 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也 就是说,环境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通 过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教育的、科技的等手段来进 行,它是人类社会发

2、展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内容。” 环境管理的目的人类必须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 复被损害的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 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 、和谐地共同发展下去。环境与发展间的关系1、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环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活动空间 (2)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产出 (3)环境提供了宝贵的污染物消纳力 2、环境问题根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1)人类从环境过度索取各种自然资源 (2)人类向环境过度排放各种污染物质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人类

3、发展承接产业转移要注意什么? 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 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 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 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 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遵循市场规律, 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 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投 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2)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从各地实际情况 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防 止低水平重复

4、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 业集聚,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规划统筹,优化 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 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 力。 (3)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加强生态建设 ,注重环境保护,强化污染防治,严禁污染产业和落 后生产能力转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 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承载能力。承接产业 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复 制,更不能转移污染和落后。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 转移过程中,必须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 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发展

5、瓶颈,优化发展环境,增 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 动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良性竞争、互利共 赢。 第二章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系统论系统定义: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 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 体。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 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 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 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 ,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科学2、要素 定义: 要素指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如下:n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系统是整体,要素是 系统的组成部分;n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系统支配和依

6、赖要 素;n相对性:系统和要素的区分是相对的3、联系定义:指一个要素的存在与变化同另一个要 素的存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也称为耦合。联系可以分为两种:(1)相干性联系整体功能 (2)非相干性联系(如随机联系)联系的内容: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4、环境定义:系统以外的部分称为系统的环境,它 是存在于系统之外与系统发生作用的事物 的总称,为系统提供物质、能量、信息或 接受系统输出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 和系统环境的分界称为系统边界。n (一)整体性观念n (二)相关性观念n (三)结构性观念n (四)层次性观念n (五)动态性观念n (六)目的性观念n (七)环境适应性观念第二节 控制论一、基本概

7、念: 1 可能性空间可能性空间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面临的所有可 能情况的全体,即各种可能状态的集合。 2 控制人们根据确定的目的,设法改变和创造条件, 对考察对象施加某种作用,使事物沿着可能性空间 内某个确定方向或状态发展,这种作用就叫做控制 。控制能力是创造条件改变事物在可能性空间内 的状态能力。3 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环境对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叫做系统的输入;系 统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叫做系统的输出。 4 反馈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通过一定的通道反送到输 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发生影响的 过程。用系统活动的结果来调整系统下一步动 作的方法,叫反馈方法,其特点是根据过去的 情况来调整未来的操作行为

8、。二、控制方式与控制系统 1 控制方式所谓控制就是施控者选择适当的控制手段,作用于受 控者,以期引起或达到受控者的行为状态发生合乎目的的 变化。 控制论系统的两个基本要素:n施控部分(控制部分)n被控部分控制方式分为以下三种:(1)简单控制(2)补 偿控制(3)反馈控制控制系统施控部分是由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环节按一 定的方式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称之为“控制 系统”。控制系统的环节:敏感环节、决策环节、执行环节、中间转 换环节三种生产 1、 物资生产物资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 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 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物资生产的效率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的 组织方式、生

9、产方式、劳动技术装备,即 经济组织结构、经济运行方式、经济规模 、科技水平、经济关系等。考察物资生产的基本参量是:资源利用 率、社会生产力、产品流向比。资源利用率:将从环境中索取的自然资源和从废弃物中取得的再生物转化为产品的 比例。资源利用率越高,表明在产出同等 产品时从环境中索取的自然资源越少,向 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也越少。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各种产品的总能力。产品流向比:提供给人口生产的产品总量和服务于环境生产的产品总量的比例。2、人口生产人类生存(对物质资料的消费)和生育、 繁衍(人口再生产)的总过程。 考察人口生产 的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 式。 (1)人口数量在不以医

10、疗技术克服死亡或控制生育的前提下,一定的生态环境所能支撑的最大人口数, 称为环境的人口承载力或人口容量。国际人口生态学界将地球人口容量定义为在不损害生物圈以及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 资源的条件下,地球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下所能 供养的最大人口数。(2)消费方式消费方式中包含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消费出口比三 个基本参量。消费水准:人均物质资料(生活资源和生活资料)消费量。消费入口比:个人生活消耗的物质资料中直接取自环境生产的生活资源与取自物资生产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比。消费出口比:物质经人口生产环节消费后消费再生物(回用于物资生产部分)与消费废弃物(直接返回环境生产部 分)的数量比。3、环境生产

11、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物(生产和消费过 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出各种自然资源(风景、森 林、水源、矿藏等)的总过程。考察环境生产的基 本参量是: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3)人口素质人口素质涵盖人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修养,它不但表现在人参加物资生产和环 境生产的能力上,而且表现在调节自我生产和消 费方式的能力上。界面的定义: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 或联系渠道。界面的基本特征:1、界面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发生作用的产物,只存在 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是相互发生作用的通道,为大家 所共有,在互不联系、互不发生作用的事物之间不存在界 面。2、界面是共有的。来自相

12、互作用的各个系统之间的物质 流、能量流、信息流在界面上交汇,因此界面是各系统中 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界面的活动状态决定着 各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第四节 界面活动控制论第五节 生态和环境经济学理论一、生态经济学有关理论 (一)生态系统平衡理论 1.生态系统的五大规律 (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 (2)物质循环转化的再生规律 (3)物质输入输出的平衡规律,又称协调稳定 规律。 (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 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 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

13、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 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 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第七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一、全过程控制原则产品是联系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纽带,也是人与环 境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载体,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 全过程控制应当是环境管理的焦点。 二、双赢原则双赢原则要求在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中, 不可牺牲任何一方,谋求实现既保护环境 又发展经济的双赢结果。第三章 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第一节 环境管理的对象与职能 一、环境管理的对象环境管理对象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各种行为,通过合理约束和正确引导消费、生产、决策行为 ,谋求人类与环境的持续、和谐发展第三节 我国环境管理基本制度一、环

14、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1、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在1983年12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被确定为我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极大推动环境管理工作的发展。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确定我国环境保护的基 本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 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2、“三十二字基本方针”阶段3、“三同步、三统一基本方针”阶段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对“三十二字”基本方针 进行重大理论发展创新,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 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一基本方针。环

15、境保护的基本政策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制定了“预防为 主”、“谁污染谁治理”,以及强化环境监督管 理的三大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这三大政策 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依据我国的国情,根 据我国多年环保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以强化 环境管理为核心,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 的协调发展战略为目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 环境保护道路。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特殊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生态系统而划定的区域,以及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迹等 。 重要生态功能区是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 涵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 固沙、洪水调蓄等重点生态功能。 流域水环境保护是从全流域的视角,从整个流域环境生

16、态保护的统筹出发进行的整理与保护活动,包含了流域水 资源的调用、上下游总量控制、生态功能涵养等多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又称环境质量的预断评价,是对拟议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政府决策 在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科学的 预测和评估,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 ,最大限度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特殊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文物保护单位等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 的地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 社会关注区: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 、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 、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特征敏感区:对某类或某几类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或生态影响 因子特别敏感区域,如: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水土流 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资源性缺水地区;森林 公园、地质公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