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694479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本单元复习提纲1.本单元阶段特征2.2009年高考考纲要求3.基础知识5.高考链接6.复习建议4.重难点分析*3一.本单元阶段特征1.时间:1917年3月-1936年苏联新宪法 颁布2.特征: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苏俄(苏联)国 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4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 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二.2009年高考大纲要求*5三.基础知识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

2、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1、历史条件: (1)俄国已具备帝国主义的各种基本特征,垄断组织操 纵经济。(客观) (2)封建农奴制残余和对外国资本的依赖,阻碍了俄国 经济的发展; (客观) (3)俄国无产阶级组织性和战斗性强,有布尔什维克党 的领导。 (主观) (4) “一战”激化了矛盾,革命形势成熟*6二、革命准备1、二月革命(1917年3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 (1)原因:一战使俄国国内各种矛盾非常尖锐,经济濒于崩溃。“ 战争引起革命”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领导、反沙皇专制) (3)结果: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工 人士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四

3、月提纲:提出了使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 社会主义革命任务为俄国革命指明了前途。(最重要的准备) 3、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使俄国局势继续恶化,人民掀起新的 革命高潮。革命时机成熟。 4、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7月)标志两个政权并立局面结束; 表明革命和平过渡的不可能。1起义: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和士兵 在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 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7三、革命政权建立(措施) 1、政治上:成立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 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对一

4、切企业实行 监督(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寺院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封建半封 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取得农民的支持,巩固工 农联盟)。 3、外交上: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四、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1、面临的形势(内外):战争环境 经济破坏 物资匮乏 2、巩固措施(含革命措施,从略): 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经济已严重破坏的条件下,在粉碎剥削阶级 的叛乱和外来武装干涉的严酷战争中,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非常政策。这一政策的 实施,使苏维埃控制了全部经济,取消了商品生产,运用

5、法令调整生产,并对产 品特别是强制无代价搜集的粮食进行平均分配。实际上是带有共产主义色彩的军 事统治政策。它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红军 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是它违背了商品经济规律,也触犯 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8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年-1927 年) 1、原因:四年帝国主义战争和三年国内战争 加之1921年的天灾使苏俄经济濒于破产。经 济破坏引发严重的政治后果。 2、目的:恢复发展生产,巩固工农联盟。 3、内容及性质:内容见教材;性质是:苏俄由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采取的一次经济措 施。*9新经济政策与战

6、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背景政治经济形势十分 困难国际环境好转,经济形势 仍十分严峻农业无代价的征收农民的 粮食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 有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 中小企业 商品禁止商品贸易从产品交换到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平均 主义配给制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 工资级别制评价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引起工农不满 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得 到人民欢迎*10w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恢复 和发展商品经济。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 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探索 。从实施的背景、过程和结

7、果来看,四项具体政策的重点 是粮食税。 新经济政策历史意义:这一政策立足于基本国情,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和政治 上的工农联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性和策略性。 其意义从以下三点掌握: 经济意义: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积极性,迅速恢复了 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意义:巩固了工农联盟。 理论意义: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 方法,为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创造了条件,其原则和经验 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 了宝贵经验。对当今中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11六、俄国十月革命特点:首先,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 落后的国家单独取得革命胜利。其次,它走的是

8、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又扩展 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第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12七、革命意义:教材第4页共四点八、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1、俄国是帝国主义阵线中最薄弱的环节,矛 盾尖锐。 2.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工人、农民的 互相配合,采用暴力斗争形式。 3.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援。(1919年成立的共产 国际号召各国支持苏俄革命)*13共产国际的建 立时间1919年3月地点莫斯科纲领共产国际行动纲领性质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 世界性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 支部,受它的领导。*14本节知识结构十月革命的胜利条件经过特点意义苏维埃政 权的

9、巩固背景措施 结果向社会主 义的过渡新经济政策(重点把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内容意义 苏联成立: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15第三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6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时代) 1、联共(布)十四大:1925年,制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 2、联共(布)十五大:1927年,制订农业集体化的决议。 3、制订五年计划:自1928年起,开展有组织的经济建设。(1928 1932一五计划、19331937二五计划) 4、成就: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形成了 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一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

10、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存在的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十分巨大,但也存在严重问 题。 例如,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的比例失调;片面强调产 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不高;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得太 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农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17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1936新宪法的颁布 1、新宪法的颁布1936苏联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 内容: 国家性质: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 政治基础: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基本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 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1、 2、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 法制。 3、如何认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评价)见教材 4 、个人崇拜的盛行和大清洗运动(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 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18小结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一五计划、二五计划主要成就严重问题政治颁布苏联新宪法 进行肃反运动*19重难点分析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第一、垄断组织在俄国经济中已起决定作用。一战前,俄国的垄断 组织已经控制了国家的经济

12、命脉。这表明俄国的社会化生产程度进 一步提高,已经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 第二、相对落后的俄国集中了各种矛盾,封建农奴制的存在,决定 了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残余势力与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的矛盾是俄 国社会主要矛盾,沙皇的民族压迫,激起俄国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沙俄对外殖民扩张,又引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沙俄的矛盾, 俄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重重。这些矛盾都集中反映了俄国 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旧政权易于被推翻。 第三、俄国无产阶级及其革命政党的成熟,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 维克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 命的号召,这是社会主义革命最重要的主观条

13、件。 第四、一战使俄国各种矛盾激化,也导致沙皇统治濒于崩溃,推动 了革命的爆发。总之,从客观条件主观条件都说明十月革命的爆发 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20二、苏俄政府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原因(1)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没有一支可以作战的军队进行自卫战争,这 是决定苏俄必须签订割地赔款和约的最主要的原因。(2)经过三年多大战的破坏,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苏俄的武 器、粮食等战略物质极端缺乏。(3)苏维埃政权正在建立之中,国内反革命破坏活动十分猖獗,迫切 需要早日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争取一个和平喘息的时机,以便巩固 政权,壮大红军,恢复经济,聚集力量,做好反侵略准备。(4)广大人民被战争弄得精疲力

14、竭,困苦不堪,他们厌恶战争,渴望 结束战争,要求和平。*21 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从1918年至1937年苏 俄(联)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两次重大变化,每 次变化的内容和特点各是什么?变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取消新经济政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内容和特点: 第一次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极端的做法,利用市场 、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第二次则放弃新经济政策,用高度的计划、单一 的公有制和行政手段发展经济。*22 四:概述十月革命到二战前苏俄(联)农业政策的重大 变化及其影响。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变化及影响: 1、十月革命胜利,工农苏维埃政权建立。没收地主、皇室和

15、寺院 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巩固了新生 的苏维埃政权。 2、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面临内忧外患,实施余粮收集制;保障了 军事胜利,但损害了农民利益。 3、1921年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促使苏俄用粮食税代替余粮 收集制,纳税后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并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 土地和雇佣劳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 4、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一定 程度上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造成了农业的长期落后。 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必须从 实际出发,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23五、苏联在工

16、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 重工业?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原因: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需要加强国 防力量,因此加快重工业的发展。不同:进程西方从轻工业到重工业。资金来源苏联靠行政手段高积累多投资 ;西方殖民掠夺和借款。 产生的原因:社会制度和国际环境*24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 成就: 生产力-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基本实现了以 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生 产关系-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支配地位;新宪法 的颁布标志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存在问题: 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使农业和轻工 业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片面强调了产值和产量,产 品单调,质量低下;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消费品的供不应求, 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 太多,使农民生产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