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生态环境教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88554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5.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章 生态环境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9章 生态环境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9章 生态环境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9章 生态环境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9章 生态环境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9章 生态环境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章 生态环境教育(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生态环境教育 *1第一节 生态环境教育发展概况 一、国际生态环境教育发展概况 国际环境教育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伴随全球性的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出现严重危机 机,人类必需扭转这一趋势的紧迫的社会需求 下,应运而生的一项新的教育内容。环境教育 学家王民(1996)把它分为自发阶段、推动阶段 和全面开展三个时期: Date2(一)自发阶段(1950-1970年) 本世纪中叶开始,造成上百乃至数千人中毒或死 亡的环境公害事件不断发生: 如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造成几 千人发病,60人死亡; 日本“水俣事件”(1953),造成180人病,50多人 死亡; 日本咪糠油事件“

2、(1968),造成10000多人中毒 ,16人死亡等等,被人们称为八大公害事件,引起 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强烈关注。 大工业日益发展的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环境问 题也随之发展且逐步恶化,50年代形成了第一次 环境问题的高潮。Date3(二)推动阶段(19701990年) 地球生物圈所发生的宏观危机,到了70年代,已引 起世界各国的严重关切。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 境会议中,提出:应该建立国际环境教育项目,环境 教育的进行应采用跨学科途径,在校内和校外都需 要进行,在各教育层次都需要进行。 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 立国际环境教育项目(IEEP)。

3、该项目的主要目的 是帮助各国政府和国家的、地区的、国际的机构 将环境教育纳入正规与非正规的教育系统中。Date4 1977年,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在前苏联第比利斯 召开,并发表了第比利斯宣言。 1987年,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会议在莫斯科召开 ,为90年代及更长远的将来制定了国际环境教育 与培训策略,并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美 学等不同角度全面阐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亘 联系。 与此同时,70年代自然科学家已意识到生物多样 性问题的迫近,意识到人类必须帮助拯救日趋大 量灭绝中的动植物。 Date5(三)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与环境教青的全面 展开(90年代以来) 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已被世界各

4、国所接 受和重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并迅速 联系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21世纪议程第36章“提高环境意识“中指出:“ 目前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内在联系的意识仍然相 当缺乏。提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以加强环 境无害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和行动“ 。并明确提出了:“从小学学龄到成年都接受环境 与发展的教育“的措施。 Date6 1995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组织的“环 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地区研 讨会,在希腊雅典召开。 现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教育列为一项基本 教育,并且认识到:开展环境教育是切实保护环境 的需要,也是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

5、组 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要保 证(王民,1996)。 Date7二、中国环境教育发展概况 (一)、我国环境教育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973-1983年)1973年8月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召开了第一次 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 境的若干决定(试行),环境教育工作也随之起 步。 1979年9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对环境教育作出了明确 的规定。 Date81981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中小 学要普及环境科学知识“。 1981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 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

6、出:“中小 学要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同年,中国环境学 会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秦皇岛召开。 1983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教育委员会第三次 会议在郑州召开。 这几次会议对我国教育系统开展环境教育 起了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认识到 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投入这项工 作。 Date92.发展阶段(19831992年) 1983年,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中国 政府宣布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明确了环境保 护的公众教育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1987年,国家教委在制定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全日 制小学、初中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强调了能源 、环保、生态等教育要渗透在相关学科

7、教学和课 外活动中进行,并提出在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可试 验单独设课或开设讲座等进行环境教育。Date10 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对现行普通高中 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要求普通高中开 设环境保护选修课。北京市、湖南省教 育部门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出版了 环境保护选修课本。 之后,各地也陆续组织编写了适合教学或 自学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课本、课外读物 。Date113.环境教育发展新阶段(1992年至今) 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发大会(UNCED)的召开,和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确立,使全世界自然保护的 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教育的深入进行迈入了一 个新阶段。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教育也进入 了迅速发展时期

8、。 Date12 1992年11月国家教委与国家环保局联合召开第 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 、教育为本“的方针,把环境教育在生态环境保 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1994年3月,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 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环境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 政府重视,教育界积极努力,并且重视国际环境 教育的新动向和新信息,坚持改革开放,所以已 取得显著成绩。 Date13(二)、生态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生态环境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较高水 平的环境教育师资队伍。鉴于环境教育的战线 特别的长,从学生中的儿童、少年,直到勇敢上 进的青年,从

9、社会公众中的工人、农民、知识 分子到干部,直到老人。 生态环境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职的各级教 师都没有系统学过。所以生态环境教育的师培 工作分两条线进行: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 Date14第二节 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一、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 1、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 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使公众掌握生态环境 的有关知识,从而认识生态环境的构成和人类与自 然的关系,逐步建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价值观, 从而具有参与解决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责任感和 实际行动。 Date152.生态环境教育的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帮助公众获得环境知识,了解大自然 的规律; 技能目标:帮助公众逐步掌握识别环境问题和

10、 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态度目标:培养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提高生活 质量、环境质量的兴趣、责任感和积极性; 参与目标:鼓励公众参与当地社区、栖息地解 决环境问题的决策和行动;同时注意为青少年提 供参加环境活动的机会; 意识目标:通过上述4个目标的实施,逐步培 养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有对身边环境的 敏感性,进而建立起生态环保意识。 Date16二、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 依据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特别是青少年的情 况,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包括: 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环境污染及防治; 人口与环境; 资源与环境; 全球环境问题等方面。 Date17第三节

11、生态环境教育的方法 鉴于生态环境教育应该人人参与,应该是 一个从学校到社会全方位的参与过程,所 以生态环境教育应该从社会公众教育、 学校教育、师范教育和特殊生态社区教 育几个方面进行。 Date18一、社会公众教育 社会宣传活动通常对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 和提高,产生重大影响。 实践证明,通过提高意识可以动员公众,并对社 会改革和进步形成越来越大的推动力。 1995年110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中国人 民大学联合组织了一次“全民环境意识调查“。 调查表明,公众对环境保护了解的层次尚低,对 环境保护相关常识知之甚少,获取环保信息的 主要渠道是电视、电影、广播。 Date19二、学校教育 21

12、世纪议程第36章明确强调,基础教育是 生态环境教育的支柱,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 广大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 观的形成期,也是保守思想最少,最容易接受新 事物、新观念的时期,因此也是生态环境意识 的最佳形成期。 目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国家总的方针是,在 初中,小学阶段采取:渗透结合型环境教育 ;在高中阶段采取:单独设选修课型教学。 Date201、渗透结合型环境教育; 2、单独设选修课型教学。 3、生态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 (1) 生态环境教育课外活动的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态度目标 价值认识目标 个人行动目标 Date21(2)生态环境教育课外活动的类型面向中小学生的

13、生态环境教育课外活动,主 要有: a.生态环保科普活动、 b.生物百项活动、 c.生态环保科研三大类。其中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活动包括环保讲座 、环保宣传、参与活动、环保知识竞赛等形式 。科研活动包括环保调查、考查、环保论文撰 写、环保论文讨论会等形式。生物百项活动是 以“生物多样性及其我们的未来“为主题的专项 活动,特别对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贫困山区有重 要意义。 Date22(3) 生态环境教育课外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活动选题、教学目标、学生特 点、解决方法、试行、评价试行结果等一系列 步骤。Date23(4) 选题 一般情况下,生态环境教育课外活动都是围 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因此,选题是

14、否合适 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教师的生态环境意识“是影响选题质量的关 键。Date24一个好的选题至少应满足以下一个或几个条件 有助于实现本学期或本学年的教学目标; 能提高学生生态环境科学知识水平; 能提高学生掌握调查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 能提高学生关心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提高学 生参与解决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责任心;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与学生的特点 相适应; 对社区的生态保护与发展有积极意义,并且 具创新性。 Date25(5)课外活动案例 案例l题目:大熊猫唐唐救护、饲养观察 报告 案例2 题目:含磷洗衣粉对环境的危害 Date26一、濒危物种栖息地区的基本特点 栖息着珍稀濒

15、危物种,该物种正面临人类活动的胁 迫,存在趋于灭绝的危险性; 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不少是少数民族居住区; 多属地广人稀、经济文化落后的贫困山区,信息闭 塞、文盲和半文盲比例偏高,村民环境知识贫乏,社区 公众尚未具备生态环境意识。第四节 濒危物种栖息地区的社区教育Date27Date28Date29Date30Date311.濒危物种栖息地区的生态环境教育现状 二、一般性的环境教育不能解决濒危物种栖 息地区紧迫的社会需求 濒危物种栖息地地区由于有着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 性,按理应该实行更深入有效的生态环境教育。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贫穷和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缺 乏合格师资和设备,使常规的教育水准都难

16、以达标,所 以生态环境教育也处于鞭长莫及、十分薄弱的状况。Date32Date33Date34Date35Date36Date37Date382.特殊生态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状况 对于濒危物种栖息地区的社区教育,国内已有一 些研究报导如:云南无量山小坝河地区对黑长臂猿 及其栖息地进行的调查研究(兰道英,1995),市场对 基诺族庭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王洁如,1995) 。近期,针对濒危物种栖息地公众保护意识的研究, 如人类活动对平武大熊猫栖息地影响的研究(傅之屏等 ,1998)等,使濒危物种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得以 拓宽,向着综合全面的方向发展。Date39当前珍稀濒危物种走向灭绝的压力,主要来自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