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闻一多的三美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83018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闻一多的三美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闻一多的三美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闻一多的三美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闻一多的三美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闻一多的三美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闻一多的三美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闻一多的“三美”诗论、创作实践及对后来创研者的影响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学者。 他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音乐美则是格律诗理论的核心,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整齐与和谐。为此,闻一多提出了“音尺”的理论,死水,全诗五节二十行,每行均九字(即九个音节),这九个音节均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最后都以双音节词结尾。全诗在变化中保持着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加之双句末尾的“沦”与“羹”,“花”与“霞”,“沫”与“破”的压韵,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亦有音乐般的美感,堪称是格律诗

2、歌体的典范之作绘画美则体现为“词藻”的运用和鲜明的色彩感,讲究诗得到视觉形象和直观性。死水中绿、 白、青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带有鲜丽色彩感的物象,使这首诗错彩漏金、斑斓繁平,另人民目迷五色,从而实现色彩对比,诗画相通。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在视觉上表现为“豆腐干”状的方块诗,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死水共分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在整齐中抒发了诗人跌宕起伏的思想感情。老舍茶馆的语言特色茶馆 的语言特色第一点就是“京味儿十足”。他有极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尤其是这“北京话”他运用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戏剧的

3、语言也是来自生活 的“活的语言”。其次,茶馆中语言还能体现人物的身份及性格特点。茶馆中每一个人 的身份都能从简单的几句对话中一目了然。主要人物“王立发”的语言色彩在 茶馆中始终发生着层次的变化, 从年轻时要大干买卖的风趣圆滑到改良不见 起色的牢骚不平, 再到老年的冷嘲热骂, 老舍正是这样通过王立发语言的变化揭 示了他的性格和命运的变化。再次,茶馆中的语言充满了幽默、讽刺的色彩。例如“李三”一出场就埋怨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字音相同而字义却着改变了,着实的幽默。 这一句话间断幽默却也暗示了王立发改良失败的必然性。最后,语言的简练和流畅。 老舍的茶馆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粹的语句,

4、让人有拍案叫绝的冲动。 他能一两笔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并能入木三分的刻画 出他的灵魂深处。 他不用多少笔墨就把唐铁嘴江湖骗子、油腔滑调和满身的奴性 描绘的淋漓尽致。例如:第二场中,唐铁嘴一出场就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 我改抽白面儿了 - 大英帝国的白面儿”几句简短的对话就把他一 个江湖大骗子形象活脱脱的勾勒出来。鲁迅小说对传统文化批评的内容特色及其重要意义鲁迅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 在那随时都可能碰壁的社会里他坚持写作文学、 写作小说 ,我国现代小说在他手中创作,也是在手中成熟。他小说不仅表达了自 己对病态社会的憎恶, 同时也鞭打了当时社会各种丑陋的现象,更重要的是他要 唤醒亿万受压迫人民起来

5、反抗。 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 面看得清清楚楚, 揭破了那些戴着礼教吃人的滑头伎俩,思想忧郁深广。 这篇小 说揭露了社会到家庭的 “ 吃人 ” 现象,从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 吃人 ” 的本 质。这篇小说体现了他小说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狂人日记在现实礼教 “ 吃 人” 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叛和革命的精神。狂人面对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 想,大胆地提出了 “ 从来如此便对么 ” 的质疑,这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 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的向食人者发出警告:“ 要晓得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 在这世上 ” 。他渴望不再吃人的更 “ 高级” 的人出现,

6、这就体现了想改变旧世界, 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狂人还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发出“ 救救孩子 ” 的呼喊。 便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向社会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再如阿 Q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从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 农民形象身上看到了, 一、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利, 在受到强这凌辱时不敢反抗, 转而欺负弱小。 二、在革命时用传统的观念理解眼前的革命,从而产生一种封建 传统观念和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意识的合成产物。三、用夸耀过去来解脱显示的烦 恼;用自轻自贱来掩盖所处失败者的地位。从而在现实上受挫, 而在精神上永远 优胜。 阿 Q 虽然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是他身上的特点当时大多数

7、人共有的,他 深刻地揭示出了当时社会的病态,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 同时也清晰展示了其小 说从外在喜剧性中看到了内在的悲剧性。附余秋雨散文的思想内涵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视角独特,作家善于把深邃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融入民族传统文化这一特定的视角,表达对文化历史现象的感悟与反思;作家善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感受民事风俗,从传统的文化习俗中探索民族心理群体人格。在笔墨祭这篇散文中,余秋雨由普通的毛笔想到毛笔文化,从珍贵的毛笔文化不可逆转地消逝感发对美的祭奠,表达对非物质文化日趋消失的忧思。作家为此洒下了酸楚、悲伤之泪,并对笔墨文化的消逝作了一次美的祭奠。而这种祭奠,又蕴涵着对不可再生文化日益消逝的深切忧虑,又

8、包孕着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种现实关注和深刻反思,体现了作家关注现实生活、回应社会问题的高度责任感和呼吁保护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良心。在牌坊这篇作品中,作家以童年天真的眼光记述了家乡的风俗、村民的心态,用灵动的笔调写出沉重的乡村习俗,并发出深沉的寻问。作家对贞节牌坊的感慨,对尼姑庵妇女心理性格的提示,既突出了伦理意识和封建习俗对旧中国妇女生活命运和精神心理的严重影响,更表达了作家对民族文化心理和群体人格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以上作品可以看出:独特的角度以及对文化历史现象深沉的思辨构成了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大特色;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悟、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和群体人格的揭示,又氤氲成余秋雨文化散文深

9、厚的文化底蕴和隽永的的文学韵味。余秋雨文化散文充盈着对传统文化反思的忧患意识和对文化的批判性。在贵池傩这篇散文中,作家面对安徽贵池山区保存完好、铺展极大的傩事祭仪活动,表达了他独特的忧患意识:“ 一个个山村,重新延续祭傩戏,这该算是一件什么样的争端?真诚倒也罢了,谁也改变不了民众真诚的行为;但那些戴着面具的青年农民,显然已不会真诚。”“或许,也真是我们民族的自我复归和自我确认?那么,几百年的踉跄路程,竟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作家在对传统文化的忧思中,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的问题: 愚昧与文明,传统文化与科学进步,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格,究竟该崇高弘扬什么?该传承延续什么?作家在庆贺保存完好的

10、傩事仪式时又表现出对民俗民风、宗教仪式的质疑,又表现出对中华民族精神史的反思。贵池傩虽是一介散文,却揭示了文化价值的悖论现象;而作家基于忧患意识的理性思考,又激起读者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省思。读这样的作品,让人受到思之启迪,使人产生情智的共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既充盈着对传统文化反思的忧患感,又充溢着对文化的批判性。他在千一叹 出发中表达了自己创作散文的动机和思路:“ 开始以一个西方艺术思想研究者的身份转而踏访我们祖先的脚印,为此还辞去了高校的领导职务。在踏访的过程中渐渐明白,中华文化不像当时哄传的那样顽固和腐朽,它确实步履艰难,却来自于历史意志和文化伦理之间的深刻冲突。历史意志要求强蛮、突进

11、、超越,文化伦理则要求端庄、秩序、和谐。两者都有充分的理由却方向相反,互相牵掣,谁也无法实现自己,结果却成了千年厮磨的生死冤家,,苦旅 ?之苦,即来自于此。后来我又深入一步,把千年厮磨中最关痛痒的部位选撷出来作系统的个案研究,让今天的读者一起去感受中华文化中感人肺腑的辉煌和让人窒息的阴影,这便是山居笔记的写作,” 那么,这种令人窒息的阴影有没有消解呢?他反思考之后,“ 觉得中华文化留给现代最深的阴影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由此带来的处世观念,因此在霜冷长河中逐一进行了探讨。” 从上述中可以见出:余秋雨在肯定中华文化“ 感人肺腑的辉煌” 的同时,又对中华文化“ 让人窒息的阴影” 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具体

12、探讨;并于思考和探讨之中,表达了对中华文化中的蒙味性的批判,特别是对中华文化留给现代最严重的负面影响的揭露。余秋雨文化散文体现出的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令人读之唏嘘感喟;而他的散文中灼然可见的学者的文化良知,又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浸润着浓郁的人文情怀。余秋雨特别关注人的精神文化存在,并在文化层面上思考人的存在价值。所以,他的散文创作大多取材于文化胜地、旅游景点和文物掌故。作家在作品中以人格建构的话语重新解释了自然山水,即“ 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并于抒写人文山水之中展示了文化人格的深度,凸显了自己心目中的文化价值,这是余秋雨散文

13、作品独特的魅力之所在。余秋雨是一位戏剧理论家,在中西方悲剧理论方面造诣颇;,惟其如此, 他对悲情山水和废墟中的悲剧人物特别感兴趣。他的散文充溢着对人的苦难和痛苦的深切同情,充溢着对悲剧人物和个体生命痛苦和欢乐的真挚关切。从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我们读出了中国文人性情中的感时伤怀,读出了中国文人命运的悲哀和凄惨,读出了历史的沉重感和人生的沧桑感;而文化苦旅带给读者的是作家对文人命运的深入思考。余秋雨的山居笔记的选材十分典型,作家通过写承德山庄评说清朝的盛衰,通过写 “ 宁古塔 ” 写人对灾难所持的态度,从脆弱的都城看到生命的脆弱,由苏东坡想到人在苦难中的成熟与收获。山居笔记大多是写人的悲剧命运,

14、写文人、名人遭受的苦难。作家从文化的视角剖析了造成文人、名人悲剧命运和现世苦难的原因,又从文化的角度揭示了中国文人命运中的悲剧底蕴,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余秋雨文化散文中凝结成的悲剧灵魂,给我们以人格上的深切感动;余秋雨文化散文中贯注的对人类的悲悯情怀,让我们产生心灵的震颤。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具有独特的思想,洋溢着思维的灵气和文学情趣。作家是从文学的角度来感悟历史,是站在文学的立场上来阐释历史,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虽不全面但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中国文化人的生存处境、心理意识及其人格精神的剖析颇为深刻;而他对文化的反思、文明的惋叹以及从文化的角度评判文人、名人的生命价值也不乏真知

15、灼见。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既充溢着学术论文的理性色彩,又充满文学的睿智和情趣。他从容地分析他所掌握的系统的历史与文化材料;并结合他个人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充满智性与情趣的思考,往往有精到的妙悟。如他对苏东坡的生存处境,对苏东坡的心态以及病苦深思和感悟,均作了精到的表现;他的表现或许不一定符合历史理性,或许存在着片面性,但他的独到见解和片面的深刻却能给读者以智性的启示和盎然的情趣,且让我们仍然能津津有味地体验到只有散文才能给予的思想启迪和精神享受。余秋雨文化散文广征博引、触类旁通、涉及笔墨文化、民俗民风、宗教礼仪、历史文化、民族心理、中国文人群体文化人格等方面的知识;读他的散文,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能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余秋雨文化散文中对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处境的思考,对人的苦难和痛苦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和形而下的现实关注,体现出作家的民本思想和本于生命感悟的人文关怀之情;读他的作品,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品位,可以提升我们的人主义精神。更为重要的是,余秋雨把散文写作当作是人格的深度建构,并将自己散文创作中的立足点和重心放在人的精神重建上,这将对建构当代新的人文精神、提升整个社会文化精神品格起到示范作用。(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中心学校刘荣俊),使人产生情智的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