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讲稿-针灸经络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82803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讲稿-针灸经络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北大讲稿-针灸经络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北大讲稿-针灸经络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北大讲稿-针灸经络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北大讲稿-针灸经络学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大讲稿-针灸经络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讲稿-针灸经络学(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经络学北大人民医院针灸科一 概说 Chinese Acupunture and Moxibustion针灸是針刺和艾灸两种疗法的合称。起源于原 始社会和石器时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人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 机体,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都有着密切的 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经络系统来实现的,生 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针灸治 病根据这一机理在体表有关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 ,起到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扶正祛 邪,调整阴阳平衡之作用,从而恢复人体脏腑和 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使疾病得以恢复。二 何谓经络?The Channels1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

2、,有路径的含 义,经脉在深层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 经络系统纵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细小而纵横交 错,遍及全身。2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体,沟通 内外上下,调整人体各部功能的通路。三 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经络的主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起运行气血的主导作用 The Twelve Reguler Channels奇经八脉别道奇行的经脉,对各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The Eight Extra Channels经络十二经别经脉的深部分支,沟通脏腑,起加强表里经联系的作用 十五络脉经脉的外部分支,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孙络浮络一三百六十五

3、络,经络的小支及分布到全身皮肤表面的细小血管十二经筋受经络支配的筋肉十二皮部皮肤按经络分布的区域四 经络的命名十二经的命名是以阴阳学说为指导,结合经脉 的循行部位(手足)以及属络脏腑而确定的.经脉循行于手足,内外,前后不同部位,以 阴阳学说的原理加以命名,隶属于六腑,行于外 侧的为阳经;反之隶属于五脏,循行于内侧的经 脉称为阴经。又根据阴阳衍化的道理分为三阴三 阳,来表示阴阳的盛衰。十二经脉分别隶属于十 二脏腑,各经都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如手太阴肺 经,足阳明胃经十二经脉手三阴经一手太阴肺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阴心 手三阳经一手阳明大肠 手少阳三焦 手太阳小肠足三阴经一足太阴脾 足厥阴肝 足少阴肾

4、足三阳经一足阳明胃 足少阳胆 足太阳膀胱五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 规律1 左右对称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 2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3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 4 排列程序基本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居 中,少阴,太阳在后。唯有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 及足背部,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 在后,至内踝上八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 后,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六 十二经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一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一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一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一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一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一足太阳膀胱经1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2

5、阴经与阳经有表里络属关系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七 十二经的相互联系 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流注次 序是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连接而逐经相 传的 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 肾心包三焦胆肝,再从肝径流向 肺经循环无端。八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其中阴经与阳经交于四肢末端,阳经与阳经交于头,阴经与阴经交于胸。九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十二正经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 脉。其名称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1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区

6、别:奇经八脉既 不隶属于脏腑,也无表里配属关系,而与脑、髓、骨 、脉、胆、女子包等奇恒之腑关系密切;其循行 方向,除带脉绕行腰部之外,其余七条经脉都是 由下向上,经脉之间没有互相衔接的流注顺序。八 脉中只有任脉、督脉有本经独立的腧穴,与十二 经脉并称为十四经脉。2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一是沟通和加强十 二经脉之间的联系;二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起着 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气旺盛时,奇 经八脉加以含蓄,当经气不足时,奇经八脉能加 以补充。十 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又称十五大络,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各分 出一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大包),故称十五络。十二经 脉的络脉主要是沟通表

7、里经之间的联系。任脉的络脉沟通 腹部经气,督脉的络脉沟通背部经气,脾之大络沟通侧胸 部之经气。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 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的作用,一是加强了 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使表里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二是突出了头部经脉的重要性,使阴经也能通过经别到达 头部,扩大了阴经的治疗范围。十二经筋是十二经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其 作用是约束骨骼,维系关节正常的屈伸活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皮 部的作用是保卫机体,使其免受外界的伤害。 十一 经络的生理功能1运行气血,濡养身体:经络运行气血于身体各部 ,为各组织器官提供营养物质。2

8、沟通内外、联系肢体: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 ,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从而将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皮 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皮部是人体抗御外邪的屏 障,卫气密布于皮肤之中,加强了皮部的卫外固表作用, 在经络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外邪是不能侵入人体的。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经络具有传导感应的作用 。针刺中的“得气”是经络传导感应的表现。针刺感应传导 到病变部位,疏通经络,补虚泻实,达到防病、治病的目 的。十二 经络的病理变化(1)反映证候一内脏病变通过经络 反映到体表(2)传注病邪一外邪侵袭通过经络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十三 经络的临床作用 1 在诊断方面主要用于分经

9、辨证和经络 诊察。 2 治疗方面主要用于指导针灸,按摩的 选穴,配穴和其它各科的用药。循经取穴 是针灸治疗疾病最基本的选穴方法。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 ) (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胸部(中府) ,沿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端的( 少商)。 支脉:从腕后的列缺穴分出,至食指桡 侧端,交于手阳明经。(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11穴, 起于中府,止于少商。主治肺脏和胸部病 变及上肢内侧前沿的疼痛麻木等经脉病。手太阴 肺经手阳明大肠经(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食指桡侧端的 (商阳),行于上肢外侧前缘至肩,向后交督 脉于大椎, 从

10、锁骨上窝上行,过颈至面颊 ,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旁的(迎香)。(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20穴, 起于商阳,止于迎香。主治头面、五官病 ;腹痛、便秘、泄泻;热病及上肢不遂等 。手阳明大 肠经足阳明胃经 ( Stomach Intestine Meridian)(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目下(承泣) ,经面部,胸,腹,下肢前缘,止于第二 趾外侧端的厉兑。(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45穴 ,起于承泣,止于厉兑。主治胃肠病,头 面、五官病,神志病及本经循行部位的其 它病症。足阳明 胃经足太阴脾经(Spleen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起于大趾内侧端的隐白 穴,上行至内踝前缘;沿小腿

11、内侧中部, 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厥阴经之前 ;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腔,胸,止于胁 部(大包)。 (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21穴, 起于隐白,止于大包。主治胃肠、泌尿生 殖及下肢内侧痛。足太阴 脾经手少阴心经(Heart Meridian)(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腋窝(极泉),沿上 肢内侧后缘,止于小指桡侧端的少冲。在体内, 属于心脏,向下联络小肠。(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9穴,起于极 泉,至于少冲。主治心、胸、神志病。手少 阴心 经手太阳小肠经(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 ),沿上肢外侧后缘绕肩胛,交督脉于大 椎

12、,从锁骨上窝,沿颈部,上面颊,至目 外眦,退行进入耳中止于耳前的(听宫) 。(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19穴, 起于少泽,止于听宫。主治头、项、五官 病;肩背上肢痛;热病及神志病。手太阳 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睛明)、 经头,项,背,腰,臀,下肢后侧,止于 小趾外侧端(至阴)。(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67穴, 起于睛明,止于至阴。主治头项、背腰、 脏腑及半身不遂下肢痛。足太阳膀 胱经足少阴肾经(Kidney Meridian) ( 一)经脉循行:起于小趾下斜向足心( 涌泉),沿下肢内侧后缘进入大腿根部, 腹部,胸部,止于第

13、一肋间(俞府)。(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27穴, 起于涌泉,止于俞府。主治:泌尿、生殖系 统病及肾、肺、咽喉病。足少阴 肾经手厥阴心包经(Pericardium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胸中(天池) ,沿上肢内侧中部下行,止于中指端(中 冲)。在体内,属于心包,联络上、中、 下三焦。(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 左右各9穴, 起于天池,止于中冲。主治胃、心、胸病 及神志病。手厥阴心 包经手少阳三焦经(SanJiao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无名指外侧端 (关冲),沿上肢外侧中部,达肩部,上 项,沿耳后,止于目外眦(丝竹空)。(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

14、各23穴, 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主治头侧、耳、 咽喉病;腹胀、水肿、小便不利及肩、上 肢痛等。手少阳三 焦经足少阳胆经(Call bladder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髎 ),经头,身体侧面,下肢外侧中部,止 于第四趾外侧端( 足窍阴). (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44穴, 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主治头、目、 耳、颈项、喉病;半身不遂;情志病及胆 道病变。足少阳 胆经足厥阴肝经(liver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沿足背至内踝前 ;沿小腿内侧前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交足太阴 脾经之后,上行至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部进入 阴毛处,绕前阴

15、,至腹内,属肝络胆;向上过横 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上行,进入鼻咽部, 上连目系,出额,交督脉于头顶部. 支脉:从肝分出,过横膈上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 经(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左右各14穴,起于 大敦,止于期门,主治肝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病。足厥阴 肝经督脉(The DU Meridian)(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尾骨尖的(长 强),沿脊柱正中线上行至头,从项后风 府穴入脑,上达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止于龈交。联系六阳经,为阳经之海,有 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 本经共28穴, 起于长强,止于龈交。主治头项、背腰泌 尿生殖病;热病;神志病及内脏病.任脉 (The REN Meridian) (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胞中出于会阴 ,向上沿前正中线,止于承浆.联系六阴经,具 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二)本经腧穴主治提要: 本经共24穴, 起于会阴,止于承浆。主治泌尿生殖、消 化、胸部、咽喉病变;神志病。本章重点1 十二经的组成、分布、交接起止穴、表里 络属关系。 2 各经的相互联系、交接规律。 3 奇经八脉 任督 4经络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