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682283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王安石一、教学要求 1.疏通文意,掌握主要内容 、主题思想。 2.掌握艺术特色,了解王安 石政论文风格和特点。二、学习要点 了解王安石。 部分词语及句式用法。词语如“ 所以”、“尝”等;句式如判断句 等 体会论证层次。 了解时代背景,体会历史重大变 革时期作者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三、作者生平: 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 王荆公 北宋政治改革家,被列宁誉为“中国 十一世纪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临川先生文集,散文以识见高超 、议论犀利、逻辑严谨、笔力雄健 著称 少好读书,随父宦游 关心民生疾苦 王安石变法(两度出任宰相,两次 被迫辞职)王安石的书法诗歌元日爆竹声中一

2、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四、作者作品小品文伤仲永 政论文答司马谏议书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诗歌泊船瓜州梅花词桂枝香金陵怀古五、创 作背景 神宗召见,想有为之君; “择术为先” ;以扬为抑,褒 中有贬,剖析了宋仁宗统治 的四十多年中的种种弊病, 透过“百年无事”的表面现象 揭示出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 ,指出因循守旧的危害,并 就吏治、教育、科举、农业 、财政、军事等诸方面的改 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历代奏议之佳作。第一段(共两句) :交代呈上此文的 缘起;言辞委婉恳切。六、课文讲解文章分析第二段(共八句): 宋太祖(第一、二、三、四句) 太宗、真宗、英宗(第五句) 总说天下

3、太平原因(第六句) 承上启下,引出对仁宗的论述( 第七、八句)v概述宋朝百年无事的原因。第三段(共二十一句): 对仁宗时期政事较为详尽地论述分析 。1.引出论述(第一句);2.总述仁宗政治美德(第二句);3.指出仁宗几种善政(第三至七句); 4.举例说明以上善政的成效。论证思路:仁宗的善政 忠恕诚悫,始终如一,未尝忘兴一役 ,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 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 加兵。(第三、四句) 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第五句) 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 偏至之谗。(第六句) 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 相坐之法。(第七句)举例说明仁宗善政的成效 第八、九句

4、,对应“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 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 而终不忍加兵之效也”; 第十、十一句,对应“刑平而公之效也”; 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句,对应“赏重而信之效 也”; 第十六、十七、十八句,对应“纳用谏官御史,公听 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之效也”; 第十九、二十句,对应“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 而随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 第二十一、句,对应“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 ,始终如一之效也”。 第四段(共二十句): 指出因循末俗带来的弊端,表忧患之情 。1.指出累朝因循弊政的局面(第一句)。 2.对该局面深刻论证分析,揭示隐藏的矛盾 和危机(第二至十七句)

5、: 3. 指出得保百年很大程度上出于侥幸。触及 问题的一些实质(第十八至二十句) 。第五段(共四句):指出不能永远依赖天助。“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文章主题 揭示无事背后隐藏的矛盾与危机。 期望神宗政治上大有作为, “大有为之 时,正在今日”。 作者的目的显然不在于逐条分析百年无 事的原因,而在于揭示表面无事的背后 隐藏着的矛盾与危机。这实际上是王安 石变法(熙宁变法)的总论纲和设计蓝 图。七、课文难点讨论试分析本文的论证层次与 说理艺术。八、对本文的相关评论文章写得相当婉曲,句式整饬 ,虽然提示很是深刻但却不疾不徐 ,一唱三叹,以至梁启超赞它“可 永为世模范者也”。引自谈凤梁, 王欲祥编著王安石散文精品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九、研习与思考1.总结王安石所列仁宗治国的主要政治 措施。2.总结王安石指出的宋朝政治积弊。3.收集有关王安变法的史料,分析这篇 文章与王安石变法思想之间的关系。十、延伸阅读 (一)邓广铭:王安石后记(选) (二)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 (三)陈子展:古文运动之复兴论 宋代古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