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扶风马氏发祥地文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82280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0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扶风马氏发祥地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扶风马氏发祥地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扶风马氏发祥地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扶风马氏发祥地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扶风马氏发祥地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扶风马氏发祥地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扶风马氏发祥地文档(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扶风马氏发祥地(2010-09-11 20:22:01)转载标签:杂谈浅谈扶风马氏追寻扶风祖迹前几年,为三修溪冈马氏族谱,族人争先恐后排队进入,并献言献策,尤其珍藏二百余年的溪冈马氏重修族谱及时呈现在族人面前。查证才知湖南湖田马氏为溪冈马氏派支; 追根问祖,溪冈马氏族源来自永新六都西山。如再考证西山前身,溯流追源源于江西吉安市吉州区黄金巷,若再往上寻根寻源似乎已在渺茫中。宽带上网,胜过一部新华字典,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可聊天;又可看新闻,特别是可淘空 “ 文革” 中的身子,收获蛮大呢?果然,搜寻到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先生每年正月初二日前往台湾的苗栗马家庄“ 扶风堂 ” 拜年与祭祖,至今已历

2、十五年。我若于马英九的身份之比,酷似鹄与鹜之比;若于“DNA ” 检测,血管流通的血彼此是一样的。如此,非常惊喜-我祖源肇自扶风。扶风马氏的崛起邯郸,是战国时作为赵国的都城;是赵姓的发祥之地;也是马姓来源之地。是由赵王子赵奢以作战奇才,赐予“ 马服君 ” 的封号。然则汉族马姓问鼎于天下,开创马姓先河。马通,原藉河北邯郸人,为赵奢(马服君)的后代。公元前91 年以重合侯(山东乐陵县)二千石和董仲舒、司马相如、司马迁等六万户大富豪、儒士一样所执行皇帝的“ 推恩令 ” 而迁入(右)扶风茂陵县成欢里。古茂陵县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原上,南位乡的东南部,西距兴平县12 公里,东距咸阳市15 公里。其北面

3、远依九骏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东西为横亘百里的“ 五陵原 ” 。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之茂乡,故称“ 茂陵” 。而且在茂陵东南营建了茂陵县城,许多文武大臣、 名门豪富迁居于此,人口达 277000多人。从此,邯郸马氏后代融入茂陵县二十多万人口之中,并在茂陵县成欢里生根开花, 硕果累累。 马通子为马宾, 马宾生马仲, 马仲有四子, 况、余、员、援。马余生子二,严、敦;马严,有七子:固、伉、歆、鱄、融、留、续。马援有四子:廖、防、光、客卿。正如:书 盘庚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 故此,马姓在扶风掀开了新的一页,随之记录中华马氏二千余年的文明发展史与艰难创业史并载入二十四史等浩如烟海的史籍中。随

4、着马通陷入汉武帝宫廷“巫蠱之乱”之中,由此马姓声誉不振,地位逐渐衰落,直至马援的兴起,力挽狂澜。他幼孤有大志,读圣贤书颇有心得,而不凝滞于章句。敬事兄嫂,眷顾子侄。能言善辨,洞察秋毫。其初,投靠隗嚣,并游于二帝 之间,投奔光武帝刘秀后,先平陇西,后平交耻,征蛮夷,为巩固东汉政权竭尽全力,最后病死军中,终于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马革裹尸还”的雄心壮志。马援的一生, 是极其不平凡的一生并为之惊奇!自少年欲到边郡从事田牧, 后为郡督邮,又奔北地郡放牧。王莽末年,曾为新城大尹。其后至老乡“白帝”公孙述处做客。处事后,并称公孙述乃“井底蛙”, “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公元 28 年投身于东汉,并在上

5、林苑(长安、咸阳、周至、户县、蓝田)屯田四年,公元 32年至公元 37 年平定陇西, 公元 37 年至公元 44 年秋平定交趾, 公元49 年在征武陵五溪“蛮”中病故。终年六十三。马援不仅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摘取了伏波将军威名,威振南北,则北方马氏始于“伏波堂”堂号而闻名于世;而且在东汉建武二十年, 越乱已平, 马援遂立两根铜柱以为大汉南部边界,表功而还。据清横州志记载,其上有铭文曰:“铜柱折,交趾灭。南方马姓源自以“铜柱”为堂号而景仰。马援的兴起,系承马通的“扶风堂”的衣钵, 得到了纵深发展。由此, 凸显以马援为杰出代表,扶风马氏在古都长安郊区茂陵县迅速崛起,成为响当当的一个世家大族

6、。 扶风马氏历经一波三折。 马援殁后,被奸臣陷害,被光武帝追回马援新息侯印绶,致使马援墓也不能归葬祖茔地,而草葬于洛阳城西, 然宾客故人莫敢吊唁。 故使扶风马氏再一次走入低谷。皇天不负有心人,扶风马氏绝路逢生,明德皇后,马援的三女儿成就了外家进入了鼎盛时期。马皇后十岁丧父, 其兄敏惠又早夭, 其母蔺夫人由于过度悲伤染病而亡。马氏十三岁时, 其堂兄马严上表请命, 于是她进入太子宫。显宗(汉明帝刘庄)即位,便将她立为贵人。永平三年春,马氏被立为皇后。肃帝即位,尊马氏为皇太后。马皇后一生勤俭、朴素,谦逊,知书识礼,明理达义。她的所做所为,对明帝、章帝两朝的政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赢得后世人们的赞誉

7、。 后汉书 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由此,扶风马氏自然而然成就为名门望族,播于天下。根深叶茂自马通迁入扶风后, 扶风马氏蓬勃发展, 尤其马援和他的三女儿马皇后的横空出世,使扶风马氏的知名度大为改观,由低潮转为高潮。千百年以来,扶风马氏像春笋般地茁壮成长而根深叶茂并随即支繁叶茂并犹如潮水般地不断涌现出英才,为社会大众效力,为国尽忠。从西汉马通,东汉马援、马皇后等不仅为扶风马氏博得了后人的喝彩,而且扶风马氏后代在各朝各代为祖宗荣耀同样也发挥的淋漓尽致,再添功名,如:马融,扶风 茂陵人。绛帐台是纪念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

8、、古文经学家、教育家马融的。马融年轻时就十分好学,曾随从当时著名学者挚恂、班固等学习,学通了儒家经典。他的老师挚恂非常赏识他,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他。 汉安帝 时,任校书郎 ,诣东观(朝廷藏书处)典校秘书。汉桓帝 时,外任南郡太守、议郎,重在东观(国史修撰之所)著述,以病辞官,居家教授(设绛帐台授徒)。他博通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世称“ 通儒“ 。遍注儒家经典中的孝经、 论语、毛诗、周易、三礼、尚书等,还注过老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等别家学派的著作。自己著有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等凡二十一篇。马融一生渊博,得到了范晔的著书立说,后汉书.马融传传世。马腾(?211

9、)字寿成,扶风茂陵 人。汉末群雄 之一。是后汉伏波将军马援 的后代,三国蜀汉 名将马超的父亲。 187 年,在凉州刺史耿鄙为军从事,统领部队,后征战有功,提升为军司马。192 年,李傕表拜马腾为征西将军,屯于郿(郿县)。194年,改任马腾为安狄将军,202 年,曹操表拜马腾为征南将军。208 年,升马腾为前将军,改屯槐里,假节,封槐里侯。封其子马超为偏将军,代替马腾统领部队,屯于原地,又封其子马休为奉车都尉,马铁为骑都尉。212 年,因马超之事,曹操诛杀了马腾,夷灭三族。马超( 176222)字孟起,扶风茂陵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十七岁从军,起初随父亲马腾在西凉为一方军阀,十九岁随父亲驻军郿县

10、,即原距郿县东北15 公里。三十二岁代替马腾统领部队,屯于槐里。后与韩遂一同进攻潼关,被曹操以离间计击败。此后马超又起兵攻杀凉州刺史韦康,不久被韦康故吏杨阜击败,投奔张鲁。刘备入蜀后马超投奔刘备,并为刘备作前驱,进入成都。刘备称汉中王后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公元 221 年刘备称帝, 又进马超为骠骑 (汉时大将军一人之下)将军,领凉州牧,封斄乡侯。公元222 年,马超病逝,终年47岁。马超的一生成就,陈寿在三国志中,以“ 传” 形式来歌颂马超的丰功伟绩,从而名垂青史。唐初宰相,山东茌平人马周;唐代中期猛将,陕西凤翔人马璘;中兴名将,河南郏县人马燧等,以及唐末宰相马植,其祖籍均为扶风人。今江西饶

11、州马氏、洪州马氏、吉州马氏,湖北江汉马氏,福建长汀马氏,楚王马殷后代流寓永兴、茶陵等,以及南方各省市都为扶风后人。东南亚,台湾各国和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欧洲各国都有扶风马氏后裔。扶风文化扶风,是汉代三辅之一,是光武帝开发之地,也是马姓发祥之地,孕育了马氏子孙后代优秀杰出人才,涌现出马援、马融、马皇后、马棱、马日磾、马超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从而奠定了马姓“ 扶风堂 ” 祭祀祖宗、祈福免灾,以寄理想,托情感的神圣殿堂。马文化 :扶风马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几千年来,“扶风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丰富的马氏文化。 这些看似过去又象是今天的蕴藏的传奇故事让人激动,让人感奋,让人沉思 ,

12、。之所以扶风马文化的精神支柱,其实质来源于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鞍不离马,甲不离身,为朝廷建立了不朽功勋。马援不说空话。建武二十四年(48 年)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 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 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马革裹尸”的誓言。 马援“马革裹尸还”一句名言激励着无数将士保家卫国而驰骋疆场,奋勇杀敌,建立功勋,光宗耀祖;也同样不知有多少军人在它的激励之下舍身赴死、为国捐躯,名垂万代。尤其马援后裔扶风郡王马璘,马

13、英九湖南远祖校尉马成中以及江西永新籍广西布政史马铉等,读汉书至新息侯, 传涕泣三复,诵烈祖男儿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此列公之夙志,自期待也。”还有许多英雄男儿, 马姓子孙在“马革裹尸还”的鞭策下在不同年代为国家战死沙场,青山处处埋忠骨。绛帐文化 :以施绛帐为代表的绛帐文化,其基本内涵为风趣开朗,达观任性,不拘儒者之节, 展现出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又懂音乐, 善于鼓琴吹笛这使他能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用音乐来开发学生的智慧; 他的教育对象非常广泛,弟子来自全国各地,而且他还打破成见,招收了一批女弟子,这是在历史上都很罕见而且大胆的; 他的教学方法很有特点, 因为弟子多, 他不可能一

14、一亲 自传授,他创设了助教制度, 由“弟子以次相传”, 这样就扩大了受教育的人数和范围。马融知识渊博、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右扶风地域文化中的代表。作为伟大的学者和教育家, 马融“绛帐授徒”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件事已升华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象征,成为后世文化人倾慕和赞赏的对象,也成为骚人墨客最喜爱使用的典故之一。铜柱文化: 以马援平定交阯(越南)立铜柱为代表铜柱文化,其基本概念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界线, 是国家领土范围的地理界线;是保证一国政治独立、 领土完整的最基本的条件。 她的铸造是东汉政权妥善处理南边国与国纷争的历史见证。其马总,唐元和年间为安南都护, “于汉所立铜柱之处

15、, 以铜一千五百斤特铸二柱,刻书唐德,以继伏波之迹”。该柱经历了自建武二十年(44)至明永乐十三年(1415)漫长岁月;经历了历朝 历代的兴衰, 见证了 交阯人民过去的苦难与辉煌!在漫漫的边防线上, 你会看到一些让人仰慕的墓碑和坟茔。许多英雄豪杰长眠在这里, 伴随着界碑走过那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他们远去了, 但他们像一座 座永恒的丰碑,矗立在新一代戍边人的心中。马文化、绛帐文化以及铜柱文化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铸成为“铜柱堂” 及“绛纱堂”的民俗风情,并逐步形成了以“儒门为本”为内核的扶风文化,就成为“扶风堂”的文化源头的支柱。如今,“扶风堂”这一神圣殿堂, 犹如茫茫夜色中的一盏明灯仍然照耀着全体

16、扶风马氏后人前行的道路。它的宗族文化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开科取士的栋梁之材。我们喜欢这座神圣的殿堂, 这里有我们的理想; 有我们对未来的呼唤, 我爱这座 神圣的殿堂 -扶风。9 y, H/ F2 b. n2 u( m* M# R 扶风生活轨迹扶风,古来有之。但是,有古今之分。一者郡府右扶风;一者县府扶风。前者始于汉武帝至于三国魏;后者起源于唐代沿用至今。看扶风马氏始发地是古扶风茂陵县(今兴平市东北);还是宝鸡市扶风县。我们拭目以待:一、右扶风与扶风县右扶风:从武帝太初元年 (前 104 年)更名右扶风至东汉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辖境约当今陕西秦岭以北,领 15 县:槐里、茂陵、平陵、鄠县、武功、美阳、郿县、雍县、杜阳、陈仓、渝麇、汧县、漆县、栒邑、安陵。其中槐里、安陵、平陵、茂陵四县属今咸阳管辖,其冲鄠、郿县、武功、陈仓(宝鸡)、汧、渝麋、雍、枸邑、美阳、漆、杜阳属今宝鸡市管辖。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三国魏为扶风郡。相当于今咸阳市一部分和宝鸡市一部分地域管辖。扶风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部湋河流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