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所认为的方剂配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80974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我所认为的方剂配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论我所认为的方剂配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论我所认为的方剂配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我所认为的方剂配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我所认为的方剂配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我所认为的方剂配伍(讲座作业)方剂学中,药物配伍是很难学会的。但不明配伍,便无法真正活用方剂,而无法活用方剂,终其一生或也不过才能达到周礼多言最下的医师的程度。而配伍方法,其实所需把握的就一个,即在谨察病机的情况下明辨药性,随证配伍以和为期。内经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李振华教授亦称:法无常法,常法无法。故配伍之法,无论方药抑或针推,总不外辨明邪之所处,适五脏六腑、精气神之性以调之,以和为期。举个例子。比如说柴胡与芍药这一对药对,是疏肝的常用组合,亦是散中有收这一配伍方式的一种体现。老师解释时曾言:一升一降合肝之性,故可疏肝解郁。但为什么这一升一降就合肝之性可调肝疏肝了呢?就结合

2、逍遥散来看看吧。肝属木, 其性升发, 故肝亦疏达不宜壅滞。肝藏血,木壅土滞,肝郁故能引起血、脾的功能问题。木郁化火,火性炎上,心主火, 故肝郁也可有易怒、高血压等褚征。而其根在肝。故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气弱主从疏肝入手。 。而逍遥散调肝又由柴胡、芍药调畅肝之气。为什么要用柴胡升散?肝主升发故也。但另一方面,肝体阴而用阳,易偏亢旺,复况本肝郁即有上冲之势。故以柴胡升散肝气虽合肝郁之因, 但这以升提更可助肝亢之势。故用芍药助敛肝阴, 以阴涵阳, 以预肝之易亢。两者相合, 自无余弊。至于柴胡与芍药的用量配伍,则更可依肝性与其状态而定。若肝郁已亢,可加大芍药敛阴。若仅抑郁,无甚亢旺之象,反以木壅土滞肝

3、木乘脾为重,则可小剂量补中益气汤重用柴胡、橘皮,再加点陈皮除湿醒脾又不引气下行(不若茯苓除湿而下行)。再加点橘梗引所补之气上行,助柴胡合肝气升发之性(橘梗可载药上行,上畅于肺,以其小量,以导气上行可也)。另再加点芍药,敛养肝阴,以复肝阴涵阳之本,以免诸药上散肝气之力甚大而肝阴不足反阳亢为患。接下来再来看看桂枝汤中的配伍。桂枝汤寥寥几味药而为群方之祖,其配伍亦精妙矣。方中桂枝生姜相辅相成,桂枝芍药散中寓收等配伍方式我们都熟知。但若从病机适脏腑、精气神之性来看又如何?先不延伸其调营卫调阴阳之功,仅从其治风寒表虚证来看。风寒之邪首袭营卫, 而营卫,或延伸来看气血, 虽与五脏具有联系,但如这种外邪轻袭

4、,其所涉脏腑,一般为肝脾肺。 当然我这所说的所涉脏,非言脏腑受损, 而是其所有功能受到影响。具体而言,与肺主气、肝藏血、脾之运化有关。那么风寒表虚,卫护营不足,营阴外泄。营血同源藏泄皆司于肝, 故营阴外泄或可肝阴不足而阳亢。因肝体阴用阳, 这阴,便可笼统认为是血,即肝藏血同时肝血亦涵养于肝,防肝阳之上亢。 更何况此方主用桂枝辛散之品,加上风邪本为阳邪。故有或成肝阳上亢之患。因此以芍药配桂枝,一则敛阴养阴,一则防制肝阳之亢。这也体现了一个未病先防的特点。同时脾胃虽喜燥恶湿,然易为寒邪所侵扰,故以姜、枣暖胃和中。 同时姜、 枣暖胃和中又利于脾胃运化正常,营血有源则亦可一使汗虽出不伤一使肝阴有养。另

5、外这又有虚则补其母之义,下论之。肺主气机,一身气之输布总赖于肺,不论外邪强势抑或肺本身输布阳气不足,寒邪入袭首先总是阻碍肺气布运这一能力。而人或可恶寒或可发热, 亦见于此。这都是肺布输出了问题,泛言之皆可言肺气不足。当然风寒侵袭太阳诸证, 其病邪尚在营卫肌表,一般未损及脏腑之本,故此言肺气虚非真个肺伤,仅言肺气不足布运阳气而言。故只补土以助肺金需增其布输之力,再加以桂枝温通即可,无需真个施以养肺气之药。与之对比再看看麻黄汤在应对风寒表实时治重宣散助肺行气而不言肝脾之说?此因寒邪为重阴液未伤肝阴未损,寒邪又为阴邪,阴邪内敛,肝阳本就为肝阴所养,又得阴邪相镇压, 如何会阳亢?这与风寒表虚风邪为主风

6、为阳邪与肝同为木属又夹营阴外泄肝阴有被损之虞自又不同。且肺金之气为天阳之气,此为寒邪阴邪所损,以补土助肺其力有未逮,不若其以麻黄大阳大辛散之品驱邪布阳为妙。再以桂枝温通,岂不妙矣。杏仁一味,在此总说一升一降肺气才得通畅。对此我认为肺金之气本为肃降之气,此虽肺气被敛以麻黄大阳大散之品宣畅,终与肺金之气不合,且有耗肺气之虞。故以杏仁微敛肺气。而这不像桂枝汤用姜枣而仅留炙甘草一味温中健脾也是此意。姜枣虽温中但总为温阳之品而带升散之义(阳气总喜上),而甘草则为国老,可调和诸药而不虞有升散之过。以上即略举一药对二方阐释了我所理解的配伍之法。而为未有从泻中寓养、补中有行、相辅相成之论而来。盖先哲之如十枣汤,本以:芫花、大戟 、甘遂相反之品而取其相反呕剧之义医人,岂以平日所言之配伍法可论?盖总以谨察病机调和阴阳为妙。“ 法无常法,常法无法 ” 诚至理也。以上仅个人理解之妄言鄙论,未曾考据,多为忘语,望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