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用人之当否与事业之成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80952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用人之当否与事业之成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论用人之当否与事业之成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论用人之当否与事业之成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用人之当否与事业之成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用人之当否与事业之成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人才之得失与事业之成败以曹操为例古今中外,霸业之成败,无不系于人才的得失。失去人才,单靠一己之力难成其业;缺少人才,更是注定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得到优秀的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则可直接促成事业的成功。下面,我们就浅谈一下在三国演义这篇历史小说中,曹操的用人得失与其事业成败的关系。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其父曹嵩,曾官至太尉,乃宦官曹腾的养子。公元189 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继位,大将军何进为了诛灭宦官集团而引董卓入朝,董卓废少帝,立献帝,京城大乱。曹操借献刀之名欲刺杀董卓失败,逃归故里,招兵买马。从此开始了他征战四方的戎马生涯。甫一成为地方军阀,

2、曹操就意识到了网罗人才的重要性。曹操用人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不避出身,唯才是举东汉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举孝廉制,这样的人才制度造成了两个主要的弊端:一是所选人才大多有德无才,或者徒有虚名;二是举孝廉的权力渐渐被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所把持,推介的人才也多是世家大族的子弟, 而这些人通常是无才无德之辈,庶族俊杰根本没有出头之日。而曹操则意识到了这种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并果断予以摒 弃。他的新人才任用标准就是“不避出身,为才是举”。曹操先后三次下达求贤令 ,第一次的求贤令是在建安十 五年, 他引用孔子的话说“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 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认为有德者未必有才。因此发出号召“二三子其佐我明扬

3、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其求贤若渴的殷殷之心昭然若揭。建安十九年, 曹操发布第二次求贤令,令中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明确提出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再次强调不能以德行为取士标准。建安二十二年,曹操第三次发布求贤令,直接提出 “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 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他根本不将人才的道德水准作为录用与否的衡量标准,这无疑是对延续了百余年的用人传统的一次彻底的反叛。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来说, 这是历史的极大进步。 曹操以一人之力撼千古传统,也是勇气可嘉。 虽然现在的我们将德才兼备作为人才录用的标准比起古人来又进了一大步,但是我们

4、不能因此抹杀曹操“不避出身,为才是举”用人观的开创精神和重大意义。二、海纳百川,用人不疑细细研究曹操的谋臣良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人来自他的敌对势力,甚至有“不共戴天”的仇人,然而只要是确实有才,并真心归附,曹操却都一一予以重用。袁绍帐下的“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写过一篇讨伐曹操的文章。陈琳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历数曹操的种种罪行,从曹操的祖先骂起,搞得曹操很没面子。后来曹操击败袁绍,俘虏了陈琳。手下劝曹操把陈琳杀了,曹操却赏识陈琳的才华,不忍杀他而将他放了,并因此收为己用 。官渡之战中,许攸由于所献计谋难为袁绍所用,连夜投奔曹操。当时袁绍七十万大军虎踞官渡,想与曹操决一死战,而

5、曹操仅有七万人马,且粮草不济。当他听说许攸到来时,高兴得来不急穿鞋就跑出去迎接。经过几番试探, 曹操确定许攸是真心投降,便大胆采用许攸的计谋,果然大获全胜。这就是曹操的过人之出,即使在极其不利的境地中,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海纳百川,用人不疑。官渡大战后曹操缴获了一些部下通敌的证据,然而他不念旧恶,命令部下把书信烧掉,不再追究这件事。曹操此举,既彻底打消了幕 僚的忧惧心理,又广售人心,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他效力,实在是英明之举。郭嘉在阐述“曹操十胜,袁绍十败”的论说中讲到:“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以度胜也。”此言可谓一语中的。三、虚怀若谷,善于分享曹操后来为汉丞相,策命

6、为魏公,加九锡,建安二十一年更进爵魏王。位极人臣之后,曹操并未忘记为他的事业付出智慧、汗水乃至鲜血的谋士。 在自己建立旷世功业的同时, 善于与幕僚分享胜利果实,为其幕僚谋得了较好的归宿。曹操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部下有功则赏,从不含糊。而且他所给予部下的赏赐远远超过部下的预期。他在请封荀攸表中说:“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将功劳一股脑推到部下身上。 他向献帝称赞荀彧 “以亡为存,以祸为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毫无自旌之色,可谓虚怀若谷极矣。除二荀之外,曹操还先后为糜竺、张辽、田畴、郭嘉、夏侯渊等人向皇帝请功,这在汉末群雄里是十分少见的。经过一番努力之后

7、, 曹操集中大量人才, 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才数不胜数。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曹操从老兵中提拔了于禁,乐进,典韦等将才;从地方投降过来的人才中任用张辽、徐晃、张郃、陈琳、贾诩等人;从地方豪强中任用李典、李通、许禇、臧霸等;从东汉朝廷的小官吏中提拔荀文若、荀攸、王朗等;从普通人才中起用郭嘉、刘晔等。这些人才都是曹家大厦的顶梁柱,为曹操的事业立了汗马功劳。 据统计,直到曹操去世, 他的核心谋士、重要谋士,以及各级掾属共有102人,这种盛况,是空前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曹操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 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 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后世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描述曹操的用人之道:“王(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 随能任使, 皆获其用。勋劳宜赏, 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司马光可谓深谙曹操用人之道, 而曹操的用人之道为他建立旷世功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