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的粮食储备管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80950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的粮食储备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论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的粮食储备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的粮食储备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的粮食储备管理(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的粮食储备管理毕业论文提纲王燕珑(大理州委党校2002 级经济管理大专班)近年来,我国粮食流通工作一直受到高度重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在加大。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成为当前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国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和一系列粮食流通管理法律法规的颁实施,粮食流通管理中政策性最强的粮食储备管理工作,需要探索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粮食产需平衡形势的储备粮食管理的新方式、新方法,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储备粮管理工作“三个严格、两个确保”的方针。一、粮食流通价格改革对粮食储备管理工作的影响1、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对新

2、时期粮食储备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 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2、 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重新认识粮食储备管理的变革及其重要意义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推进,使“取消粮食定购,放开粮食收购,放开粮食市场,放开粮食价格” 的改革政策登上历史舞台,由此, 国家粮食储备管理工作必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新的变革,同时也必将对新的社会变迁产生深远的意义。二、粮食产需平衡的

3、形势对当前储备粮与军粮供应工作的影响。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的趋势下,储备粮增储、轮换的粮源筹措渠道,从原来主要依靠国家定购粮转变为主要依靠市场购销筹措。由此,粮食产销平衡形势对市场的影响将直接反映到储备粮增储和轮换粮源筹措工作上来。2003 年全国粮食产量下降到4300 多亿公斤, 比产量最高时减少了800 亿公斤左右, 其中稻谷隆到1985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只有 1600 亿公斤,大米供应趋紧, 价格连续上涨; 2004年粮食产量预计为4550 公斤,估计2005 年的粮食消费需求量为4900 亿公斤,产需缺口在350 到 400 亿公斤, 其中稻谷即使2005 年能够全面丰收,2005 年产

4、需平衡仍然有较大缺口。对于象我省这样储备粮构成中80%为稻谷的省份来说,在全国粮食产需平衡有较大缺口的形势下,筹措近期储备粮增储和轮换所需要的粮源,将遇到比较大的困难。三、与时俱进加强储备粮管理的几点建议1、 加强服务意识指导承储企业积极筹措粮源保证增储和轮换任务的落实本着“全心全意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全心全意为城镇居民服务,全心全意为基层和企业服务, 尽心竭力为政府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努力繁荣城乡粮油市场,保障军需民食供应”的粮改宗旨, 在当前粮食产销平衡存在缺口的形势下,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指导承储企业大力加强粮食订单收购工作,建立稳定的轮换粮源渠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

5、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立足就地收购,尽可能多的掌握粮源。同时指导承储企业通过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筹措粮源,创造条件,加强省内承储企业与省内、 省外粮食主产区粮食企业建立稳定购销联系的工作;积极开展在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充分利用东南亚粮食生产国粮食资源与粮食市场来筹措储备轮换粮源的研究工作。指导承储企业根据粮食市场变化情况,按适时收储,适时轮换的原则,确保今年各级地方粮食储备增储与轮换任务的完成。2、 坚持“三个严格,两个确保”的原则加强对省级储备粮的监管“三个严格,两个确保”是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提出的中央储备粮管理工作原则,即切实做到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

6、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指导原则。为了有力的贯彻落实这一监管原则,面对省级储备粮储粮点广、储备量大的现实,在实际工作中, 应把省毋储备粮的部分监管任务分解落实到实际储存地人民政府粮食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能中去,并加以具体化、制度化,明确其协助监管的责任的权利,克服各地“重任务,轻管理” ,争取省级储备指标积极,监管储备、解决储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消极的错误倾向。同时,依靠科学技术,积极总结推广各种切合实际、行之有效、安全经济的储粮新技术,提高全省科学储粮的水平,认真做好安全储粮工作,杜绝坏粮事故,达到“一符(帐实相符) 、三专(专人、专仓、专帐)、四无(无害虫、无变质、无鼠害、无事故)、四落实(数量、品种、质量、地点) ”的工作目标,使省级储备粮管理符合“储得实、管得住,调得动、用得上”的工作要求。3、 积极协助国家局监管中储粮并指导好州县储备粮的管理我国的粮食储备最早是“甲子粮”、 “506 粮” ,1990 年建立了粮食专项储备制度,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央储备粮、省、州市和县储备粮四级储备食体系。各级地方储备粮的粮权分属各级人民政府, 但是储备粮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防线和物质基础是由这四级储备粮体系共同构成的, 因此应当从确保粮食安全这一粮食工作的落脚点出发,积极协助国家局加强中央在各地储备粮的监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