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Z4100高压CO2火灾 探测与灭火系统培训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77122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2.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FMZ4100高压CO2火灾 探测与灭火系统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FMZ4100高压CO2火灾 探测与灭火系统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FMZ4100高压CO2火灾 探测与灭火系统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FMZ4100高压CO2火灾 探测与灭火系统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FMZ4100高压CO2火灾 探测与灭火系统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FMZ4100高压CO2火灾 探测与灭火系统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MZ4100高压CO2火灾 探测与灭火系统培训(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MZ4100火灾探测、报警与 高压CO2灭火系统培训资料灭火机理雾状的CO2是一种无色无味,不导电的惰性气 体,是灭火的一种合适介质 一般情况下,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CO2不能供呼吸 CO2灭火主要是利用它的物理特性,即窒息和 冷却作用实现灭火。CO2对人体的影响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1% 4%5% 10%对人体的影响使人感到气闷、头 晕、心悸使人感到气喘、头 疼、眩晕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 止,以至死亡不锈钢厂三个机组CRM1、CRM2和GPL都是 高压CO2灭火系统.所有钢瓶中装的都是零 下40度的液态 CO2,一旦具备往外喷放的条 件时危险非常大.具体表现如下: 高压CO2气体

2、喷出时,压力非常大,靠近时容 易发生危险. 高压CO2气体喷出时 ,瓶口附近中心温度在 零下40度80度之间,容易冻伤皮肤甚至筋 骨. 高压CO2气体喷出时,周围没有了氧气,容易 使人窒息死亡.高压CO2钢瓶的认识红色的钢瓶内充装有高压CO2,瓶内压力非 常大,尽管你看它表面平静的放在地上或 吊在钢瓶架上,但是随着室内温、压、湿 的变化,它的内心并不平静,所以有专家形 象的称它为“小钢炮” 、“小炸弹”.因此,平常上班巡检路过时,不要在钢瓶前 停留,严谨触摸和挪动.保护区划分酒钢冷轧不锈钢厂CRM火灾保护区域共划 分为五个区域,分别是: 轧机区(LB1) 油库1(LB2) 油库2(LB3) 油

3、过滤间(LB4) 轧缝(LB5)系统组成轧机消防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火灾探测系统火灾报警系统高压CO2灭火系统火灾探测与报警系统的组成火灾探测 火灾报警控制中心 感温探测器、红外感光火焰探测器 报警系统 手动释放按钮(DMX3000 Yellow)、延迟 释放按钮(DMX3000 Blue) 报警喇叭、报警闪灯、CO2 释放指示灯、 信号监视模块等组成。高压CO2灭火系统主要由主/备启动瓶组(PAE-EM) 主/备灭火剂瓶组 主备装换装置(SEP-2) 机电双延时释放装置(VZ2)气动集流管、电磁阀、气喇叭、集流管、 选择阀、灭火管道、压力开关、喷头等组 成灭火系统设备的特点简介为了最大的保护

4、人身安全,我公司采用机 电双延时来保证高压二氧化碳系统在设定 的延时时间后喷放,通常延时时间不超过 30秒。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轧机本体保护区(LB1 )设置为14s 其余三个区域(LB2-LB4)分别为27秒轧缝气瓶组无延时原理介绍轧机共分为5个保护区,两套系统,即大系 统和小系统。 大系统共有180套瓶组,设计为一主一备, 保护4个区域(LB1-LB4) 轧机本体采用55套瓶组单独保护 两个地下油库和油过滤系统间3个区域采用 组合分配的保护方式(共计70瓶) 小系统共8套瓶组,也设计为一主一备,只 保护轧机辊缝。灭火方式1、自动灭火2、手动灭火3、延迟灭火4、全机械应急启动方式自动灭火保护

5、区LB1-LB4:当保护区内的两路感温探测 器任一路探测到火警后,系统立即启动报警喇 叭发出警报。 当两路探测器同时探测到火警,系统立即启动 报警闪灯,同时送出电磁阀启动信号,打开启动瓶(PAE-EM)、气喇叭发出警报,气动集 流管上对应区域截止阀打开、机电双延时释放装置(VZ2)的电延时和机械延时同时进行, 两者延时时间都到达设定时间(通常设定为30S,现场实际为LB1-14S)后,VZ2释放,重 锤拉动拉杆,释放灭火剂瓶组,CO2沿灭火管 道、喷嘴喷放至保护区进行灭火。保护区5(LB5)当轧机辊缝两侧的任一只火焰探测器探测 到火警,系统立即启动报警喇叭和闪灯, 启动高压瓶组电磁阀,打开灭火

6、剂瓶组, CO2沿灭火管道、喷嘴喷放至辊缝区域进行 灭火。手动灭火 (自动/手动转换开关处于手动位置)保护区LB1-LB4: 当保护区内的任一路感温 探测器探测到火警时,系统立即启动报警 喇叭发出警报 当两路探测器同时探测到火警,系统立即 启动报警闪灯,系统只发出报警而不执行 灭火命令。保护区LB5当任一火焰探测器探测到火警时,系统立 即启动报警喇叭和闪灯,系统只发出报警 而不执行灭火命令。 以上均为手/自动开关处于手动状态下时的 系统动作。手动灭火 自动/手动转换开关处于自动动位置保护区LB1-LB5: 当现场人员发现保护区域有火警 时,可通过按下保护区附近或门口的黄色手动释 放按钮,系统立

7、即启动报警喇叭和闪灯,同时送 出电磁阀启动信号,打开启动瓶(PAE-EM)、气 喇叭发出警报,气动集流管上对应区域截止阀打 开、机电双延时释放装置(VZ2)的电延时和机械 延时同时进行,两者延时时间都到达设定时间( 通常设定为30S,现场实际为LB1-14S )后,VZ2 释放,重锤拉动拉杆,释放灭火剂瓶组,CO2沿 灭火管道、喷嘴喷放至保护区进行灭火。 警告:灭火的前提是控制盘FMZ4100 GAB128的门 处于关闭状态!延迟灭火在机电双延时释放装置(VZ2)的电延时期 间,如果发现保护区内还有人员还没有撤 离,可通过按下保护区门口的蓝色延迟释 放按钮,一直按住,直到人员全部撤离后 ,松开

8、,CO2将立即喷放至保护区。全机械应急启动方式保护区LB1:在自动功能、手动功能全部失 灵的情况下,通过打开机电双延时释放装 置(VZ2),从而打开灭火剂瓶组,使CO2 沿灭火管道、喷嘴喷放至保护区进行灭 火。 保护区LB2-LB4:在自动功能、手动功能全 部失灵的情况下,依次打开相应区域选择 阀、机电双延时释放装置(VZ2),从而打开 灭火剂瓶组,使CO2沿灭火管道、喷嘴喷放 至保护区进行灭火。保护区LB5保护区LB5:在自动功能、手动功能全部失 灵的情况下,手动打开带电磁阀的瓶头阀 ,从而打开灭火剂瓶组,使CO2沿灭火管 道、喷嘴喷放至保护区进行灭火。火灾探测与报警系统 的显示信息介绍及处

9、理系统显示的信息包括:火警故障关断其他火警火警信息又分为预火警和主火警。 预火警 LB1:在轧机下、烟道、轧机上、钢卷小车坑 内分别设置两路自动感温火灾探测器,当任一 路感温探测器 报警时定义为预火警。 LB2-LB4: 在保护区内的任一路感温探测器报警 时定义为预火警。 这时我们应该做什么: 立即到现场查看是否真的发生火灾,同时通知 现场维护人员主火警LB1: 当轧机下或烟道或轧机上或钢卷小车坑内 的两路感温探测器同时报警或手动释放按钮报 警,定义为主火警。 LB2-LB4: 当保护区内的两路探测器同时报警或 手动释放按钮报警,定义为主火警。 LB5: 当火焰探测器探测到火警发出警报或手动

10、释放按钮报警,定义为主火警。 这时我们应该做什么: 立即到现场查看是否真的发生火灾,灭火设备 的运行情况,同时通知现场维护人员故障当系统出现异常、回路上的设备出现问 题、或线路发生问题,通常以故障的形式 显示。 这时我们应该做什么:电话告知现场维保 值班人员FMZ4100 GAB128介绍正常情况下,在控制柜门关闭且系统正常 运行时,控制面板上只有电源指示灯绿灯 亮,同时LCD显示屏显示为: MINIMAXFMZ4100控制面板前端面板显示盘主/备转换开关、自动/手动 转换开关通常系统主/备转换开关处于主位置,自动/ 手动装换开关处于自动位置,绿色指示灯 点亮。当打到相反位置时,红色指示灯点

11、亮 注意事项 轧机区域、修磨区域设有CO2自动灭火系 统,进入该区域或在该区域作业时,严禁照 相或摄像,以免发生CO2灭火系统误信号启 动. 看到CO2报警闪灯亮起或听到报警警笛鸣响 时不要惊慌,要冷静,迅速做出撤离路线 的决定。 CO2气体喷放时切勿紧张乱跑,撤离时应快 步散开,小心滑倒,碰伤,不要瞻前顾 后。喷放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CO2 喷放前,必须保证所有安全 撤离通道畅通无阻,无死胡同,通道门无 锁死状态,通道门从保护区内永远可以推 开。所有保护区均设置有CO2保护区指示标 志,各区人员过往处均贴有明显的安全警 告标志。喷放结束后的检查和确认1 、通风喷放完成后,打开相应的通风设施,使

12、喷 放区域的CO2浓度尽快散尽。 2、现场确认为确保安全,安排两人配备空气呼吸器,在 喷放结束20分钟后进入试喷区域,用氧气 浓度测试仪进行检测, 氧含量达到标准后 保护区的警戒才可以取消。如果是地上的 保护区喷放测试,在检查完试喷区后,一 定要检查相邻的区域4、发布试喷结束公告喷放结束后,要将以前张贴的喷放公告更 换成喷放结束公告。发生CO2气体喷放时:1、看到CO2报警闪灯亮起或听到报警警笛鸣 响时不要惊慌,要冷静,迅速做出撤离路 线的决定。 2、撤离时,不要瞻前顾后。 3、撤离时,要安静,严禁大声喧哗。 4、由于CO2属低毒物质,喷放时切勿紧张乱 跑,撤离时应快步散开,小心滑倒,碰 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