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A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76776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7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衡水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北省衡水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北省衡水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A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北省衡水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A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A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A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河北冀州中学 20152016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题分数150 分第 I 卷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自古以来,哈尼人都是修沟造渠,引高山森林中的泉水来灌溉梯田,水沟开挖量巨大,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 个人或村寨往往不能独立承担。哈尼人就户与户联合或者村与村联合,一起挖沟引水, 通过出资的多少和投入人力的多少核定每个村寨、每一户的分水量大小。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能够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哈尼人发明了分水木刻来进行分配。分水木刻,哈尼语称“欧斗斗”,它是选用板栗树、黑果树等材质坚硬的

2、木料,在木料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度不一的凹槽的一根横木。尽管在哈尼人分水制发明和形成的时代并没有所谓“技术美”这样的名词出现,但实际上技术美的审美形态已经存在。技术美的内涵首先由技术品表现出来。人们创造任何一个技术品, 都是具有实用性的。分水木刻作为分水制度的物质载体,是哈尼人为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而创造的工具,起到了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用水量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分水木刻放置于每个水沟的分叉处,水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 不同宽窄的凹槽决定了每个子水沟所灌溉梯田水量的大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约定的用水量。哈尼人还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分水木刻,长方

3、形的设计, 比其他形状更能防止水流的溢出,进一步提高了分水的准确性,且用料最省, 是实现分水功能的最大化的典型形式。可见,分水木刻作为一种技术品,不仅具备了实用性,还具有了美的形式。分水制是指哈尼人经过村与村,户与户集体协商,根据挖沟时投入的人力、物力来确定每块梯田的水流量大小的民间制度。就其本质而言是商定分水木刻上凹槽宽度的一系列民间规约,是体现分水木刻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分水制约定,投入多者,分水木刻凹槽宽,水流大;反之,投入少者,凹槽窄,水流小。为了确保凹槽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准确,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掌四指根部宽度为一基准单位,按照之前的协商结果对水流量进行分配,对用不了一个用水单位的

4、,则缩减为一指、二指、三指进行细分,其中排除用小拇指宽度进行计量。 照各家权益定制出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木刻,安放在各家田块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动调节了各家各户的用水,这样既公平合理而又有科学性。分水制虽然是一种抽象概念,但它与分水木刻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内容与其外在形象的相互统一, 不可避免地以技术美的形态表现出来。分水制度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哈尼人代代相传, 凝聚的已经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而是人的情感, 对待分水制已经不仅是对实用功能的欣赏, 更是对对象存在的审美。在现代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分水制还一直在沿用,它一方面使生产劳动的效率得以提高和完善;另一方面使分水的模式更趋于合理、更具有系统

5、性和易于管理,给哈尼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符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因此,分水制也渐渐和审美主体使用上的满意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愉悦感和轻松感,构成了技术与审美的有机统一。1下列关于“分水木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 A分水木刻,在哈尼语中称“欧斗斗”,选用坚硬的木料制成,是哈尼人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的工具。B 分水木刻作为一种技术品通过在横木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不一的凹槽决定水量大小,既有实用价值,又具有了美的形式。C分水木刻放在每个水沟的分叉处,上面所刻的不同宽度、不同数量的凹槽决定了每块梯田的用水量,从而保证田地得到充足的灌溉。D分水木刻以长方体

6、为形状标准来制作,这种设计与其他形状相比,既能防止水流的溢出,提高分水的准确性,又能节省用料。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分水木刻是分水制的物质载体,能够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的用水量并合理分配,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B分水木刻代表分水制的发明和形成,虽然当时并未出现所谓“技术美”这一名词,但哈尼人已经认识到了其审美价值。C分水制是哈尼人集体协商的分水约定,它根据挖沟渠时投入的人力、物力来决定每村、每户、每块梯田的水量多少。D为了进一步确保凹槽计量的统一和准确,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四指根部宽度为基准单位,进行更细致的分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哈

7、尼人修渠灌溉梯田,开挖沟渠的工程量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因此,单个人、户、村一般难以完成,需要联合担此重任。B自古至今,哈尼人一直使用这种分水制,原因在于它既提高与完善了生产劳动效率,又符合哈尼人群体的共同利益诉求。C哈尼人分水制经过代代相传,凝聚了生产技术与人的情感,渐渐使人们在使用中获得了愉悦与轻松感,构成了技术与审美的有机统一。D作为抽象概念的分水制,只有与分水木刻这一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内容与外在形象的统一,才能够表现出技术美的形态。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一)文言文阅读(16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7 题。胡松年, 字茂老, 海州怀仁人。 幼孤贫, 母鬻机织, 资

8、给使学, 读书过目不忘, 尤邃于易。政和二年,上舍释褐,补潍州教授。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大悦日:“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迁中书舍人。时方有事燕云,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忤时相意,提举天平观。建炎间,密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出知平江府。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手都市,百姓便之。除给事中。会选将帅,松年奏:“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何如尔。愿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又奏: “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 除

9、兼侍讲。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胄副,充大金奉表通问使。时使命久不通, 人皆疑惧, 松年毅然而往。 至汴京, 刘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 松年曰:“圣主万寿。 ”豫日: “圣意何在?”松年日: “主上意,必复故疆而后已。”使还,拜吏部尚书。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帝皆嘉3 纳。绍兴十六年,病革,呼其子曰:大化推移,有所不免。”乃就枕,鼻息如雷,有顷卒,人谓不死也。年六十。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曰:“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松年日:“

10、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况俸廪,主上所以养老臣也。”(节选自宋史胡松年传)【注释】上舍:王安石变法把太学生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三等。“舍生”即上舍生,大学生中高班的学生。“燕云,是指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燕指幽州,云指云州。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这里指朝廷。刘豫:宋高宗建炎二年济南府知府,投降金朝;建炎二年四年,受金册封为“大齐皇帝 ,后迁都汴京。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B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C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

11、计D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 、 “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C.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D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胡松年慧眼识珠,擢拔后秀;献言献策,选拔军中将帅。他做殿试参详官时,评定沈晦第一,宋徽宗对此大为赞赏;他做给事中时,主张皇帝应亲临军

12、中选拔将帅。B胡松年出使他国,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他在“人皆疑惧”、不敢出使的情况下,毅然出使伪齐政权,面对对方的无理要求,进行了柔中有刚、含而不露的回击。C胡松年心忧国事,对待生死豁达乐观。年老多病时,朝廷开恩,让他管理洞霄宫,但他屡次献言,皇帝多有采纳;病情危急时对儿子说,自然流转,生死在所难免。D胡松年不贪钱财,不为子孙储蓄。朝廷每次授予他官职时,都要赐予他大量财物,但他把这些钱财全部用于军队建设。他还说,贤能的人钱财多了,有损个人志向。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 分)(1)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 ( 5分)译文: _ (2)未入境,

13、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5 分)译文: _ (二)古诗阅读(11 分)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 完成 8-9题。乙亥岁除渔梁村 宋 黄公度年来似觉道途熟, 老去空更岁月频。4 爆竹一声乡梦破, 残灯永夜客愁新。云容山意商量雪, 柳眼桃腮领略春。想得在家小儿女, 地炉相对说行人。注: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 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 秦桧死了 , 在舆论压力下 , 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也奉诏回朝, 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8. 这首诗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5 分)9. 这首诗的颔联与尾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的?(6 分)(三)名句名篇

14、默写(6 分)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 分)(1) 送东阳马生序中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而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 。(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11. 晨读材料默写(5 分)(1)水行莫如用舟,。(2)实现中国梦, , 是乌云苏拉依、杜丽群等亿万同胞的共同心愿。,。(3)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25 分)绿染戈壁梁衡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

15、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夹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左宗棠是 1869 年 5 月沿着我们今天走的这条路进入甘肃的。左宗棠止步于举人,此后三次参加会试, 三考不中,便无心再去读枯涩的经书,而是在乡下边种地边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后因太平天国乱起,就随曾国藩办湘军。1866 年甘肃出现回民起义时,左正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朝中无人,同治皇帝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急召他5 赴西北平叛。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但他到西北后, 发现这里的危机不只是政治腐败,军事瘫痪,还有生态的恶劣和耕作习惯的落后。大军所过之处全是不毛的荒山、无垠的黄沙、裸露的戈壁、洪水冲刷过后的沟壑。这与江南的青山绿水、稻丰鱼肥形成强烈的反差。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农亩,准备种田教书, 终老乡下。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面对赤地千里,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不知几多战事, 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