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76676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第卷阅读题(共66 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

2、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

3、”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

4、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摘编自沐斋登高) 1. 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

5、古诗词里流传下来的文人登临诗句贯穿了一年四季的终始,这说明登高并非重阳节专利。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是古人诗句中描写的登高时所见的不同景色。C.由于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D.文人登高,是想借此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同登一座山峰,诗人所写的诗句意味也会相差很大,是由于个人登高的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B.儒家、道家和皇帝祭祀封禅时的登高,虽目的各不相同,

6、但在他们这些人心中,高山都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分别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在登高临远时,往往能激发心底的远志,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佳节,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故登临的诗句,往往有展示胸襟,体现怀抱的作用。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形容伯牙抚琴之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琴声表现出来的。C.顾炎武联

7、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把盏告别时,他和他的同志们表达情怀的方式是不同的。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是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的心声,又是中国古代文人登高时一贯抒发的情怀,这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王轨,太原祁人也,汉司徒允之后,世为州郡冠族。父光,少雄武,有将帅才略。频有战功,周文帝遇之甚厚。轨性质直,起家事辅城公。及武帝即位,累迁内史下大夫,遂处腹心之任。军国之政,皆参预焉。从平并、邺,以功进位上大将军,进爵郯国公。及陈将吴明彻入寇吕梁,徐州总管梁士彦频与战不利,乃退保州城。明彻遂堰清水以灌之,列船舰

8、于城下,以图攻取。诏以轨为行军总管,率诸军赴救。轨潜于清水入淮口,多竖大木,以铁锁贯车轮,横截水流,以断其船路,欲密决其堰以毙之。唯有骑将萧摩诃以二十骑先走,得免。明彻及将士三万余人并器械辎重并就俘获。陈之锐卒,于是歼焉。进位柱国,仍拜徐州总管。轨性严重,善谋略,兼有吕梁之捷,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宣帝之征吐谷浑也,武帝令轨与宇文孝伯并从,军中进趣,皆委轨等。时宫尹郑译、王端并得幸于宣帝。宣帝军中颇有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轨等言之于武帝。武帝大怒,乃挞宣帝,除译等名,仍加捶楚,宣帝遂大衔之。及宣帝即位,追郑译等复为近侍。轨自知必及于祸,谓所亲曰:“吾昔在先朝,实申社稷至计。今日之事,断可知矣

9、。此州控带淮南,邻接强寇,欲为身计,易同反掌。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大象元年,帝使内史杜虔信就徐州杀轨。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切谏,帝不纳,遂诛之。轨立朝忠恕,兼有大功,忽以无罪被戮,天下知与不知皆伤惜。( 选自北史 ?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但忠义之节 / 不可亏 / 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 岂以获罪于嗣主/ 便欲背德于先帝/ 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 / 千载之后 / 知吾此心 / B.但忠义之节 / 不可亏 / 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

10、效/ 岂以获罪于嗣主/ 便欲背德 / 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 / 冀千载之后 / 知吾此心 / C.但忠义之节 / 不可亏违 / 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 岂以获罪于嗣主/ 便欲背德于先帝/ 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 / 冀千载之后 / 知吾此心 / D.但忠义之节 / 不可亏违 / 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 岂以获罪于嗣主/ 便欲背德 / 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 / 千载之后 / 知吾此心 / 5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家族。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

11、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王轨的父亲王光年少就英雄威武,有将帅的才干谋略,多次立有战功,周文帝对他很好。B.王轨善于谋略,在吕梁之战时,他暗施妙计,横截河流,断绝陈朝军船的退路,最终全歼敌军,大获全胜。C.出征吐谷浑时,武帝把军队的进止攻取都交给了王轨等人,而出于国家社稷的考虑,王轨回来后还向武帝奏报了宣帝在军中失德的事情。D.宣帝出于个人仇怨而执意杀害王轨,即使御正中大夫颜之仪恳切进谏劝阻也没有用处,天下人都替王轨悲伤惋惜。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10 分)(1) 轨性严重,善谋略,兼有吕梁之捷,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2) 武帝大怒,乃挞宣帝,除译等名,仍加捶楚,宣帝遂大衔之。(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南定楼遇急雨陆游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8颔联中“争”“乱”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5 分)9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三)课外文段翻译(10 分)10. 欣赏下面的同音奇文,试着翻译一下文章的意思。施氏食狮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

13、,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氏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试释是事。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7 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17 分)毛磊:潜心国共两党关系研究明海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毛磊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作为较早从事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于 20 世纪50 年代初开始涉及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当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令他欣慰的是,国共两党关系史的研究现已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颇为活跃的领域,一批年轻学者正在把国共关系的研究向更深领域推进。毛磊出生于1931

14、 年,幼年时因日寇侵华而辍学,14 岁开始当学徒,抓住一切机会刻苦读书。中学时期的毛磊成绩优秀、表现积极。1951 年 5 月,正读高二的毛磊光荣入党,成为学校里第一名学生党员。1952 年,毛磊考入武汉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留校担任校长秘书,二是前往当时的中南政法学院任教。“我中学时候就立志将来要从事学术研究。”毛磊毅然选择了后者。中南政法学院合并到湖北大学后,招生人数大大减少,老师们纷纷改教其他课程,毛磊则申请成为党史教师。为上好第一堂课,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读报、整理文件、收集历史资料,日夜备课”。经过整整两年的准备,17 次修改讲稿后,毛磊走上了讲台,用生动的讲述赢得

15、了学生们的肯定。从此,毛磊开始了他的党史教学和研究生涯。在教学过程中毛磊意识到,要教好党史,必须熟悉中国现代史,也要了解国共两党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特别是 197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有关两党和两岸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从 1984 年开始,毛磊全身心投入到国共两党关系的研究中去。他开始收集资料,留心与研究相关的报刊、书籍。随着积累的资料越来越多,毛磊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他逐渐认识到国共两党关系的研究任重道远,仅靠他一个人和一个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因此,毛磊开始寻找合作者。他找到了时任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长王功安。1988 年,毛磊和王功安合著的国共两党关系史出版,这是我国第

16、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国共两党关系的专著。随后,在毛磊等相关学者的积极推动下,武汉有关部门经过周密准备,召开了全国首届国共两党关系学术讨论会,这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热潮。“大量论著相继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关系史的研究进入新阶段。从此,由过去只研究国共两党合作关系发展到研究两党的整体关系;由少数地区研究国共关系而扩大到全国范围。”毛磊对记者说,研究开展后,相关的理论问题相继涌现。例如,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两党之间关系的发展有无规律可循,如何建立学科体系等。为了进一步探求这些问题,毛磊和王功安在国共两党关系史的基础上,又撰写了五卷本的国共两党关系通史。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共两党关系这一课题愈发重要,关注问题不断增多,研究难度也日益增大。为了将研究推向深处,毛磊和王功安计划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系列丛书。为了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他们邀请了全国8 个省市 70 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攻关。2003 年,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20 卷本历时10 年,全部出版完成。该书近600 万字,再现了80 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