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湖南省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69668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湖南省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湖南省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湖南省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湖南省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湖南省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湖南省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湖南省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 2015-2016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时量 120 分钟,分值 100 分。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阅读题,共 49 分)、现代文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3 题。莫言得奖,可以说既必然又偶然,我们对此应既在意,又不必太在意。毕竟在中国,和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这是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

2、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真实,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就显现了这种趋势,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 ,有积极的意义。作为拥有无数经典作品的文化大国,之前惟独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成为国人的遗憾。然而,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当代文学创作就达到了世界的高度,也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或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尽管莫言的作品有特色和很成功,但就作品境界的开创、世界观的拓展方面,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尚有不少的距离。莫言的获奖,反倒提示我们:作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文学力量,我们离世界文学高塔还有多远?无论在文学的境界、思想

3、的高度,还是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当代文学的成就尚无法超越鲁迅等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莫言通过展示“吃” 、 “性”等本能欲望,张扬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和激情,建构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和外国报刊上报道的中国不太一样,给人许多陌生的东西,会让人看到中国成长进程中的复杂性。莫言不是一味写中国美好的一面,他的作品会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莫言以其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中国形象” ,这种形象已被世界所接受。当下文化自觉成为热门话题,但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到民族文化上来,是说要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的地位。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于西方,而是与

4、西方世界互看,相互激发,相互丰富。不能采取本质主义的立场,理解当代中国的意义;不能从纯粹的僵化的“中国性”出发,而是从现实2的中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更真切地书写中国的文学内容。换言之,要从独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正如莫言说,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 。文学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有人性的亮色,要有温暖人心的力量。莫言的得奖,反倒愈加显现出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被遮蔽的一些问题:境界的粗俗、奇观的渲染、内容的空洞、价值观的混乱、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高度,作家缺乏担当意识和

5、反思能力,文体缺乏魅力,文字缺乏美感,导致文学难以走入读者的内心。中国的文学、文化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就要追求价值高尚、精神高贵,而不是低俗和自我人格矮化。1下列对莫言的获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获奖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这不仅是对莫言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的一种肯定。B莫言获奖与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诺贝尔奖评委会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分不开,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 ,有积极的意义。C莫言获奖消除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这也代表了中国文学为世界接受。 D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已经达到了世界

6、高度并完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得工作,也不能说明中国现代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获奖表明他的作品有特色、很成功,但他的作品在境界的开创、世界观的拓展方面,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还有不少的差距。B莫言的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已被世界所接受的“中国形象” ,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C如果中国文学或文化将自我人格矮化,不去追求高尚的价值和高贵的精神,那么,中国文学或文化就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D莫言获奖证明了文学作品中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有人性的亮色,要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获奖提示我们: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以及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的成就,我们依旧没有超越。3B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文化要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的地位,要与西方世界互看,不是亦步亦趋于西方。C在文学创作中,如果作家缺乏担当意识和反思能力,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高度,那么文学必将不会走入读者的内心世界。 D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要从现实的中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即要从独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二、古代诗文阅读(22 分)(一)文言文阅读(16 分。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8 分。翻译共 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8、成 47 题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9、,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4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 ;掠夺 B诚能得樊将军首 诚:如果C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考虑 D而右手揕其胸

10、揕:刺5下列对文言词句解说有误的一项( )4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若属皆且为所虏 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 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项伯杀人,臣活之 而伤长者之意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A都是被动句 B. “长者”和“穷困” “涕”属古今异义C “函”名词作动语,解释为“用匣子装” D. “活” ,使动用法,使活 6加点“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A.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B.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 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D.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7对节选段落理解有误的一项( )A. 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 “虏” “收” “进”

11、“略” “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B. 太子“恐惧” ,心急如焚, “”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C. 荆轲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 ,这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D. 樊将军是因为境遇艰难才来到燕国的,荆轲竟然要取他的脑袋,可见荆轲除了勇敢忠诚的性格,还有心狠手辣的一面。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 8 分)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 分)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3 分)然则将

12、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6 分)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秋江写望5林逋苍茫沙咀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注】林逋:北宋著名诗人。孤高自好,隐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不娶。(1)从格律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 (2 分)(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4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每空 1 分,共 6 分)(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 (沁园春长沙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_。 (荆轲刺秦王 )(3)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徐志摩再别康桥 )(4)真的猛士,

13、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3题。节令是一种命令毕淑敏夏初,买菜。老人对我说,买我的吧。看他的菜摊,好似堆积着银粉色的乒乓球,西红柿摞成金字塔样。拿起一个,柿蒂部羽毛状的绿色,很翠硬地硌着我的手。我说,这么小啊,还青,远没有冬天时我吃的西红柿好呢。老人显著地不悦了,说,冬天的西红柿算什么西红柿呢?吃它们哪里是吃菜?分明是吃药啊。我很惊奇,说怎么是药呢?它们又大又红,灯笼一般美丽啊。老人说,那是温室里煨出来的,先用炉火烤,再用药熏。让它们变得不合规矩地胖大,用保青剂或是保红剂,让它比画的还好看。人里面有汉奸,西红柿里头也

14、有奸细呢。冬天的西红柿就是这种假货。我惭愧了。多年以来,被蔬菜中的骗局所蒙蔽。那吃什么菜好呢?我虚心讨教。老人的生意很清淡,乐得教诲我。口中吐钉一般说道记着,永远吃正当节令的菜。萝卜下来就吃萝卜,白菜下来就吃白菜。节令节令,节气就是令啊!夏至那天,太阳一定最长。冬至那天,亮光一定最短。你能不信吗?不信不行。你是冬眠的狗熊,到了惊蛰,一定会醒来。你是一条长虫,冷了就得冻僵,会变得像拐棍一样打不了弯。人不能心贪,你用了6种种的计策,在冬天里,抢先吃了只有夏天才长的菜,夏天到了,怎么办呢?再吃冬天的菜吗?颠了个儿,你费尽心机,不是整个瞎忙活吗?别心急,慢慢等着吧,一年四季的菜,你都能吃到。更不要说,

15、只有野地里,叫风吹绿的菜叶,太阳晒红的果子,才是最有味道的。我买了老人家的西红柿,慢慢地向家中走。他的西红柿虽是露地长的,质量还有推敲的必要。但他的话,浸着一种晚风的霜凉,久久伴着我。阳光斜照在网兜上,那略带柔软的银粉色,被勒割出精致的纹路,好像一幅生长的印谱。人生也是有节气的啊!春天就做春天的事情,去播种。秋天就做秋天的事情,去收获。夏天游水,冬天堆雪。快乐的时候笑,悲痛的时分洒泪。少年需率真。过于老成,好比施用了植物催熟剂,早早定了型,抢先上市,或许能卖个好价钱,但植株不会高大,叶片不会密匝,从根本上说,该归入早夭的一列。老年太轻狂,好似理智的幼稚症,让人疑心脑幕的某一部分让岁月的虫蛀了,连缀不起精彩的长卷,包裹不住漫长的人生。时尚有句俗话您看起来比实际的岁数年轻,听的人把它当作一句恭维或是赞美,说的人把它当作万灵的廉价礼物。我总猜测这话的背后,缩着上帝的一张笑脸。比实际的年龄年轻,就分明是好的,美的,值得庆贺的吗?小的人希冀长大,老的人祈望年轻。这种希望变更的子午线,究竟坐落在哪一扇生日的年轮?与其费尽心机地寻找秘诀,不如退而结网,锻造出心灵与年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