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69614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42015 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时间: 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命题牵头学校:曾都一中 命题教师: 学 校:曾都一中 枣阳一中 襄州一中 宜城一中 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将答题卡上相关信息填写清楚。21-11、16 题为选择题,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312-15、17-23 题为非选择题,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否则做零分处理。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15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1下列

2、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寒暄(xun) 驯熟(shn) 朱拓 (t) 盥洗(gun)B两靥(y) 间或 (jin) 厢庑(w) 桅杆(wi)C舟楫 (j) 叱咤 (ch) 残骸 (hi) 朔漠(shu)D监生 (jin) 旋风 (xun) 炮烙 (po) 嗔怒(ch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攥住 暇想 战栗 沧海一粟B广袤 嬉闹 驽马 强驽之末C吞噬 逡巡 波涛 白浪滔天D缪种 歆享 契约 锲而不舍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春季新片_会上,电影局副局长特别推荐了张艺谋的最新影片归来 。电影局给出的官方评价为:“影片带来深

3、沉的_,是生活减法的_,_巨大的思想力量,其票房的高低,正是民族希望的试金石。 ” A推荐 震动 极端 蕴含 B推介 震撼 极致 孕育C发布 感动 极品 含有 D宣传 感悟 极著 暗含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体验馆是目前市场上一种特殊类型的商铺,属于精神方面的消费,但对许多消费者或投资者,还很陌生,蒙着神秘的面纱。2B经在市繁华路段测试,原来一分钟内有 19 人乱扔垃圾,现在 20 分钟内仅一人乱扔垃圾,另外车窗抛物率也明显减少,市城管局组织的环境治理活动已初见成效。C打车软件在给乘客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提高了出租车的用车效率,但司机在开车时分心使用打车软件,成为出租车事故骤增的

4、主要原因之一。D通过中国之声微博推出的“正能量益起来”这项活动,让我们一同探寻发现在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点滴美好,一起寻找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录作者 1918 年至 1922 年所作小说十四篇。其中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还有其后发表的孔乙己药阿 Q 正传等著名小说。B王熙凤是贾珍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因而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在她的性格中,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也有爽朗大度的一面;她虽精明干练,但也有其艰难窘迫之处,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在后 40 回中,

5、因心劳力拙而死去。C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包括九十多部(篇)小说,描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大致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恩格斯称人间喜剧 “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 ,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D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善于探索“人的本质及其悲剧性” ,将人物隐蔽的动机充分揭露, 老人与海是其代表作,1954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

6、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

7、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3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

8、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惭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錊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6下列

9、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B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C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C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

10、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4D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特点,体现了诗歌发展的趋势。C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D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共 7 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9 分)

11、武昌九曲亭记(宋)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拖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豁。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

12、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日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武昌九曲亭:据清一统志载,九曲亭在武昌县西九曲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5重建,苏辙有记。

13、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洒然:惊异貌。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绝:隔绝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易:轻视C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适:到 D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席:坐10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A B C 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了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事情,阐发了苏

14、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于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的气概。B.文章第一段首先交代了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并于此建亭,然后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说明苏轼在失意中善于自得其乐。C.文章第二段具体说明重建九曲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苏轼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本人也从中获得了极大乐趣。D.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文章最后议论苏轼所追求 “适意为悦” ,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 ,委婉地说出了苏轼建亭的目的。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 分)(1)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3

15、 分)(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3 分)(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 (3 分)13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给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 6 处)(3 分)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没过两夜)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6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刘基郁离子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注释】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意满足。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熊升树:熊爬上树。何许:何处,哪里。(1) 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