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69098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第一中学 2015-2016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 答卷时间:120 分钟;试卷总分:150 分 )第卷(共 74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13 3 题。(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先秦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极为活跃,而理性精神是贯串其中的一个总思潮。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化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

2、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文学思想一条基本线索。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孔子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

3、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还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并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达到了最高峰。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

4、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2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但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

5、脱和否定。道家的某些说法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这些恰恰又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动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前者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后者则更多在审美方面。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1根据文意,对“先秦理性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先秦理性精神是贯串先秦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总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中的一个共同倾向。B先秦理性精神承先启后,不

6、仅摆脱了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而且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C先秦理性精神在思想、文艺领域主要表现为作为中国美学思想基本线索的“儒道互补”思想。D孔子、孟子、荀子建立完成的以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为基本特征的儒学路线是先秦理性精神在儒家思想中的表现。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使它们得到抒发和满足。B孔子将原始文化纳人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礼乐”,使得他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上取得了难以否认的

7、地位。3C作为补充和对立面,道家与儒家相反相成,是除儒家以外,在摆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D道家强调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它的某些说法比儒家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艺术和审美中,中国重视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视的则是神秘盼情感迷狂或心灵净化。B孔子认为,艺术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它要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这种理性主义解释在苟子学派手里达到最高峰。C孔子思想一方面发展为苟子乐观进取的无神

8、论和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另一方面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和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D虽然庄子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突出美和艺术的独立,对儒家强调的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的这种观念给予了有力的冲击,但他的这种观念又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二、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共 19 分)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

9、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

10、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4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

11、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籍命光按视 按:巡查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报:批复C又奏赋以风 风:使知道D不赀之富 赀:计算,估量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B“甫冠”指刚刚 20 岁。古代男子 20 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

12、“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5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1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 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5分)(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5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第 8、9 题。 (共 11 分)幽居初夏 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8、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6 分)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

14、感情?(5 分)10、默写(每空 1 分,共 10 分)(1)回眸一笑百媚生, 。(2) ,洞庭波兮木叶下。(3)心非木石岂无感? 。(4)出师未捷身先死, 。(5) ,镜中衰鬓已先斑。(6)春江潮水连海平, 。 ,何处春江无月明。6(7) ,栗深林兮惊层巅。(8) ,两朝开济老臣心。(9) ,使我不得开心颜。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11-14 题。(共题。(共 2525 分)分)大师林语堂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著名文学家。被西方社会誉为除孔夫子外,最广为西方人认识的中国文人。他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师。林语堂说:“我从未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说过讨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也压根儿没有。”1925 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拿着棍子、石头等简单防御工具,与警察展开了肉搏战。他早年苦练的棒球技术发挥了威力,他投起石头来,又准又狠。围观的群众不断叫好,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弹药”。搏斗中,他的眉头被击中,鲜血直往外冒,周围的人劝他回家休息,他坚决不肯。妻子看见林语堂满身是血地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