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河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69014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河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河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河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河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河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河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河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 2014-2015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 “和”有“中和” “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

2、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

3、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 ,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

4、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即现在的马扎, “貊盘”是一种2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

5、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3 分)A.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B.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C.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D.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

6、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B.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C.“胡床” “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D.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B.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

7、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3相关。C.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D.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1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马森,字孔养,怀安人。父俊,晚得子,家人抱之坠,殒焉。俊绐其妻曰“我误也” ,不之罪。逾年而举森。嘉靖十四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太平知府。民有兄弟讼者,予镜令照曰:“若二人老矣,忍伤天性乎?”皆感泣谢去。再迁江西按察使。有进士嬖外妇而杀妻,

8、抚按欲缓其狱,森卒抵之法。历左布政使,就擢巡抚右副都御史。入为刑部右侍郎,改户部。初,森在江西荐布政使宋淳。淳后抚南、赣,以赃败,森坐调大理卿。屡驳疑狱,与刑部尚书郑晓、都御史周延称为“三平” 。病归,起南京工部右侍郎。改户部,督仓场,寻转左。以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迁南京户部尚书。隆庆初,改北部。是时,登极诏书蠲天下田租半。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帝手诏责令措置,森奏:“祖宗旧制,河、淮以南以四百万供应京师,河、淮以北以八百万供边。一岁之入,足供一岁之用。后边陲多事,支费渐繁,一变而有客兵之年例,再变而有主兵

9、之年例。其初止三五十万耳,后渐增至二百三十余万。屯田十亏七八,盐法十折四五,民运十逋二三,悉以年例补之。在边则士马不多于昔,在太仓则输入不益于前,而所费数倍。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而于国之大体,民之元气,未暇深虑。愿广集众思,令廷臣各陈所见。 ”又奏河东、四川、云南、福建、广东、灵州盐课事宜。诏皆如所请。帝尝命中官崔敏发户部银六万市黄金。森持不可,且言,故事御札皆由内阁下,无司礼径传者,事乃止。即,又命购珠宝,森亦力争,不听。三年,以母老乞终养。赐驰驿归,后屡荐不起。森为考官时,夏言婿出其门,欲介之见言,谢不往。严嵩闻而悦之,森亦不附。为徐阶

10、所重,遂引用之。里居,赞巡抚庞尚鹏行一条鞭法。乡人为立报功祠。万历八年卒。赠太子少保,谥恭敏。 (节选自明4史马森传 ,有改动)注嬖(b):宠爱。登极:皇帝即位,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即位,在位 6 年,病死,终年 36 岁。葬于昭陵(北京十三陵)。蠲(jun):除去,清除。中官:宦官。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屡驳疑狱 狱:案件B. 不能副经费 副:相符,相称C. 视往岁有加 视:比D. 欲介之见言,谢不往 谢:告别5.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马森为人耿直的一组是(3 分)予镜令照曰:“若二人老矣,忍伤天性乎?”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又命购珠宝,

11、森亦力争,不听森为考官时,夏言婿出其门,欲介之见言,谢不往里居,赞巡抚庞尚鹏行一条鞭法A. B. C. D.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马森在江西做按察使时,有位进士因宠幸别的女人而杀死妻子,马森不顾地方最高长官的反对,最终将那位进士绳之以法。B.马森认为国家财政日益紧张,既和战事频繁军费渐多有关,也和皇帝登基减免田租导致国库收入比往年大幅减少有关。C.马森认为自己的筹划只能解燃眉之急,皇上也未能考虑到国家大局和民众的元气,建议广开言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D. 隆庆三年,马森以母亲年迈为由请求回家养老送终。皇上赏赐他乘驿车归乡,后来有人屡次举荐,他也没

12、有被重新起用。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俊绐其妻曰“我误也” ,不之罪。(3 分)(2)淳后抚南、赣,以赃败,森坐调大理卿。(4 分)(3)严嵩闻而悦之,森亦不附。为徐阶所重,遂引用之。(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1111 分)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89 题。 (11 分)5帐夜 吴兆骞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注】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连山:就着山势。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

13、这里只诗人所居之地。 )8、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5 分)9、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10、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角度多变,试赏析。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三)名篇名句默写(1010 分)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 分,每空 1 分),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 2学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3“_,_。 ” 位卑则足羞, 。 (韩愈师说 ) 4,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 5荀子的

14、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 6。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 , 7。 ”三、现代文阅读(三、现代文阅读(2121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114 题。水中的蓝天 林清玄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所感动,忍不住下车。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地往后退去。6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惟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

15、。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地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熏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不仅使田地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一首以生活中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走入那清静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后退呢?记得从前在小乘佛教国家旅行,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