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68955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郭国昌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艾青说:“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只要翻开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

2、密切联系。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像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也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

3、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2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日常口语成为诗歌的语言,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口语。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是诗人通过诗化的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托尔斯泰说过,一个高明的作家“并不在于知道他用什么语言写什么,而在于知道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写什么。”当我们的诗人也知道这样做的时候,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广受人们争议的问题了。1作者认为“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以下说法不是其原因的一项是( )A真正优秀的诗歌包含了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B生活与艺术是统一

4、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生活的土壤中C诗歌创作中获得的情绪和感受必须以真善美为核心进行选择和升华。D日常生活口语必须经过诗人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成为诗歌语言2第和第段中举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为例不能证明的观点是( )A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B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C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D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3根据文意,下列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胡适、陈独秀等倡导“文学革命”,但没有否定“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观点。B诗人只要与普通大众在一起生活,就会获得真诚的诗歌情绪,而不是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C口语化是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卞之琳的断章就

5、是用诗化口语表达的典范。D现代诗人“要知道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写什么”,现代汉诗才能免遭质疑,才能有实质性的发展提高。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

6、,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3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鹏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鹏似鸮,不祥鸟也。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

7、,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先是,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刘向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注】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

8、的仪式。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召置门下,甚幸爱 幸:宠幸B 悉更秦之旧法 悉:全部 C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 国:国都 D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 卒:最终 5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能直接说明贾谊才学优异的一组是(3 分)( )(贾谊)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 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文帝思谊,征之 。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A B C D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因为与李斯是同乡,贾谊曾经向李斯学习并侍奉他。B读书人认为贾谊很有才能,而绛侯

9、、灌侯等人却认为贾谊学识浅薄。C因为文帝的谦让,贾谊的许多想法未能变为现实。D文帝向贾谊问及鬼神的事,被贾谊的回答所折服,认为自己的见识不如贾谊。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2)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4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8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5 分)9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0、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2)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西当太白有鸟道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尊严路遥孙少平上这学实在是太艰难了。像他这样十七八岁的后生,正是能吃能喝的年龄。可是他每顿饭只能啃两个高粱面馍。以前他听父亲说过,旧社会地主喂牲口都不用高粱这是一种最没营养的粮食。可是就这高粱面他现在也并不充足。按他的饭量,他一顿至少需要四五个这样的黑家伙。现在这一点吃食只是不至于把人饿死罢了。如果整天坐在教室里还勉强能撑得住,可这年头“开门办学”,学生们除过一群一伙东跑西颠

11、学工学农外,在学校里也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至于说到学习,其实根本就没有课本,都是地区发的油印教材,课堂上主要是念报纸上的社论。开学这些天来,还没正经地上过什么课,全班天天在教室里学习讨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当然发言的大部分是城里的学生,村里来的除过个别胆大的外,还没人敢说话。每天的劳动可是雷打不动的,从下午两点一直要干到吃晚饭。这一段时间是孙少平最难熬的。每当他从校门外的坡底下挑一担垃圾土,往学校后面山地里送的时候,只感到两眼冒花,天旋地转,思维完全不存在了,只是吃力而机械地蠕动着两条打颤的腿一步步在山路上爬蜒。5但是对孙少平来说,这些也许都还能忍受。他现在感到最痛苦的是由于贫困而给自尊心所带

12、来的伤害。他已经十七岁了,胸腔里跳动着一颗敏感而羞怯的心。他渴望穿一身体面的衣裳站在女同学的面前;他愿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也能和别人一样领一份乙菜,并且每顿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这不仅是为了嘴馋,而是为了活得尊严。他并不奢望有城里学生那样优越的条件,只是希望能像大部分乡里来的学生一样就心满意足了。可是这绝对不可能。家里能让他这样一个大后生不挣工分白吃饭,让他到县城来上高中,就实在不容易了。大哥当年为了让他和妹妹上学,十三岁高小毕业,连初中也没考,就回家务了农、至于大姐,从小到大连一天书也没有念过。他现在除过深深地感激这些至亲至爱的人们,怎么再能对他们有任何额外的要求呢?少平知道,家里

13、的光景现在已经临近崩溃。老祖母年近八十,半瘫在炕上;父母亲也一大把岁数,老胳膊老腿的,挣不了几个工分;妹妹升入了公社初中,吃穿用度都增加了;姐姐又寻了个不务正业的丈夫,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还要他们家经常接济一点救命的粮食他父母心疼两个小外孙,还常常把他们接到家里来喂养。家里实际上只有大哥一个全劳力可他也才二十三岁啊!亲爱的大哥从十三岁起就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没有他,他们这家人不知还会破落到什么样的境地呢!按说,这么几口人,父亲和哥哥两个人劳动,生活是应该能够维持的。但这多少年来,庄稼人苦没少受,可年年下来常常两手空空。队里穷,家还能不穷吗?再说,父母亲一辈子老实无能,

14、老根子就已经穷到了骨头里。年年缺空,一年更比一年穷,而且看来再没有任何好转的指望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能上到高中,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话说回来,就是家里有点好吃的,好穿的,也要首先考虑年迈的租母和年幼的妹妹;更何况还有姐姐的两个嗷嗷待哺的小生命!他在眼前的环境中是自卑的。虽然他在班上个子最高,但他感觉他比别人都低了一头。而贫困又使他过分地自尊。他常常感到别人在嘲笑他的寒酸,因此对一切家境好的同学内心中有一种变态的对立情绪。就说现在吧,他对那个派头十足的班长顾养民。已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反感情绪。每当他看见他站在讲台上,穿戴得时髦笔挺,一边优雅地点名,一边扬起手腕看表的神态时,一种无名的怒火就在胸膛里

15、燃烧起来,压也压不住。点名的时候,点到谁,谁就答个到。有一次点到他的时候,他故意没有吭声。班长瞪了他一眼,又喊了一声他的名字,他还是没有吭声。如果在初中,这种情况说不定立即就会引起一场暴力性的冲突。大概因为大家刚升入高中,相互不摸情况,班长对于他这种污辱性的轻蔑,采取了克制的态度,接着去点别人的名了。(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1)小说开头说“孙少平上这学实在是太艰难了”,结合全文看这“艰难”表现在几个方面?(5 分)6(2)小说中的孙少平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6 分)(3)小说从第段到第段,用大量篇幅介绍孙少平的家境,有何用意?(6 分)(4)小说写贫困使孙少平“过分的自尊”,还对家境好的同学有一种强烈的反感情绪。对他的这种心理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 分)A中美“特大型港口计划”试点项目旨在通过在港口安装辐射检测系统,阻止核放射物质和其他放射性物质不被非法贩运。B很多人违反了交通法,不但不以为耻,还振振有词地向交警叫板,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弱势心理在作怪。C防范舌尖上的腐败,一方面要从源头上控制,建立起有效的预算监督机制,另一方面也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