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成都六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58363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四川省成都六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四川省成都六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四川省成都六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四川省成都六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四川省成都六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四川省成都六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四川省成都六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四川省成都六校 2014-2015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全卷满分 100 分 完成时间 60 分钟)1、中日双方对 1894 年 7 月 25 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 点 45 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 点 52 分,彼我相距约 3000 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A【解析】考点:历史研究:研究者的立

2、场。材料体现了中日双方的不同记载,说明了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2、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B宗法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答案】C【解析】考点:分封制。根据材料信息“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可知诸侯有为周天子随从作战的义务,C 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至而无寇”可知当时无战事,只是周天子烽火戏诸侯,因此 A、D 中“诸侯反叛”和“大国争霸”缺乏依据

3、。B 中“宗法制”和“朝贡”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3、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C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 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2【答案】A【解析】考点:宗法制。与晚辈相比,长辈住房拥有较大的进深和较高的台基,是因为在家族血缘关系中长辈地位高于晚辈,这一现象体现了浓厚的血缘等级色彩,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故 A 项正确;传统家庭成员之间地位是不平等的,故 B 项错误;以一

4、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彼此之间缺乏协作,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与题意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家庭中的男女地位,故 D 项错误。4、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 “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考点:宗法制。中国古代君主即位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不考虑实际的政治权力,故 B 项正确;分封制、郡县制属于地方制度,故 A、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专制君权,不是中央集权制,故 D 项错误。5、1921 年中共“一大

5、”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 (英文译稿)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B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D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答案】C【解析】考点:一大纲领。本题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反帝反封建的主要任务是 1922 年中共二大提出的。6、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以下各项与李白诗句相关的是( )A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

6、尚)农除末,黔首是富”B “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C “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D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3【答案】C【解析】考点:秦朝政治体制。从题干材料来看, “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可见说的是秦朝的统一。A 项“尚农除末”说的是重农抑商。B 项说的是重刑法。C 项说的是统一并实行郡县制。D 项是批评秦的暴政,故只有 C 项符合。7、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A B C D 【答案】C【解析】考点:

7、本题考查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历朝历代通过削弱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汉武帝“推恩令”分化王国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三省六部制削弱的是相权,加强了皇权,元朝通过行省制度这一地方行政制度有效管辖庞大国土,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标志皇权到达新高度。因而选8、公元 1302 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 ,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A扩大行省权力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地方监察【答案】C【解析】考点:元朝政治体制。从材料本身来看,中央的中书省批评了

8、各行省的事事禀报,强调一般问题自行解决,由此可以看出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故答案选 C 项;材料强调重要事情依然要及时禀报,可见并未扩大行省权力,故排除 A 项;材料无从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故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制度,故排除 D 项。9、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 。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A秦朝的郡县制 B西汉中朝制度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答案】C【解析】考点:关唐代三省六部制。键信息: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A 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分权的特征,排除;B 项是通过分割相权以达加强皇权的目的,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二,相互牵制,

9、C 项符合题意;从军机处的特点与影4响来看,D 项不符合题意。10、 “史实” 、 “史论” 、 “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答案】D【解析】考点:三省六部制。根据题干观点,A

10、、B 项属于史实,C 项属于史论,D 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可知属于史识。故 D 为最佳选项。11、 “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 , “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它)而同样步入上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 ”这种“制度”是指( )A分封制度 B科举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答案】B【解析】考点:科举制。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有文才的人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 、“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它)而同样步入上层”分析,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情形,平民通过考试也可以步入仕途,故 B 项正确;分封制度体现的是贵族政

11、治,与材料平民可以步入上层不符,故 A 项不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不能体现材料中文人优势以及平民可以步入上层,故 B 项不正确;九品中正制使得选官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不符合材料意思,故 D 项不正确12、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 ,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考点:宋代科举制。注意解读材料信息,材料大意是说,扩大科举取士,有利于让知识分子把精力用于科举考试,从而把对封建王朝不满甚至反抗的潜在因素,转化成对其效忠服务的因素,进而维护社会稳定,故 D 项

12、正确;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5但也有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一面,故 A 项错误;“社会各阶层”的说法言过其实,故 B 项错误;材料可以看出科举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故 C 项错误。13、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 )A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C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 D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考点:明朝政治体制。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首先提取时间信息,是“明太祖”

13、时,则 A 项不对,因为内阁是明成祖时设立的。材料中的关键是“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 “ 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则其对应措施就是对付“中书” (长官为丞相)及权臣。因此 B 正确。材料不涉及选官制度,C 不对,也没有说对地方的势力的措施,所以 D 不对。14、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 ,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这表明,内阁( )A在太祖时期正式建立 B在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成为朝廷的法定中央机构 D六部百司为大学士属官【答案】B【

14、解析】考点:明代政治体制。题干反映了明代丞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制形成的历史现象。A 项对内阁正式建立的时间说法错误;由题干中的“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体现与说明,B 项正确;C 项“法定中央机构”的说法错误;D 项“为大学士属官”说法错误。15、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这说明两者都( )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扩大了统治基础A B C D【答案】A6【解析】考点:本题比较明代内阁制与清代军机处的共同点,

15、可采用排除法,明代朱元墇时期已废除宰相制,故错误;无论是明代内阁制,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具有扩大统治基础的作用,故错误,是两者的共同点,故 A 项正确。16、英国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英国发动对华战争是正义的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答案】C【解析】考点:鸦片战争。 “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说明作者明显指出鸦片战争是不正义的,故 A、B 项错误;“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说明作者只认为鸦片战争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 ,没有看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故 C 项正确;作者只是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评价,没有反映出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