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用书内容简介-串讲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1653659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170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用书内容简介-串讲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教师资格考试用书内容简介-串讲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教师资格考试用书内容简介-串讲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教师资格考试用书内容简介-串讲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教师资格考试用书内容简介-串讲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用书内容简介-串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用书内容简介-串讲(1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 考试大纲(内容简介)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第四章 学习动机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第八章 学习策略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

2、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生X教师X教学内容 X教学媒体X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1、五要素 *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 与教过程) *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 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 ;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环

3、境 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 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 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 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 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 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 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 学后的检测、反思) 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 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1. 总论(第一章)2. 学生与学习心理

4、(第二章第十 一章)重点3. 教学与教师心理(第十二章第 十五章)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 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 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以行为主义为 主。 (三)、成熟时期( 20世纪60

5、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1、主动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 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 (年 )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三、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 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循序渐进 (3)不平衡性 关键期 (4)差异性

6、 因材施教2.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 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一 、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 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 、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l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并出现反省思维; l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 性; l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

7、精力学习, 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l 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l 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l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一 、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特点: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l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出现辩证思维; l 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l 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 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l 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 、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

8、意义 (一)、学习准备 、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 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 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 两个维度。 、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 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 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动态) 一 、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二)、关键期 、 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 ) 、定义: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 激对之影

9、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等 、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内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 ,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 、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

10、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 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 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单维思维 思维的不可逆性 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多维思维 思维的可逆性 去自我中心 具体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 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 逆思维;思维灵活。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最近发展区 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 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 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

11、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意义: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 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 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中学生的人格发展1.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 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综合心理特征。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19021994)

12、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 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 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 分为八个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 须经过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 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时期。每个阶段都有一 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 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 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 积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即他指出了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 ;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 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此阶段的

13、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2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性对内疚感(4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 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 性形象。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已经是什么,我们想 成为什么和我们应该成为什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意义3. 影响

14、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 专制型 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无主动性、 不诚实 放纵型 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 唯我独尊、蛮横胡闹 民主型 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 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 (2)学校教育 教师、班集体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儿童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同辈群体为儿童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4.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 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发生的影响,都 必须通过自我意识的中介而发挥作用。自我意识包括三成分:认识

15、成分(自我认识) 情感成分(自我体验) 意志成分(自我监控)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 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能等 方面的意识。 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社会自我:指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 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 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 务和权利的意识等。 从3岁到青春期以前,自我 意识主要是指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它包 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 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从青春期到成年,是 形成心理自我的阶段。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 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 示出来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 学生间认知方式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性与场 依存性、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认知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 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 方式。但是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改进教 学,因材施教。3.智力的差异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 纳量表(1905年编制),它的智商计算公式 是: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世界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