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室使用申请表(学院)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1652812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媒体教室使用申请表(学院)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多媒体教室使用申请表(学院)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多媒体教室使用申请表(学院)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多媒体教室使用申请表(学院)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多媒体教室使用申请表(学院)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媒体教室使用申请表(学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媒体教室使用申请表(学院)(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行為的分類 n1、依照行為的範圍分: (1)廣義的行為 (2)狹義的行為 2、依照先天獲得或後天學習或適應環境而獲 得的行為分: (1)本能或天賦的才能 (2)適應行為 3、以行為是否符合常模、社會標準或規範分 : (1)正常行為 (2)偏差行為 4、以行為的功能分: (1)生理行為 (2)精神行為 (3)情緒行 為 (4)社會行為行為的發展n1、社會學的觀點 社會學家湯麥斯(Thomas) 任何價值觀念,均可引起個人的行為趨勢(心理 態度),態度決定之後,就有行為表現。 因此,無論是何種方式的行為,均為態度與價值 觀念之間的聯繫。n2、心理學的觀點 心理學家桑戴克( Tho

2、rndike)聯結主義理論,試圖說明刺激、 反應的關係,人接受刺激反應到神經中樞,產生 行為反應。其效果律則是用來解釋行為或學習中 的改變。當代重視行為科學的理由n1、20世紀下半期全世界人口急劇增加,速度也愈 來愈快。人口快速的增加,導致資源及機會的不 足。人類求生存及發展的競爭空前激烈,容易致 心理及行為之失衡,所以要加以研究。n2、人類行為受環境影響而作適當的調整,另方面 人類行為也會衝擊到環境,使它轉變。社會上有 許多問題受行為或環境的影響,其影響有多大, 能否予以改善,必須加以考察及研究。n3、有關人類服務之各學科,諸如社會工作、教育 、護理、經濟、政治、心理等學科,學生必須先 瞭解

3、人類行為,以及人在環境中的運作,然後才 能作有效的服務。 n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 1、人的遺傳特質及生理、心理狀態: (1)遺傳秉賦 (2)生理狀況(3)心理狀況 2、物質環境 3、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影響人類行為的知識(理論)n人類所處的環境對其成長、發展有影響,尤其幼 年時期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會妨礙日後的成就。 1、角色: 是指與某一特殊社會位置相關聯的行為模式。依 照取得該一角色或地位的方式,可區分為歸屬的 角色或地位與贏得的角色或地位。在人生過程中 從幼年到老年,各人在不同階段所擔當的角色不 同,社會地位及賦予的工作責任均不相同。 2、常模: 經由觀察或測試一團體全體成員的行為,所訂定 的

4、行為標準,稱之。有了這種標準化的評估工具 ,才能了解個人行為是否合於社會期望。社會環境影響人類行為的知識(理論) n3、社會化是將個人模塑成為社會分子的過程,亦 即是社會對個人傳授其文化、生活模式與團體價 值的過程。個人經由社會化的過程,將其所屬團 體的常模內化成為其行為的一部分,個人經過此 過程學會了許多社會所贊許的行為,但仍保持一 獨特的自我。 4、自我概念 係指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或評價。依照社會學家顧 里(Cooley)的學說,個人的自我概念受到他人 對他評估的影響。他創立了鏡中之自我的理 論,內容是指個人在他人面前所表現的行為,由 於他人的態度及反應的好壞,使個人瞭解了自我 ,因而產生一

5、種滿意或羞慚的感覺。社會環境影響人類行為的知識(理論)n5、參考團體 指個人選擇某種團體當作模仿或指導的 對象作為其判斷及行動的參考,也就是 說被個人用作為其行為評價標準的社會 團體。參考團體有預期社會化及提供一 種比較的作用等二項功能。n系統理論環境影響行為的定則 n不同發展階段由於社會環境改變影響行為轉變之 程度各不相同,自出生至幼兒期環境之影響最大 。 1、在個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充分定型,社會發展亦 未成熟,則社會環境影響人類行為較多,個人的 身心發展均已成熟,則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較少。 2、環境之轉變程度重大或對個人造成嚴重損害, 影響個人行為較多。 3、在某一特定社會環境,許多人受到長期

6、的親身 經歷,會形成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行為或人格特質 。4、幼年時期由於環境不良,所導致的行為偏差, 會形成人格的基礎,以致終生很難糾正。即使成 年後環境甚佳,其情緒及行為之偏差依然存在。n人類行為影響社會環境的先決條件及方法。1、先建立一套改革的理論、計畫或方案。 2、該項理論、計畫或方案對民生有裨益、為 大眾 所接受,且辦理切實可行。 3、應用良好的方法,如應用社會運動、社會 革新等方法予以改善。n社會及行為研究方法 1、觀察法:n(1)自然觀察法n(2)實驗觀察法或實驗室研究 2、調查法 3、溯源研究法又稱事後回溯研究 4、文化比較研究 5、社會計量法 6、測驗量表法自然觀察法的種類及優缺

7、點。 就研究對象在自然狀態下進行觀察。 種類 無結構非參與的觀察 、無結構參與的觀察 、有結構的觀察 優點 1、可以當時實地觀察到現象或行為的發生。 2、能夠得到不能直接報導或不便報導對象的資料。 3、假如在特殊的設計下,如使用單向透視玻璃,或特別情境下, 如觀察者亦為被觀察群中之一員,觀察者不為被觀察對象所注意, 因此可以在最自然情況下行動,由此觀察得到的資料是最真確的。 缺點 1、可能在現場做自然觀察時,被觀察者並不展現出欲觀察的行為 。 2、有些人或現象是不適宜或不可能做直接觀察的,如家庭糾紛。 3、觀察法只能看出一時間片段發生的行為,過去的事無法觀察, 將來的事也無法預測。n調查法的優

8、缺點。 優點 1、這種方法可用於搜集大量資料。 2、在費用方面或時間上比較經濟。 3、所搜集資料準確性較高。 缺點 1、問卷調查僅是意見、價值觀點的探討,比較不 深入。 2、大多數的調查是抽樣調查,是否具有高度代表 性頗有疑問,如有誤差,可能嚴重影響調查正確 性。 3、訪問員的素質、學識、技巧,以及做事負責態 度等,都會影響被訪問者是否誠實作答。n溯源研究法的優缺點。n優點 1、因為資料是現成的,研究者可以省錢省力。 2、大多數既有資料是長期累積的,研究者可以看 出一件事情在時間序列上的長期發展。 3、採用這種研究法可不必求取研究對象的合作。 缺點 1、保有資料者不肯合作,不願提供資料,則研究

9、 者會一籌莫展,研究就無法完成。 2、既有資料可能不夠詳實,或缺乏可靠性。 3、運用統計資料從事研究時,還可能遭遇到當初 資料收集者所用的測量工具與測量單位,不合當 前研究之需要。文化比較研究的優缺點。 優點 1、不但使研究者可免除單一文化狹窄範圍的限制 ,又可以使研究者發現更多更廣的人類行為實況 。 2、這種比較研究可提供一種類似實驗研究方法。 缺點或困擾 1、如何抽選民族樣本。 2、如何避免樣本民族的歷史相關。 3、比較的單位如何確定。 4、變項如何量化或評分。 5、民族誌是否可靠。人際吸引的理論n1、相似論: 指兩人在種族、信仰、社經地位、能力、興趣、 需要、態度、價值等處,只要有一項或

10、數項感到 彼此相似,便可能相互吸引。n2、互補論: 人際互補的需要足以產生互相吸引的作用。 3、互動論: 人際互動愈頻繁,彼此喜愛愈增。 4、交換論: 係根據經濟學上投資與回報的原理來闡釋人際吸 引是由於個人間的報酬與代價關係。 測驗的安排及實施1、施測的時間先安排妥當,讓受測的學生先有心 理上的準備,此外施測者必須與學校負 責人及施測班級的老師連絡。 2、地點的選擇要有足夠的空間,不太擠,亦不可 過於寬敞,必須可以聽到施測者的說明, 光線宜明亮,受測試房間以外的大環境亦宜安靜 ,不受噪音等干擾。 3、測驗時間的長短應注意不能讓受測驗者疲勞, 但更不可得到不充足的資料。因此要很妥當的安 排測驗

11、和休息的時間。n社會計量法的用途。 1、在教育上的應用:可用於分組、診斷、治療及 評鑑。 2、在工作方面的應用: (1)領導才能的發現 (2)工作的分配 (3)士 氣的考察 3、學術研究方面的應用:可以分析團體的結構。 4、在測試前施測者必須將測驗規則詳細說明,使 受測者充分理解。 5、對於年齡較幼的學童施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 關係,鼓起受測者的動機,使測驗能順利進行。n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知識的應用。n1、在學術探究方面2、在實務工作方面 3、在日常生活方面嬰兒及幼兒期嬰幼兒期 嬰兒期指剛出生之二歲未滿;幼兒期指二歲至 六歲未滿。這時期保育的良窳,影響其終身的 成就及發展,攸關其個人的成就、

12、家庭的幸福 及社會進步。另外也是一生人格發展的重要時 期,奠定人格的基礎。 遊戲發音期 六個月以後嬰兒開始牙牙學語,他連續不斷的 發音當作一種遊戲,稱為遊戲發音期。n人格 即是個人的行為特質。它是指在個人內部之心理 及生理的動力組織,這組織是決定個人對他的環 境獨特的調適。從出生到六歲是個人人格發展最 重要的時期。 不社會化攻擊性強的兒童n係出生在破碎家庭或下層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 子,父母對兒子拒絕、不愛護,在嬰、幼兒期這 類孩子就未得到母愛,因此養成兇殘、冷漠的個 性,對任何人都憎恨、沒有隸屬感,攻擊性很強 ,很容易犯罪。他們做錯了事或犯了重罪都不會 有罪疚感。n過度抑制的兒童 倘若超我的

13、功能太強,自我也調和不,因此本 我被壓抑則成為海威特及金根士(Hewitt and Jenkins)所稱的過度抑制的兒童。這類的兒 童是害羞、膽小、退縮、過分依賴並且很容易 自卑、沮喪、成為心理失調的孩子,他們受到 父母過度保護,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係中、上層 。n依戀感理論(鮑爾貝)Bowlbyn指出從出生至三歲是個人一生中一段重要的時 期,必須要有母親的撫育及愛護。倘若從出生 至三歲剝奪了母親的照顧及愛護,其生理、智 力及社會發展均極遲緩,可能發生生理及心理 方面的病態。出生至三歲被剝奪了母親的照顧 對嬰兒損害最大,三歲至五歲仍很嚴重。n生命週期理論n愛力克森(Erikson)的生命週期理論概

14、括人生各 階段,從出生到老年。每個階段皆有其心理危機 ,也有個體所認為的重要關係他人,這些重要關 係他人影響著個體的社會化。他將人類成長分為 八個階段,每一階段有其發展危機,即面對生命 中主要難題的時期。每一階段能否成長和衝破難 關,取決於每一階段的成長和解決問題的程度。 嬰兒期、幼兒期2-3歲、幼兒期3-5歲、兒童期 、青少年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信任對不信任、獨立對羞恥及疑慮、創造力或 主動對罪疚感、勤奮對自卑、身分對角色混淆、 親密對孤獨、利他對自利、整合對絕望。n分離與個別化過程理論 馬哈拉(Mahler)認為每個人會漸漸的 從與真實世界的關係中建立一種分離感 或分離意識。 這

15、個過程涉及對自己與主要心愛對象分 開的認知。而嬰兒從與母親密不可分, 到逐漸分離及個別化必須經過正常的自 閉、正常的共生、區分以及練習四個過 程。 n認知理論(皮亞傑) 皮亞傑(Piaget)指出個人認知發展在兒童社 會化發展可分為感覺動作期、準備運作期、具 體運作期、正式運作期四個階段,而各種不同 階段都是兒童與其環境互動經驗的產物,這些 經驗導致兒童自我認知的組織重整。於是,認 知發展是個人遺傳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不 但反應個人的成長,也反應出文化和社會的影 響。感覺動作期 從出生到二歲,嬰兒從最原始的反射性操作,改變到運用感覺及動作來認知。這 時期嬰兒於任何物品都會用手摸摸或抓住,送到

16、嘴裡嚐一嚐、嗅一嗅,然後才能 辨別出這種物質的性質。準備運作期 這期是從二歲到七歲,又可分成概念前期思考(2歲至四歲半)及直覺思考期二 個階段。這時期幼兒感覺的世界仍然與成人不同,於體積、重量、容積、時間都 沒有弄清楚。此期最主要的特徵還有自我中心及擬人化二項。概念前期思考 從二歲到四歲半的幼兒的思考偏重於對他們所處的立即環境的具體知覺和行為, 此稱概念前期思考。直覺思考 在直覺思考期的幼兒能夠說出他所相信事情的原因,以及所出他行動的理由。n認知理論布魯納nBruner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扮演的方式扮演的方式,即嬰兒要理解一些事物 必須先由別人示範後讓他自己去做:第二時期 形象的方式,即幼兒看到事物的形象,然後才 會理解。第三時期符號的方式,兒童進入小學 後才會應用符號,並能依照文法規則操縱符號 ,應用符號思考、推理及解決問題。 心理與性理論(佛洛伊德) Freud創立心理與性理論將人類心理與性方面的發展分成口慾期、肛慾期、性器 期、潛伏期及生殖期五個時期,每一時期皆有其不同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